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因地制宜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05
第2版()
专栏:社论

因地制宜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的面貌,我们必须努力分期分批地把我国全部或大部农田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把我们国家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方针,建筑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
什么是农业的稳产高产?一般地说,就是在旱涝保收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使我国农业能够稳定增产。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就是要使各类地区的农业生产,分别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农产品产量指标。只要全部或大部农田达到这个指标,我国人民对粮棉等农产品的需要就会得到更好的满足,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取得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指标,这是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各地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执行因地制宜的原则。每个地方、每个公社、每个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应当根据这个总目标,按照当地具体情况,提出自己不同的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仅在不同的省、自治区,就是在一县一区之内,农业生产的情况也常有很大差别。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粮食亩产量八百斤的地区,就有一部分队、社甚至县,已经大大突破这个指标,使粮食亩产量达到一千二、三百斤,甚至一千六、七百斤;但是也有相当多的社、队,产量只有三、四百斤或四、五百斤。其他地区也是一样,少数社、队达到甚至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多数社、队同纲要规定的指标还有或大或小的距离。特别是我国西北、东北部分地区和西南某些高寒山区,由于生产条件比较差,原来的粮食亩产量只有几十斤或百多斤,他们经过努力,把产量提高到二、三百斤,这就是很大的增产,在当地就是高产了。所以说,农业的高产是相对的,比较的,不是绝对的。
再拿争取稳产来说,情况也是一样。全国除少数地方不怕旱涝,农业生产比较稳定以外,大多数地方由于受季候风的影响,年雨量的分布很不均匀,经常要防旱、防洪和防涝。各个地方由于条件不同,对于防旱、防洪和防涝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地方在农作物生长需水的季节,需要抗旱五十天到七十天,才能够保收;有的地方则要抗旱九十天甚至一百多天才能保收。而且就是达到了预计的抗旱、抗洪和抗涝标准,如果遇到特大干旱和洪水,象去年河北平原的特大洪水,还是不易达到旱涝保收。因此,稳产也只能是相对的。每个地方要尽最大努力逐步争取实现农业的稳产,应当根据需要而又可能的原则,不断地提高防旱、防洪和防涝的程度。
从全国来看,有少数地方是已经实现了农业的稳产高产,而多数地方则还不是这样:有些地方比较地稳产,但是不高产;有些地方比较地高产,但是不稳产;还有一些地方是既不高产又不稳产。就是第一类地区,产量也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因此,对于每个地方来说,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对稳产和高产的标准,既不应当提出一样的要求,对各地工作的重点,也不应当做同样的规定。当然,在还没有实现稳产的地方,应当首先争取实现稳产;因为只有在稳产的基础上,争取高产才会有比较可靠的保障。已经达到比较稳产的地方,则应当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争取实现高产上面。
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不是部分地方和少数公社的任务,而是一切地方和一切公社的任务。因此,每个地方、每个公社以至每个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都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从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规划和指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规划从哪里来?应当从本地方本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然条件、领导力量等等方面来。对这些因素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和仔细的分析计算,根据各种客观的可能,确定建设的指标和进度,把需要和可能真正统一起来,稳产高产田就能建设得更好。
我国农业生产有悠久的历史,广大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实行精耕细作方面,创造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全国解放以前,旧的生产关系限制和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致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新的农业技术更不能广泛地采用,这就使得我国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低,而且不稳定。全国解放以后,由于广大农民做了土地的主人,大大地发扬了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在农田基本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比较有计划地总结和推广了各种先进增产经验,因而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稳产高产的典型。这些典型地方和单位,所以能够做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主要由于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地做好了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改造盐碱地和水土保持等项工作。首先解决了水和土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稳产的问题;并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系统地执行了农业“八字宪法”,大抓增施肥料、引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和精耕细作等等,在稳产的基础上实现了高产。这些典型单位的先进经验,是值得学习的。
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农民的每一项经验,都是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条件下创造积累起来的。应当说,在争取农业的稳产高产方面,每个地方都从本地的具体条件出发创造出自己的经验,都有自己的典型。每个地方的经验和典型,由于是土生土长的,是从当地条件出发,因而是特别宝贵的。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只要每个地方重视总结和推广本地区的先进经验,同时积极地学习外地的经验,就有可能逐渐增加稳产高产的农田数量,争取实现稳产高产。另方面也说明,为了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同农民结合起来,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很好地调查研究每个地方农业生产的传统、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耕作技术,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认真地帮助农民总结和推广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积极地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科学技术有效地为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服务。
要把我国全部或大部农田建设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需要依靠全国每个社、队的力量,需要依靠全体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也需要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广泛参加,需要各方面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既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又要动员和组织广大农业科学工作者深入农村,进一步同农民结合,向农民学习,同农业的实践结合。一切同农业生产、同农业科学试验研究工作有关系的部门,要给予农民和农业科学工作者以积极的热情的支援。我们相信,只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我们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在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建成更多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