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2阅读
  • 0回复

我国古代纸币的起源和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05
第5版()
专栏:

我国古代纸币的起源和发展
周铭 蒋映光
我国最早的纸币是宋代的交子,但唐代的飞钱,已开始具有纸币的性质。唐宪宗即位(公元八○六年)时,商业比较发达,对外已开始与波斯、阿拉伯人通商,为了便于商品流通和携带,发行了一种可以兑现的凭证,名叫飞钱,又名便换。当时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及各军各使等机关,以至豪门富户,都可以发行飞钱。各地商人到外地办货,起程前,一般将金属货币,向发行机关,掉换飞钱,待到目的地后即向当地有关发行机关,兑回金属货币。唐代的飞钱,类似现今的汇票,是一种异地兑现的票券,可以说我国的纸币是由飞钱发展出来的。
宋代的交子,最早产生于四川。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的重要产地,商业繁盛,全国较大的商业都市,多数都在四川。同时,四川使用铁钱,每千枚的重量,大钱有二十五斤,中钱有十三斤,不便于在市场流通和携带。因此,在四川有十六家富户,集资三十六万缗,发行交子,这是我国最早的能兑现的纸币。交子的流通期限,以三年为一期,期满发行新券,掉换旧券。四川交子的发行,对于当时商品交换的发展,曾起了促进作用。后来,因为富户私产衰落,交子无法兑现,信誉动摇。于是交子发行权,转归公家。宋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年),在益州设交子务,统一由国家发行交子,并规定每期交子的最高发行额为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同时以铁钱为发行的准备基金,流通期限仍为三年。宋熙宁五年(一○七二年),由于财政支绌,乃于第二十三期交子未到期时,发行第二十四期交子。于是两期交子同时在市场流通。嗣后,发行总额日益增加。
宋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年),交子改称钱引(四川的交子于宋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年改称川引)。钱引没有发行准备基金,不能兑现。起初,钱引的发行额为二十五万贯,到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年),增至四千五百万贯,增加了一百七、八十倍,同时延长了流通期限,以十年为一期。发行额大增,流通期限延长,钱引则大大贬值,其币值跌至票面额四成以下。
北宋的交子,流通范围不广,仅限于四川等地,民间也少使用。南宋的纸币,流通范围比较广,种类也多。最初是关子(宋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年发行),曾一度改为交子,但通行的纸币是会子。会子起初也是民间发行,绍兴三十年(一一六○年),才由户部主办。流通领域由两浙扩大到两淮、湖北、京西等地。会子的流通期限,最初三年一期,后来延至六年一期,发行额也不断增加。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年),流通中的会子有九百多万贯,至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年),则增加到六亿五千万贯。
两宋的纸币,采用分期发行的办法,掩盖了通货膨胀的真象,但就仅有的一点资料来看,膨胀的倍数也是十分惊人的。以南宋的会子与白银相比,物价指数上涨以万倍计。景定五年(一二六四年)发行金银现钱关子,以代替十八期会子时,币值猛跌、物价狂涨。市面只见纸币不见米,十八期会子二百贯不够买一双草鞋。“人家如破寺,十室九空”,就是当时人民破家荡产的情景。
金代的纸币主要使用交钞。海陵王贞元二年(一一五四年),开始由国家发行交钞,作为交易媒介,规定流通期限为七年。至世宗大定二十九年(一一八九年),废止了纸币的流通期限,将纸币改为永久使用。同时规定,凡因流通时间太久而文字磨灭的纸币,可在当地官库掉换新券,但需交纳法定的印制费。当时,纸币与金属货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以金属货币为主。但是,由于当时的纸币在市场上没有兑换的准备基金,且军用浩繁,为此增发纸币,遂使纸币充斥市场,信誉衰落。当时朝廷的唯一对策,就是收回旧钞,重发新钞。从贞祐三年(一二一五年)到天兴二年(一二三三年),十八年间,就发行过宝券、通宝、宝泉、贞货、宝会等五种票券。以致金代的纸币,名目繁多,新钞层出无穷,最终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市场极度混乱。元光元年(一二二二年),纸币与白银对比,缗价上涨六千万倍。金代末年,“万贯唯易一饼”,一百缗的纸币只能买到一碗面。
元代的纸币,主要有四种,即太宗八年(一二三六年)发行的交钞,中统元年(一二六○年)发行的中统元宝钞,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年)发行的至元宝钞,至正十年(一三五○年)发行的至正交钞。元代的纸币制度,确立于中统元年,在此以前,曾有“丝会”、“交钞”的发行,但都是在地方流通的纸币,由各地单独发行,互不流通。忽必烈统一中国以后,在全国发行统一的纸币,即中统元宝钞、至元宝钞,至正交钞。至元二十四年发行至元宝钞后,曾明令禁止金银买卖和铜钱流通,集中全国现银于国库,在我国最早实行纯纸币流通制度。元代的通货膨胀也很严重。从中统元年到天历二年(一二六○年至一三二九年),七十年间,纸币流通数量增加了一千多倍。在元朝统治的近一百年间,物价上涨近一千倍。至正十九年,杭州米价,卖到二十五贯一斗,为正常米价的六、七千倍,折成中统钞则上涨了六、七万倍。“贿赂官吏,纸币用车载”,“人吃人,钞买钞”,就是当时人民对通货膨胀的生动写照。元代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统治阶级穷奢极侈,连年战争,财政赤字非常严重。武宗时,政府每年入钞二百八十万锭,武宗即位不到半年(一三○八年),即用掉八百二十余万锭,用在敬鬼神、修寺院、赏赐等方面的开支,一度高达政府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至大四年(一三一一年),土木营缮用几百万锭,降者赏赐用三百多万锭,北边军需用六、七百万锭,而国库中只有十一万多锭,巨大的财政赤字,只有靠加重税收和发行一千万锭的纸币来弥补。
明代建国后,洪武八年(一三七五年),发行大明宝钞,两百多年间,只用这一种钞票,是我国纸币发展史上一大进步。明代初年,仿效元代的办法,用钞不用钱,禁止金银买卖,但不久就改行铜钱与纸币同时流通,以使用纸币为主,铜钱作辅币。百文以上用纸币,百文以下用铜钱。后来,由于纸币贬值,实际上不用纸币,一切以银两铜钱支付。明代的统治者,也如历代帝王一样,由于大兴土木,迭动干戈,财用巨大,入不敷出,于是滥发纸币,搜刮民脂,弥补财政赤字,造成历史上少有的通货膨胀。从钞票与白银、铜钱的比价上,可以看到,当时通货膨胀的一般情况。洪武八年(一三七五年)发行大明宝钞时,每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到嘉靖十四年
(一五三五年),宝钞换白银,只及二千五百分之一,宝钞换铜钱,只及三千六百分之一。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年),用宝钞发军饷,十贯只抵铜钱一文,相差一万倍。
到了清代,统治者主张使用金属货币,对发行纸币,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视为畏途。他们之所以还发行纸币,主要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清代有三个时期使用纸币。第一次是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发行贯钞,以制钱为计算单位,前后只用了十年。以后一百九十年间,清代政府没有发行纸币。直到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由于太平天国革命兴起,清代政府军费开支浩大,国库空虚,才第二次发行纸币——官票宝钞,也只用了八、九年。第三次发行纸币,是在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由中国通商银行发行中国最早的新式银行券。应当说明,鸦片战争(一八四○年)发生后,我国的纸币发行史就进入了近代时期,关于我国近代纸币的发行情况,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从以上简略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一)我国的纸币起源于唐宋,元、明两代有较大的发展。起初,纸币有一定的流通期限,后来,才逐渐发展为永久使用;起初,纸币与金属货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后来,才逐渐发展为纯纸币流通制度。(二)宋代时,最早出现纸币的地区是四川、淮南、湖广等地,这些地区都是盐、茶、丝绸产地,商业比较发达。元代版图辽阔,内外商业相当繁荣,纸币流通范围很广,发行制度也比以前几个朝代进了一步。由此可见,我国的纸币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三)我国的纸币是在金属铸币出现后一千多年产生的。历代的统治者,都把铸币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用减重的方法,铸小钱,或用变相减重的方法铸大钱(如当百钱、当千钱),使货币贬值。金属铸币早已成为一种铸币符号,纸币就是在这个货币符号的基础上相应产生的。由此可见,我国的纸币又是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四)历代统治者发行纸币的目的,都是为了搜刮民财,奢侈挥霍,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这种为支持财政而发行纸币,莫不造成极恶性的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结果,则是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五)我国的纸币发行最初是由私人发行,以后统治者政府,都把发行权抓在自己手里,作为压榨剥削人民的工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