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半耕半读育新人——介绍新会县崖山农业中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05
第1版()
专栏:

半耕半读育新人
——介绍新会县崖山农业中学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工作组
广东省新会县古井公社崖山农业中学,是一所半耕半读的学校。一九五五年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两个班,七十六名学生。现在已经发展到九个班(从一九六二年起,增办了高中班,现在有一、二年级各一个班),三百九十名学生。贫农、下中农子女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八。学生全部免收学费,还由学校供给伙食。家长称赞说:“送孩子入学,只让他带上四件宝:锄头、畚箕、书包、算盘就行,别的可不用操心了。”
为农业培养劳动技术后备力量
几年来,崖山农业中学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有农业生产技能的新型劳动者。一九六一年到现在,这所学校的三届毕业生二百四十六人,大部分都返回农村,参加了生产劳动,其中有的当了生产队副队长和会计员、拖拉机手、电动排灌员、造林员、驶牛手、记工员、育种员、民兵组长、兼职民校教师,等等。此外,有的被安排到公社企业、文教卫生部门工作,有的留校担任生产辅导员,有的被分别保送入县办的农业技术学校和圭峰劳动大学继续学习,还有的升入本校高中班。这些毕业生在农村立脚生根,绝大多数人树立了从事社会主义农业劳动的思想,熟悉农业生产,养成了劳动习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在各种岗位上,努力劳动,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和工作。许多毕业生回到生产队之后,除了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以外,还在宣传党的政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播科学、卫生知识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们“队里来,队里去”,能耕会做、能写会算,从拾猪粪到开拖拉机,许多事情,都肯干、能干,影响所及,在古井公社农村中,逐渐改变了以往中学生争相离开农村不愿参加农业劳动的风气。古井公社干部和群众对崖山农业中学的毕业生给予好评,说他们“思想好,有文化,会劳动,有干劲,不摆架子,不讲价钱,能够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崖山农业中学的学生能文能武”,“崖山农业中学真是培养和锻炼年轻一代的好场所”。
五年来,这所中学逐步实现了经济自给。学校初办的时候,借了一间破旧祠堂做校舍,向附近大队包产十四亩水田作生产基地,只有二千元开办费。到现在为止,学校开发了一千二百多亩山地,种植了剑麻、蓖麻、桉树、菠萝、龙眼和大片的竹林;改造了四百多亩低产田,种有水稻、甘蔗和其他经济作物;饲养有牛、羊、猪、鸡、蜜蜂和蓖麻蚕;还开办了小型木工、竹器、织席、制茶等作坊,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基地。校舍也扩大了,新盖了四幢教室和一幢宿舍;还购置了许多教学用具和生产工具。从开办到现在,公社投资二万元,县从国家教育经费中补助了二千六百元。近四年来,平均每年开支五万元,现在学校的固定资产约二十万元。仅一九六三年一年,生产收入即达到九万多元,当年支出七万多元,积累二万元左右。从一九六二年起,学校做到完全自给,自行解决教职员的全部工资、全体学生的伙食费和办学的一切费用。
读书与劳动并重
崖山农业中学一贯坚持读书与劳动并重、半天上课半天劳动的制度。白天上课四小时,劳动四小时,晚上自修两小时。在教学总时数不变的原则下(每周上课二十五节,每学年上课三十六至三十八周,全年上课天数达到六个月),采取雨天多学习,晴天多劳动,农闲多学习,农忙多劳动的办法,灵活安排教学和劳动。暑假、寒假和农村一些例假,学生轮批放假。每周周末放假半天或一天半,让学生回家。
在坚持半耕半读、搞好教学方面,他们注意了下面几点:
第一,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农业中学的特点,改进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比全日制中学适当减少,内容更加适合农村需要。共有四门课程:政治、语文(包括农村应用文)、数学(包括珠算、农村财务会计)、农业知识(包括与农业有关的生物、物理、化学常识)。强调学以致用,既注意基础知识教育,又密切结合农村实际;注意课堂教学与现场实习相结合。例如,上数学课结合实习丈量土地、计算土方、计算劳动量、调配劳动力;上语文课结合写应用文;上农业知识课时有重点地讲授本公社主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学校还经常征求基层干部、社员的意见,或者召开家长、校友座谈会,了解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哪些起了作用,哪些不切合实际,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改进教学。
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学生按照不同年级、年龄、性别,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农、林、牧业和手工业劳动(织席、竹工、木工、制茶、泥水建筑等),既学会主要的农活,又掌握一种专长。还建立和健全了生产劳动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制度。在生产劳动中,教师都能带头,以身作则。学生之间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第三,结合教学和生产劳动进行农业科学试验。学校设有水稻高产试验田和育种试验田,进行多种水稻品种的培育试验,(多时达一百一十种,少时有三十六种),还设有经济作物试验场,做了花生、甘蔗、棉花、竹、姜、西瓜等二十六种作物栽培试验。改良了原来的低产田,水稻平均亩产赶上或超过了当地生产大队一般稻田的生产水平。用科学方法养猪,从未发生过猪瘟,母肥子壮,猪的繁殖率很高。这个猪场生产的猪苗已成为古井公社出名的优良品种,被称为“农中种”,许多生产大队争相到这里订购。农中竹场培育的竹苗,供应整个公社的需要。以前当地农民没有种椰菜和姜的习惯,农业中学农场种植椰菜和姜成功,推动了当地官冲大队的农民纷纷试种。
第四,关心师生的生活福利。学生睡觉时间每天保证有八至九小时;注意改善伙食;学校设有医疗室,看病不用诊费,一般外用药免费,内服药只按成本收费。
第五,在政治上和业务上提高师资质量。开办时只有五名教师,现在有十九名。多数是新教师。教师来源有三:一是从优秀的、有教学经验的高小教师中选拔;二是从回乡的高中毕业生中选用;三是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或肄业生。为使教师尽快熟悉业务,胜任教学,成立了教学研究小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同时组织教师在职进修或者到附近全日制中学跟班向老教师学习。教师中开展了毛主席著作的学习,确立“红在农中,专在农中,依靠群众办好农中”的观点。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师生打成一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都负责到底。
以毛泽东思想武装师生
崖山农业中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经常以毛泽东思想武装师生头脑,提高师生的社会主义觉悟。
建校初期,许多人不相信农业中学能办得好;学生中有许多人觉得读农业中学不光彩;教师的思想也不安定。学校在公社党委的领导和帮助下,组织教师学习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使他们认识教育事业“两条腿走路”的必要性,认识半耕半读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形式。还组织师生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学习延安作风,学习南泥湾精神,认清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重大意义。通过新旧社会对比,启发师生的觉悟,认清农业中学的前途,树立“开发崖山,建设崖山”的雄心壮志。为了对师生进行阶级教育,学校邀请了当地大队党支部书记讲村史,组织学生家长讲家史。还组织师生学习毛主席著作,帮助他们确立革命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现在,热爱农业中学,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种风气。
他们很注意培养学生“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的思想。新生入学,便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建校的校史教育;同时进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和农村前途的教育。在日常劳动中,注意培养“忘我劳动,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精神。学校每年都邀请校友回校座谈一次,汇报参加生产和工作后的成绩,交流生产和工作经验,向在校学生介绍心得体会。学校还经常组织政治报告会,组织读报或者专题讨论。
由于坚持政治挂帅,崖山农业中学培养了革命的校风。听党的话,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热爱集体,艰苦朴素,尊师爱生的革命空气,洋溢全校。
公社党委加强领导 有关部门大力支持
崖山农业中学能够坚持下来,越办越好,与公社党委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崖山农业中学开办初期,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群众对学校有些误解,师生思想也比较动荡。当时学校要不要办下去?能不能办下去?成了个大问题。古井公社党委坚决为农业中学撑腰。一方面帮助学校克服困难,一方面向校内外干部、群众做思想政治工作。召开党代会、人代会、团代会和公社管理委员会的时候,都安排农业中学代表发言,并且把办好农业中学列为议题,写进决议里去。公社党委还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带头送自己的子女到农业中学读书(目前学生总数中干部子女占百分之十六)。公社党委把农业中学作为直接领导的一个基层单位,派了管文教工作的副书记兼校长,调派公社文教委员担任专职副校长。公社党委每年集中讨论两次有关农业中学办学的问题:一次是在讨论公社生产计划的同时,讨论农业中学的生产计划,并且对农业中学优先照顾肥料、种苗;一次是专门讨论农业中学的办学方针、建校规划、师资、毕业生安排和招生计划等重大问题。公社党委每个月都派一位书记或常委到农业中学作政治报告,帮助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在经济上、物质上,公社也给以支持;各有关部门在生产资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也大力支持。这是崖山农业中学建立、巩固和成长起来的根本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