• 134阅读
  • 0回复

新的生活 新的喜剧郭汉城——京剧《耕耘初记》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02
第6版()
专栏:剧评

新的生活 新的喜剧郭汉城
——京剧《耕耘初记》观后
郭汉城
江苏省京剧团演出的《耕耘初记》,是一出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喜剧。它以清新的格调和乐观、健康、幽默的情趣,向观众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时代新农村生活的新风俗画,它的一草、一木、一道河流、一条小路,都好像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微笑,引起我们对它无限的热爱和向往。
两个高中刚刚毕业的女学生——田玉玲和梁小英,要回到故乡去参加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了表示自己的理想和决心,一个改名为志耕,一个改名为志耘,她们欢欢喜喜走出城市,回到乡村,受到了农村党组织和青年们的热情欢迎。可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顺利,从她们踏上乡村土地的第一刻起,反对和阻挠也就随之而来,志耕受到姐姐的反对;志耘则由于自身感情的脆弱,还要受到艰苦的劳动和环境不利影响的考验,这样就交织地构成矛盾和冲突。
生活中的事情总是这样的,当生活本身已经前进很远的时候,旧生活的痕迹,仍会残存在一些人的身上,阻碍着生活的前进。今天,有千千万万像志耕、志耘这样的青年,怀着这种崇高的理想,走向工厂、农村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岗位,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可是也还有一些人,他们没有从整体利益出发,认清升学和下乡务农都是国家的需要。而是只从个人得失出发,用旧观念、旧眼光片面看重升学问题,觉得读书就是为了可以不劳动,可以使自己高人一等。他们对像志耕志耘这种青年的行为,简直无法理解:“别人没有梯子还想上天呢,你们有梯子不上,简直是呆子”,“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剧中志耕的姐姐田玉珍和为了自己沾光要儿子投考高中的汤继康,就是拿着这种旧的“高”、“低”的标准,来衡量新生活、新事物的人物。虽然,田玉珍和汤继康都是劳动人民,农民几千年没有文化,今天新社会使他们有了让自己的子弟求学的条件,这种要求完全是正当的、应该的。问题是他们的观点是从旧社会因袭过来的。
把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思想,与蓬勃发展着的、充满生命力的新思想、新生活相对照,使旧的显出不适时宜;新的克服了旧的,热情、欢腾地前进,这就是《耕耘初记》这出戏的喜剧冲突的基础。志耕出身于劳动人民的家庭,从小受姐姐的抚养,她在学校中接受了党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些因素,构成了她善良的、坚强的、对生活有崇高理想的性格。而她的姐姐呢,怀着做姐姐的柔情,希望妹妹考取大学,“对得起死去的爹娘”,尽了自己的“责任”。这一双姐妹的身上,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妹妹从集体主义高度来看问题;而姐姐却是从家族感情出发看问题的。姐姐一心一意地替妹妹做的“打算”,却是建立在对妹妹的行为的错误估计之上的,因而产生了误会。这种误会的发生,与她们的不同思想的矛盾有密切的关系,不是一种随意的安排。剧本通过“误会”情节的安排,发挥冲突的喜剧性,是很巧妙的。
剧本揭示出新旧两种思想的冲突,歌颂了新思想,反对了旧思想,这是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更重要的,剧本正确地掌握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没有超过这条界限。这表现在:剧本虽然批评了田玉珍、汤继康的旧思想,并没有抹杀他们身上的劳动人民的品质。对于他们的旧思想,也是采取了善意说服的态度。田志耕对待姐姐、汤继康和田开阳(这个善良、正直的老人,起先对“洋学生”能不能在农村长住,有些怀疑),是尊重的、亲切的,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去改变了他们的看法。所以这个剧本的喜剧性,是根据人物的性格,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他们的旧思想与新生活的不协调,使他们的行为带有可笑的性质。这对于用喜剧形式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这个戏的清新、简洁的布景,色彩鲜明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服装和不少活泼、风趣的语言,都与整个戏的格调是统一的、和谐的。演员们的表演很动人,发挥了唱、做的功夫;如饰演田玉珍的演员沈小梅,对人物的内心感情刻划得很细致,自然而不过火。青年演员们的气质很好,演得很朴实,很有朝气,比较成功地体现了今天新一代青年人身上的特征。我们希望《耕耘初记》在将来进行进一步加工的时候,充实它的生活,把戏剧冲突刻划得再深一些,使它成为一个更丰满、更完整的剧目。
(附图片)
田志耕和梁志耘来到田家洼后,受到当地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