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欢乐的阵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05
第7版()
专栏:

欢乐的阵地
董亦钟
我们的高射炮阵地,如同一座美丽的花园。你看那炮掩体的周围,红的是花,绿的是叶;远处,柳树条轻轻摇曳,向日葵排排挺立,簇簇拥拥,欣欣向荣,真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一到傍晚,阵地的景象更加动人,战士们拭净炮上的尘土,洗掉手上的油腻,迎着江风,披着晚霞,三三两两,有的在朗读书报,有的在促膝谈心;俱乐部里更是热闹得很。
这个俱乐部,设计得真是独出心裁。那是在夏季练兵开始之前,指导员亲自编织了几张芦苇席子,利用葡萄架这个天然条件,左一遮右一挡搭成的。这里有“光荣榜”、“语录牌”,也有琴、棋、书、画,锣鼓家伙,样样齐全。开始夏季练兵之后,白天,骄阳似火,阵地上苦练硬功的战士们挥汗如雨,这个俱乐部就成了训练中的“鼓动棚”和课间休息室。每当课间休息的哨音一响,战士们便聚到这里,看看张贴在这里的最新的纪录,喝一碗早晾好的开水,拿起摆在大青石上的湿毛巾擦一把汗,稍稍休息片刻,便又开始了紧张的操练。一到傍晚,一天训练结束以后,这里的“高风格理发店”、“老传统草鞋铺”便又开始“招徕顾客”——这些从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以后开张营业的行当,一开始就受到了战士的欢迎,几乎每天傍晚,这里都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这一天,毛主席语录牌上又换新内容。大伙在这里竞相阅读着。有的踮着脚尖细细揣摩,有的趴在石板上认真抄记,也有的蹲在一边默默背诵。听,“……现在蒋介石已经在磨刀了,因此,我们也要磨刀。”这是二炮手李三彪的声音;他先是在默诵,可是情不自禁地便念出声来了。
那边,芦苇墙上的“新人新事”栏也装潢一新,上面用隶体字剪贴的醒目的对联是:
学好八连的样
作雷锋式的人
里面一篇表扬雷达操纵手王国安的稿子,最为引人注目,革命军人委员会专门为这篇文章加了个红色框框。喏,在翻杠子的那位青年战士就是王国安。这个去年参军的上海学生,刚到连队还闹了点情绪,一度不够安心;现在已经是个五好战士了。这篇稿子,写的是班长金明禄辅导他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后,认识转变的过程,写得入情入理,文字生动,大家越看越爱看。
坐在葡萄架后面的石墩子上看书的那一位,就是班长金明禄。这位性格恬静的老战士,每天傍晚,料理完班里的事务以后,如果连里没有组织集体活动,他总要跑到这里来,坐在石墩子上学习毛主席著作,写写心得,或者和同志们一道坐在这儿谈心。今天,他抢先把班里小伙子们换下的浸透汗渍的军装,拿到江边洗得干干净净,然后便顺着江堤,登上高坡,坐在这里看起书来。
夕阳西沉了,书上的字渐渐模糊起来。金明禄站起来,伸了伸腰,解开风纪扣,深深吸了几大口清新的空气,眺望着江的对岸。多美呀!淡淡的霞光里,摩天触云的高楼,一幢接着一幢,无边无际的厂房,来往穿梭的车辆,喷着浓烟的巨轮……构成了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这一景一物,他都非常熟悉,可是他百看不厌,这是自己五年来日日夜夜保卫的目标啊!
忽然,葡萄架下传来了手风琴的轻快的旋律声,歌咏队在排练节目了。
“接过雷锋的枪,
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
合唱声中,嗓门最大的那一位,就是刚才大声背诵毛主席语录的二炮手李三彪。
江对岸楼房的轮廓慢慢变得模糊不清了。近处的歌声、琴声、鸟声、蛙声和远处的机器声、江涛声、汽笛声交织成了一组美丽动听的交响乐。金明禄正听得出神,忽然听见“喀嘡”“喀嘡”的声音从炮掩体传来。啊!是谁在练习装填炮弹。金明禄向炮掩体走去。
“喂,还没有到夜间操作时间,怎么就动手啦?”
“敌人在磨刀,咱们也要磨嘛!”这又是李三彪的声音。他一定是唱罢歌子,立即就到炮上来了。
夜间训练开始了。射击场上象征飞机的小灯泡亮了。随着口令,高射炮昂起了头,炮口指向灰蒙蒙的天空。
突然,一阵紧张的警报声,接着便是庄严洪亮的口令声,节拍铿锵的装填声……听吧!阵地黄昏交响乐已经进入了高潮,这是乐章的最强音。
暮霭中,阵地绿得更深、更浓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