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革命武装代代相传——记河南省济源县留庄英雄民兵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18
第2版()
专栏:

  革命武装代代相传
  ——记河南省济源县留庄英雄民兵营
  新华社记者 张应先 陆笑萍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黄河岸边的“杜八联”民兵曾经闻名全国。留庄是当年这支民兵队伍活动的中心,最近这里的新老民兵又举行了一次传统的军事演习。
当年的爆破英雄范义合和他培养出来的新爆破手,从岭坡上传来了一连串石雷爆破声;曾经在陈(赓)谢(富治)大军南渡黄河时充当领渡的老葫芦队员同他们的接班人,又从黄河的惊涛骇浪中,传来了阵阵枪声;……在射击场上,大家都在注视着年青姑娘刘世英,这位第三代民兵走到射击靶台,沉着地卧到地上,啪啪啪三枪,接着报靶员宣布:“成绩优秀。”
刘世英的父亲刘朝文,她的祖父刘德义,也接着参加了射击演习,刘朝文打了个“优秀”,刘德义打了个“及格”,这三代人的比武,喜得留庄党支部书记、民兵营教导员?平华满脸堆笑。这位“杜八联”抗日自卫团中队长、解放战争时期民兵轮战连连长、特等民兵英雄自言自语地说:“老一辈还有当年之勇,年轻一代又成长起来了。”
然而,老一辈民兵把枪杆子传给年轻一代,培养革命武装的接班人,却是有一个曲折过程的。
刀枪决不能入库
一九三八年,留庄老一辈的民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枪杆子,同周围七个村庄成立了名叫“杜八联”的联防组织,抵挡了日本侵略军的进犯。盘踞在距留庄六里路的坡头镇的日军,一来到这里,他们就把它打了回去,保卫了家乡,支援了八路军作战。一九四六年蒋匪帮大举进攻解放区,“杜八联”四面受敌。这块根据地东西长不过三十多里,南北宽不过二十多里,同太岳解放区还隔着二十多里的游击区。这时,他们继续紧握枪杆,使住在坡头镇的一千多名蒋匪军,始终未能占领留庄,保卫了家乡,保卫了胜利果实。这些经历,使老一辈的民兵深深懂得了枪杆子的重要,他们和枪杆子建立起了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一九五一年,当这里的民兵队长?平华根据党支部的决定,动员上了年纪的民兵把枪杆子传给青年人的时候,有些人思想不大通。
一九五六年,党支部再次决定动员上了年纪的民兵,把枪杆子传给青年人。曾经随陈谢大军渡黄河南下作战、用手榴弹从蒋匪军手里夺来两支步枪的刘朝文,只勉强拿出一支,而另一支无论如何也不肯松手。?平华问他:
“你不愿培养青年人?”
“不是,”他摇着头说:“这我双手赞成!”
“那老是放着枪干啥?”
“在自个手里比给别人放心。”
?平华没有再问下去。因为他也觉察到有的年轻人,受和平生活的影响,武装斗争观念开始淡薄了。如组织民兵护场,他们说:“这是十个指头搔痒,多一道!”召开民兵会议,他们又说:“这耽误生产,开民兵会干啥!”这些人想的是“刀枪入库”,要刘朝文把枪传给他们,怎能让他放心呢!
从这以后,?平华便经常想,要使老民兵把枪杆子传给年轻一代,首先要解决青年民兵的和平麻痹思想;老民兵紧握枪杆子和有一些青年民兵认为不要枪杆子,实际上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还要不要民兵的两种思想的斗争。不久,他从报纸上读到了毛主席在巡视大江南北后发表的谈话,毛主席说“……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他觉得句句是真理,这些话是教育人民和民兵克服和平麻痹思想,继续加强民兵建设的好武器。
有着光荣武装斗争传统的留庄人民,一学习毛主席的指示,心都开了窍。他们说:“咱是靠枪杆子翻身的,怎能忘掉枪杆子”“帝国主义还在霍霍磨刀,民兵怎能不要”,于是纷纷要求参加民兵组织,原来的民兵队很快地扩大为民兵营。
先交革命思想后交枪
民兵的军事训练开始了,在?平华主持的党支部会上,确定副支部书记翟家富专抓民兵的政治思想工作,来提高训练质量。起初,民兵们的练武劲头很大。经过一段时间,有的人练武劲头就慢慢松懈下来了。一了解,这些人认为:阶级敌人打倒了,地主富农也低头认罪了,学那么多军事技术干啥??平华想要巩固民兵组织,提高民兵的军事技术,还必须向青年们进行阶级教育,提高他们的阶级观点和对敌斗争的观念。于是,他同副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们研究后决定:首先发动老一辈人诉说阶级苦,讲“杜八联”的武装斗争传统。
留庄原来是个穷村子。在解放前,一百八十九户人家,往山西逃荒的就有一百四十三户;八百多人,被饿死的有一百五十多人,?平华一天就背出过七条死尸;还有七十五家卖儿卖女,十五个穷汉卖了老婆。在开展忆苦思甜的日子里,所有逃过荒要过饭的人家,老一辈向孩子讲家史,孩子问家史;有的老人倒出解放前的苦水,使全家人抱头痛哭。老民兵讲述的“杜八联”艰苦斗争历史,青年们听上了瘾,老是纠缠着他们不放,仅?平华就接连向他们讲了二十四次。经过一连串的教育,大家的眼睛擦亮了,不久就揭发出一个不法富农竟然领着他的孩子,去认贫农过去分得的一部分房屋、土地和树木。民兵们知道了,气愤地说:狗不能不吃屎,猪不能不哼哼,帝国主义不能不侵略,不法地主富农不能不妄想变天。他们表示要“站在家门口,眼看全世界,练好军事本领,常备不懈。”
这时候,一些老民兵心上的石头,才完全落了地,个个眉笑颜开,刘朝文用手榴弹缴获的两支枪放心地让青年使唤了。
练好本领 常备不懈
这以后,青年们争当革命武装的接班人的劲头,一个大似一个。刘朝文的女儿刘世英同其他青年女民兵一道,积极向党支部和营部要求参加基干民兵军事训练;刘朝文的儿子刘建国和另一家老民兵的孩子李承保,才十四五岁,就向?平华闹着要参加基干民兵,当他们家的第三代民兵。
吴长荣是个优秀的基干民兵,他发现很多青年都想当老机枪手范广廷的接班人,接连几次向?平华提出请求。老支书虽然看到这个贫农的儿子,身强力壮,办事诚实,满可以把机枪交给他,可是他又感到扛机枪是大事,还是多物色几个青年比较一下好,迟迟未给答复。于是,吴长荣就粘着范广廷,同他一起干活,吃饭又端着碗和他凑到一块,经常问机枪长机枪短,问个不停;在范广廷擦卸、保养机枪的时候,他也来插手,请求收他当徒弟。范广廷也打心底里喜欢这个小伙子,到老支书和新营长跟前,给他“说情”。后来营部批准他当副射手,他高兴得又蹦又跳。这样,他很快把机枪摸熟了,闭着眼睛也能拆卸和安装。
民兵的练武热情越来越高,他们在生产空隙,泥里爬,土里滚。街头上、家门口,到处贴着纸靶;田头上、院子里,都是他们平时分散的练兵场。两个哥哥都在解放军里的李传芬,原订的婚期,是今年春天农闲操练的时候。她唯恐把婚期暴露了,别人不让她参加操练,错过机会,落后于别人,所以一直守口如瓶。结婚的前一天,她到营部请了一天假,问她干啥,她才吐露了真情。她在婚后的第二天,又回到了操场上。
利用生产空隙进行苦练,使大家练出了真本事。有一次,实弹射击刚要开始,天突然下起大雨。打不打呢??平华和营长正在考虑,民兵们就请求道:“敌人进攻,管你下雨不下雨;下雨打,才能考验出咱的本领到底有多大!”于是,他们决定冒雨进行射击。结果,参加打靶的三十七个民兵,二十六个打了优秀,九个良好,两个及格,总评成绩优秀。另一次,举行军事演习。夜半人静,村头刚响起紧急集合号,基干民兵们就从四面八方奔来,?平华宣布:“上级打来电话,说有两个‘敌人’潜逃在神道岭一带,命令我们去追捕……。”说罢,兵分三路,立即进发。他们搜索到岭下,顶上忽然响起了枪声。营长一发出冲锋的命令,民兵们个个如猛虎似地向岭上冲去。演习结束后,人们称赞他们这种召之即来、来之即战的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并不逊色于当年的“杜八联”。
保卫人民利益的“当头炮”
留庄大队训练出的这支生龙活虎的民兵,不论干什么事,都站在最前列。连过去说参加民兵妨碍生产的人,看到他们劳武结合得好,反而促进了生产,现在又称赞他们是留庄生产建设和保卫人民利益的“当头炮”。
民兵们在生产上,抢着干最难、最脏、最紧的活,挑最重的担子。一九六○年秋季大旱,党支部决定抽引黄河水灌溉,但是要引水上岗,需要在黄河岸边的一条土岭上,打一条十几丈长的大洞。任务艰巨,由谁来干?没等?平华开口,十六个基干民兵主动报名包下来。去年秋天,大雨连绵,第二和第五两个生产队的梯田,塌了好多处,有的豁口有几丈宽,不赶快填平,就影响种麦。这两个队的基干民兵分别一商量,到队长面前,要这个活干,并且提前四天完成了任务。距留庄五六华里的黄河中间,有一块多年被泥沙积起来的沙洲。最近几年,留庄人民在这里开垦出两百多亩田。今年春天,党支部决定发动民兵继续向沙洲进军。春寒未尽,一天黎明,民兵们携带着行装、工具和干粮开向了沙洲。当天,遇上了暴风雨,雨中夹着冰雹,砸得人和牲畜无处藏身。他们每个排只有一顶小布帐篷,挡不住风雨,民兵们便把被子搭到帐篷上,把衣服盖到牲口身上,自己头上顶着锅盆。风雨从中午到第二天黎明还没有停止,他们携带的粮草全淋湿了,升不起炊烟,他们又和饥饿展开了斗争。党支部和生产大队派老民兵送来粮草,并动员他们回村休息。他们说:我们能顶得住任何困难,不完成任务不收兵。就这样,他们在沙洲上奋战了许多天,终于开出了五十多亩荒地。
留庄人民为了绿化自己家乡,订了一个植树造林的规划,规划中需要数以万计的树苗。拿钱买吗?积累的资金需要办比绿化更重要的事。党支部决定自己动手培苗育苗。这件事又落到青年民兵的肩上。从一九六二年秋季开始,九个生产队的基干民兵组织了九个植树造林小组。他们利用冬闲,翻山越岭,采集种子,开垦荒地,兴办一个又一个苗圃。如今,树苗嫩绿茁壮,有的已经长到两尺多高,开始移出苗圃,绿化留庄的土地了。
保护人民的利益,爱护集体财产,也是留庄民兵的传统。当年,他们为乡亲们生命财产的安全,与敌人英勇搏斗。如今,防洪抢险的时候,个个挺身而出,到了收获季节,又自动出来护场护庄稼。李承保去年秋季护场,夜间下起大雨,也一直守到天明。五队在云仙菜坡种地,因离村太远,常把犁套放在那里,第二天再用。一天夜间,突然下起大雨,基干民兵齐树森听到房檐的流水声,立即翻身下床,不顾天黑路滑,跑到云仙菜坡去把农具搬回。
每到国家征集新兵的时候,适龄民兵们都是争先恐后报名应征。去年留庄只有两个征集名额,而报名的却有一百四十多人。那些各方面都很合格,因受名额限制不能入伍的人,便只好向民兵营部挂下次应征的“号”。他们时刻准备着参军,保卫祖国,保卫家园。(附图片)
  留庄民兵营年青的葫芦队队员正准备渡河演习。
                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