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中西医结合对肾的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03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西医结合对肾的研究
藏(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之一,而五脏之中又以肾较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喻为生命之体。近几年来上海第一医学院部分中西医师对肾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初步成果。最近,姜春华、钟学礼、顾天爵、沈自尹主编了《肾的研究》(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书,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了报道。他们在这本书中集中地介绍了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与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相结合的研究过程和试验方法。
自一九五七年起,这本书的作者们就开始用现代科学方法从许多疾病中寻找共同规律,终于发现其中有现代医学认为是病因全然不同的六种疾病:无排卵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妊娠中毒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红斑性狼疮和神经衰弱,当发展至某一阶段而呈现“肾亏”症状时,可用同样补肾方法来提高疗效。这本书除了对祖国医学中有关肾与命门的文献资料作了集中的整理和复习以外,还着重介绍了肾的研究工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异病同治”入手来探求肾的物质基础,发现在不同病种的肾阳虚病人的二十四小时尿十七羟皮质类固醇含量,普遍低于正常值。
第二阶段重复证实上一阶段工作的可靠性,且观察到肾阳虚病人的冷压试验亦呈反常表现。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用药过偏(中医用药原则,一般肾阳虚用温药,肾阴虚用凉药)而发生阴虚阳虚转化时,可以看到尿十七羟及冷压试验亦有相应的变化,这就证明肾阴肾阳是有共同物质基础的。
第三阶段为进一步探求肾阳虚病人尿十七羟低下的原因,进行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二日静脉滴注试验,结果发现肾阳虚病人反应多有迟延,而于补肾调整阴阳后即可复原,从而说明肾上腺皮质代谢紊乱可能为肾阳虚机制之主要环节之一。
(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