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各经济部门工作与人民币发行的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05
第5版()
专栏:学术研究

各经济部门工作与人民币发行的关系
邓家荣
发行票子,表面上看起来是银行一家的事,与其它部门工作无关。实际上,它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工作都有关系,各个经济部门的工作效果都影响着人民币的发行数量,人民币的发行数量也影响着各个经济部门的工作效果。
货币反映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并为它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服务。社会主义的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产品的计价与流通手段,它以自己这种特殊机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它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种经济工具,成为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按劳分配进行计划、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经济手段。货币流通是各个经济部门工作的综合反映,贯穿于整个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各个经济部门都借助于货币这种经济工具,实现自己的经济活动,并在货币的形式上表现自己的经济效果。各个经济部门都依靠货币与其它各个经济部门发生经济联系,实现有计划的协作,并且依靠货币使自己的经济活动效果,在社会范围内得到考核、比较与平衡。
既然各个经济部门都在货币形式上进行经济活动,它们的活动就必然要引起作为计价与流通手段的货币的流通。没有一个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不引起相应的货币后果。反过来说,货币是依据于社会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等经济活动,才能实现自己的流通周转与其它职能。没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就不会引起货币流通。社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规模,决定着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保证着市场货币流通正常周转。
虽然各个经济部门活动结果所引起的货币流通,要分为转账结算与现金流通两个部分。一般地说,转账结算只在企业之间冲账支付,不同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个部分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都与人民币的发行有关。
人民币的发行,不仅是各个经济部门活动所引起的结果,同时,它反过来也影响着各个经济部门的工作。一个正常的稳定的货币,是进行各项经济工作的基础。流通中货币数量发行过多或不足,对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工作,都有各种不同程度与不同情况的影响。因此,各个经济部门都应当关心人民币的发行和市场货币流通情况。
下面,让我们具体分析各个经济部门的工作与人民币发行的相互关系。
计划部门与人民币发行的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计划部门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各个经济部门都按照国民经济计划所规定的要求安排自己的工作,进行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既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活动都必然引起一定的货币后果,因而,计划部门所制订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都决定着人民币的发行,都决定着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的正确确定,是稳定货币流通的最重要保证。离开正确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就不可能有正常的货币流通。计划部门制定的各种比例关系偏高偏低,都要影响市场货币流通量过多或不足,影响正常的货币流通。下面,我们举出几个重要的比例关系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的比例关系、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这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比例关系,因而它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最大。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第二部类生产消费品。两大部类的生产都要垫支资金,都要支出货币,例如都要支付工人工资,都要支出企业经营管理费用,都要购买原材料等。但是,第二部类生产的产品,是直接意义上的商品,可以在市场上销售,收回原先垫支出去的货币;而第一部类生产的产品并非市场商品,不能收回原先垫支到市场中去的货币。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要求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之间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既要保证优先发展第一部类生产,以便实现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需要;同时又要保证一定比重的第二部类生产,以便满足两大部类的生产工人所需用的消费品,收回因生产两大部类产品而投放到市场上的货币。只有确定了两者适当的比例关系,才能够保证市场上的货币投放出去、回笼回来,进行正常的周转。如果第一部类生产的比重定得过高,原先垫支出去的货币,就会没有相应的商品保证它们回笼,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货币流通量就会感到过多,就会产生市场物资供应紧张的情况;如果第一部类生产的比重定得过低,不仅不利于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而且由于市场商品供应超过社会购买能力,又会产生商品滞销流通不畅的情况。同时,两大部类产品的生产要在具体生产部门里进行,消费品主要由农业和轻工业部门生产,生产资料主要由重工业部门生产,因而,两大部类生产又必须进一步具体化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生产。农轻重的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对于稳定货币流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道理同上所述。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这是分配国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比例关系,对货币流通影响极大。社会主义国家的积累的用途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主要部分是用于基本建设,此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增拨流动资金和贮存后备物资与外汇基金。而基本建设是这样一种事业,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它们会在长期间取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但不会在这期间内提供任何有效的生产物。积累部分多了,就会抽去了过多的物资用于短期内没有收效的事业,因而就减少了市场上回笼货币的商品;另一方面,扩大基本建设,又会抽去过多的劳动力,减少其他企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增加过多的工资支出,其结果就要引起人民币的发行。反之,积累部分少了,就意味着把过多的产品物资用于当年消费,缩小扩大再生产的规模,这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高速度的发展,也不利于组织正常的货币流通。因而,确定合适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对于稳定货币流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价格体系。我国的物价是由国家计划规定的。在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发展国民经济和有利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的需要,对具体的商品价格需要进行一些调整。调整物价,对于人民币的发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价格体系中,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工业品中生产资料与消费品之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收购价格与销售价格之间、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都直接地影响着市场货币流通量。例如,如果工业品价格提高,就会增加货币回笼;如果农产品价格提高,就会增加人民币的发行。因为工业品主要是国营企业生产的,都用内部转账方式收购,而工业消费品的销售则在市场上实现,表现为现金流通。所以,工业品价格提高,增加市场货币回笼。农产品主要是集体经济生产的,多用现金支付方式收购,所以农产品价格提高,必然会增加人民币的发行。反过来说,如果工业品降低价格,就会减少相应数量的货币回笼;如果农产品降低价格,就会减少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发行。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之间关系的变动,对市场货币流通量也有不同的影响。批发价格是在国营企业之间实现的,都是通过转账划拨,对市场上的货币量影响不大;零售价格面对广大居民,是通过现金实现的,因而它的变动直接影响市场货币流通量,决定人民币的发行。其它各种价格关系,对货币发行,都有各自不同的影响。
反过来看,货币流通量的大小,对计划部门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前面说过,社会主义货币是计划、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经济手段,正常的稳定的货币是保证作好计划、核算与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条件。货币流通量过多或过少,直接作用于价格因素,影响到计划、核算与监督工作的质量。货币流通量过多过少,都会使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之间的因素更加复杂,影响到对它们进行事先的合理安排与事后的平衡调整。
农业与人民币发行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情况如何,对货币流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根据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货币流通量必须要与商品流通量相适应。正常的货币流通,要求有相应的商品物资作保证。而市场上的商品,主要是农副业产品和轻工业品。农副业产品来自农业,轻工业产品的原料目前有百分之七十以上也是来自农业。农业收成好,可以给市场提供大量的回笼货币的商品物资;反之,农业歉收,没有相应的农副产品投到市场上去回笼原先投放出去的货币,市场上就会感到钱多物少。因此,进一步贯彻执行党对农村人民公社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按农轻重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对于稳定我国货币流通来说,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农村各项工作,对于稳定货币流通的作用。
因地制宜地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各社、队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棉花油料作物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开展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并积极采取有力的增产措施,增加产品产量,就可为市场上提供大量的商品粮、副食品,为轻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从而增加了大量的回笼货币的商品物资,为稳定货币流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正确地贯彻分配政策。这关系到农业集体经济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的确定,对于货币流通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分配中,用于个人消费部分比重过高,就要从市场上抽去过多的消费品;扣留积累部分比重过低,生产队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力量就会感到不足,不得不过多地依靠财政拨款和银行借款来满足资金需要,这两种结果,都会引起人民币的发行。
认真贯彻勤俭办社的原则。各社、队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减少生产费用支出,降低产品成本,从资金方面来说,可以更好地贯彻“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解决农业生产资金的方针,减少国家财政、银行信贷对农村的支援;从物资方面来说,可以节约出一些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用于增加生产和满足市场需要,两者都可以减少人民币的发行。
货币流通量过多或过少,对农业生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市场货币量过少,流通紧缩,就会使自由出售的那部分农副产品滞销,影响农民的现金收入。反之,市场货币量过多,物资供应紧张,对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工业生产部门与人民币发行的关系
工业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一般都要经过储备、生产与销售三个周转循环的阶段。在三个阶段中,任何一个环节上发生故障,都会影响货币的发行。在储备阶段上,工业企业用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购买原材料。支出的这些资金,有一部分直接是向市场上投放货币,增加社会购买能力,例如农村收购农副产品、城市收购部分工矿产品及废品、支付材料搬运费、加工费、保管费等等,都用现金开支;有一部分是转账结算,给社会上增加支付能力,如从国营企业购买各种原材料。后者有一定数量仍然可能转化为购买手段,即现金流通。因为销售这些原材料的国营企业,也要用这部分收入去发放工资、支出企业经营管理费和购买各种原材料。如果企业不能按照计划将其所购入的材料投入生产,制成产品,销售出去,就不能收回原先垫支出去的相应数量的支付能力与购买能力,市场上就要感到货币量过多。在生产阶段上,企业生产废品和次品,也要影响人民币的发行。因为生产废品与次品,同样的要消耗原材料与劳动力,可是却不能实现相应与更高的价值,不能拿到市场上收回原先垫支出去的支付能力与购买能力,因此,市场上就会有相应数量货币失去商品保证。企业成本对人民币发行也有直接的影响。成本低,利润高,意味着企业生产产品垫支出去的支付能力与购买能力低于新创造出的价值,新创造的价值增加了市场上回笼货币的物资,结果引起人民币的回笼。反之,成本高,有亏损,意味着企业生产产品垫支出去的支付能力与购买能力高于新创造的价值,市场上减少了相应数量的回笼货币的物资,结果将引起人民币的发行。在销售阶段上,企业产品销售不出去,积压在库中与途中,贷款被人拖欠不能及时收回,都对货币流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产品没有及时销售出去,就不能收回原先垫支出去的支付能力与购买能力;企业不能及时收回贷款,不仅不能上缴财政利润与归还银行借款,而且为了进行再生产还要从银行借钱,增加信用支出,减少信用收入,其结果都必然要引起人民币的发行。
反过来看,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多少,也影响工业企业的生产周转。货币流通数量过少,就会障碍企业产品顺利地销售,使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购买原材料与支付工人工资,无法进行再生产的周转循环。反之,如果市场货币流通量过多,就会感到某些原材料不足,市场物资供应紧张,也会影响到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基本建设部门与人民币发行的关系
前面说过:基本建设是从社会上抽去原材料与活劳力,从事于几年之内不能收效的事业。因此,它的规模,对货币流通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的基本建设,都是根据人力、物力、财力情况,由国家计划事先作出统一的合理安排。各个部门如果不能按国家计划规定办事,自己筹措资金搞计划外的基建,就要打乱计划部门事先安排好的各种比例关系,打乱人力、物力、财力统一分配的计划,就要多从社会上抽去原材料和活劳力,多向市场上投放支付能力与购买能力,而又不能生产出相应的商品物资,将那些货币回笼回来,其结果必然要引起人民币的发行。有的同志认为,只要有多余的资金,就可以搞基本建设,因为资金代表物资。这种想法不对。企业有了闲置资金,固然是社会上增加了一部分物资。但是,各个企业部门资金所代表的物资内容不同。一个部门有多余资金,仅仅意味着某项物资有盈余。搞一项基本建设需用许多种材料,如果仅仅某项物资有盈余,其它相应物资没有盈余,而企业就要用这部分资金从事基建,必然就要从社会上抽去许多没有盈余的物资。其结果仍然会造成物资短缺、货币量增大的后果。还有些人想用银行贷款搞基本建设,认为有钱就可以办事。这种想法更不对。因为各个企业都没有闲置资金,社会上就没有盈余的物资。企业拿银行贷款搞基本建设,就是要把原来派作生产与消费用途的物资抽去搞基建,其结果必然要引起物资缺乏和紧张,引起人民币的发行。所以,仅仅有了资金,并不等于有了扩大基建的条件,而要看这些钱或这些资金所代表的物资内容,如果仅仅有了钱与资金,而市场上没有相应数量的基本建设物资,仍然是不能扩大基建的。马克思说过:“货币(即在货币上面积累着的剩余价值)要能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要素,这些要素必须当作商品已经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一方面的货币能够唤起别一个方面的扩大再生产,那是因为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没有货币也已经存在;货币本身并不是现实再生产的要素。”①违反了这个原则,就要影响到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影响到社会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影响到市场上的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量过多过少对基本建设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前面说过,市场货币流通量过多,就会感到物资不足,供应紧张。基本建设部门所用物资,虽然主要部分都由国家计划规定保证供应,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次要物资要由基建部门自行采购。有时,由于这些次要物资短缺,也要影响到整个基本建设工作的质量与进度。
商业部门与人民币发行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主要是依靠掌握在国家手里的商品来稳定的。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之间的平衡,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重要比例关系。实践证明:在商品零销额与货币流通量之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待销商品价格总额与流通中货币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这个比例关系失去协调,市场货币流通量就要发生过紧与过松的现象。因此,商业部门的工作,直接地影响到货币流通,影响到人民币的发行。
从购进方面来说,商业部门既要注意大力组织货源,增加商品库存;又要注意不要购进质量低劣,没有销路的产品。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都要影响货币流通。商品库存不足,就没有充足的物资力量回笼市场上的货币,流通中的货币就缺乏足够的商品保证。购进质量低劣,没有销路的产品,不仅不能充作回笼市场货币的物资保证,反而要在收购时投放出大量货币去支付收购物资贷款,从而增加人民币的发行。
商品摆布状况对货币发行也有直接影响。货币分布状况不平衡,各个地区、季节间的购买力量与购买的商品品种都不相同。根据各个地区、季节的不同情况,合理摆布商品,就能充分满足人民消费需要,及时回笼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反之,商品摆布不合理,货不对路,此多彼缺,不仅不能满足人民消费需要,而且供应的商品还要产生积压滞销。商品积压在流通领域,意味着社会再生产没有顺利地完成全部周转过程,有一部分资金没有得到循环更始。商业部门积压商品,不仅不能回笼市场上的货币,而且要增加物资损耗与保管使用。
商业部门经营管理工作,对于人民币的发行也有影响。例如,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加速商品流转,降低商品流转费用,减少物资损耗,节约经营管理费用开支,都意味着减少社会产品在流通环节上所引起的货币垫支,增加回笼市场货币的商品物资,从而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反之,商品流转延缓,商品流转费用增加,物质损耗加大,经营管理费用浪费,都意味着社会产品在流通领域中增加过多的货币支出,减少回笼市场货币的商品物资,减少财政上的利润收入,从而会引起人民币的发行。
另一方面,货币流通量过多或不足,对商业工作也有颇大的影响。市场货币流通量过多,社会购买力大于商品供应量,就会产生商品脱销、物资供应紧张的现象。反之,市场货币流通量过少,社会购买力低于商品供应量,就会出现商品滞销,市面紧迫的状况。
劳动部门与人民币发行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货币投放出去的主要渠道就是支付工人工资。因此,劳动部门做好工资基金管理工作,对于稳定市场货币流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影响工资基金总额的增长有两个因素:一是增加新工人,一是提高工人平均工资。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每年增加一定数量的新工人,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每年新工人增加多少,要受一定的客观经济情况所决定,不能随心所欲。这种客观经济情况,就是社会消费品的增长速度。新工人增长的速度,不能超过社会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否则,因为增加新工人而支付出去的货币工资,就会缺乏相应的商品物资保证,职工生活所需用的消费品就会得不到充分的供应。因此,劳动部门按照国民经济计划规定,严格控制新工人的增加数量,杜绝一切计划外的增长,对稳定市场货币流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人平均工资水平代表职工实际生活状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但是,工人平均工资的增长,也要受一定客观经济情况所决定。这种客观经济情况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工人平均工资的增长,只能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因为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之中,必须扣除积累与社会消费基金部分,余下部分才可以作为个人消费基金分配给职工个人。工人平均工资水平的增长相同于或超过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意味着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所创造的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或者吃了“老底”,这样,社会就无法扩大生产规模,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也必然要引起过多的人民币发行。
另一方面,市场上的货币流通数量过多,对劳动部门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商品缺乏,供应紧张,对职工的生活要产生一定的影响。
财政信贷部门与人民币发行的关系
我国的货币发行主要是信用发行,因为票子都是通过信用渠道投放出去,并用于经济周转的需要。信用的伸缩可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马克思说过:“一切节省流通手段的方法,都是以信用为基础”;“流通速度的大调节器是信用。”②因而,很好地组织银行信贷工作,正确地平衡信贷收支,对于保证人民币的正常发行,具有很大意义。但是,信贷资金收支平衡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预算,因为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增拨信贷资金与财政性存款。财政收支确实做到平衡,对信贷资金收支平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因此,为了保证人民币正常发行,又必须做好财政信贷统一平衡工作。
财政方面,增加收入,节约开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是作好财政信贷统一平衡的关键。财政部门在组织预算收入时,必须把收入具体落实,严防虚假收入,在组织预算支出时,在节约原则下充分地把各项开支打足。否则,都会引起人民币的发行。因为没有落实的虚假收入,例如有些企业没有完成生产和销售计划、借用银行贷款上缴利润,意味着财政预算的这部分收入没有相应的物资保证,它并不是社会上新创造出的一部分价值,而是一笔虚账,如果财政部门将这笔虚账作为收入分配下去,社会上增加了支付能力,而市场上没有相应的物资,其结果就要引起人民币发行。财政支出如果没有真正打足,应该拨给企业的流动资金没有核实拨下,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就要从银行贷款,银行信贷动员资金有限,只有用货币发行来弥补,其结果就要引起人民币的发行。财政上在收入落实,支出打足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补足信贷收支差额,对于平衡信贷收支有很大的作用,信贷收支平衡,也就保证了人民币的正常发行。
银行信贷方面,尽力动员社会闲置资金,按政策按计划按制度地发放贷款,对于促进货币流通正常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银行通过存款与储蓄的方式,将各个机关、企业、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和城乡居民手中闲置的货币动员起来,用来支持生产建设。这项工作做得越好,银行贷款资金来源越充分,减少用货币发行来弥补的可能也就越缩小。银行贷款要按照企业的生产、流转计划核实发放,对于同国家计划不符的资金需要,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物资积压和资金亏空,银行不能贷款。因为增加这些贷款,不能增加回笼市场货币与抵销社会支付能力的物资,其结果也会引起人民币的发行。此外,组织非现金结算和加强现金管理工作,对于组织正常的货币流通,都有一定的影响。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六一五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六七一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