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全面培养青年一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20
第2版()
专栏:

  全面培养青年一代新
  华社记者 虞锡珪
天津市立第一中学语文教员刘耀信的办公桌上罗着成打的信件。从这些来自海防前线、人民公社或农场的来信里,刘耀信看到了自己教过的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年前,当刘耀信从师范大学毕业来到一中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就下决心要做好工作。当时,她认为做好教育工作的主要标准,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争取本班毕业生都能升学。
她最初担任初三(六)班的班主任,教学虽然抓得很紧,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常常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刘耀信决定再从加强纪律入手。她反复向学生们讲解“纪律和学习的关系”,又建议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围绕这一内容开展活动;在课余时间,她还轮流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谈话。尽管这样,有些学生仍然很调皮。刘耀信心里虽然很急,表面上仍很冷静,从未发过脾气。她这种耐性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过班上最调皮的学生李炳和,但是过了不久,当别的教师来上课时,李炳和的老毛病又犯了。
正在这个时候,学校党支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用什么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的讨论。当时有的教师认为,加紧督促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升学率,就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可是大多数教师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列举事实来说明由于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对学生只强调书本知识的教育,忽视阶级教育、劳动教育和服从祖国需要的教育,有的学生单纯从个人利益出发,幻想将来个人成名成家,不愿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不服从国家分配。
这些事情也使刘耀信联想起了一些自己知道的学生中的一些不好的思想倾向。这些情况虽然是很个别的,但难道和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联系吗?这次讨论,给这个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敲起了警钟。使她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现在为什么学习,将来为谁劳动。离开了这一点,任何“劝导”、“感化”等教育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她在学校党支部和其他老教师帮助下,决定先从帮助本班最顽皮的学生李炳和入手,在全班认真抓阶级教育、劳动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刘耀信访问了李炳和的父亲——一个革命干部,发现他的经历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她和李炳和的父亲就共同研究,用这些经历对症下药地向李炳和进行阶级教育。不久,李炳和果然来找刘耀信,表示决心改正缺点,并请老师给他提意见。李炳和说,爸爸对他讲,李家三辈没有一个识字的,爸爸五岁就去给地主放羊,十三岁参加了红军,那时候想学点文化,十分困难,红军战士在行军时,每人身后挂一张纸条,上边写着生字,后面的人边走边念。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爸爸达到了初中的文化程度。在陕北老家的爷爷把李炳和考上中学的家信视如珍宝,保存了三年多。爷爷这样高兴,是因为他是这个贫农家庭第一个上中学的人。可是,他自己却学习得很不刻苦。这样下去,怎么能成为劳动人民的革命接班人?刘耀信便耐心地帮助他,指出哪些思想是不对的,怎样改正等等。刘耀信还继续了解李炳和的转变,有了优点就及时表扬。从此,李炳和对自己要求也更严格起来,逐渐转变成一个学习、劳动、纪律都比较好的学生。他初中毕业参军以后在给爷爷的信中写道:“爸爸是在军队中成长起来的,经过枪林弹雨……。现在,枪杆子我已经接到手了,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做个红色的接班人,当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李炳和的转变,使刘耀信受到很大启发,于是她除了继续请家长们配合学校向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外,还请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给学生讲革命史,带领学生参观有关阶级斗争的展览会,开展“怎样作无产阶级的后代”的班会活动等等,使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多样。
刘耀信在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组织学生到农场劳动,同参加农业劳动的本校毕业生座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他们在毕业时既作好升学准备,也作好下乡参加劳动的准备。她非常关心下乡参加劳动的学生,在毕业考试以后,帮助他们学习有关农业政策的文件和农业科技书,并安排他们到学校植物园去劳动。学生下乡以后,还经常通过书信往来,了解他们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问题,勉励他们要以邢燕子等优秀青年为榜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李士伟毕业后到昌黎农场参加劳动后,刘耀信经常对他鼓励帮助,李士伟担任农场业余初中班教师后,刘耀信立即给他寄去了教学参考书。现在李士伟不仅劳动出色,还担任了生产队长和团支部宣传委员。在刘耀信所教的班级中,“升学光荣,劳动也光荣”,现在已逐渐形成共同的舆论。
刘耀信在教学中还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循循善诱地帮助他们发扬长处,克服缺点。去年毕业的吴连生不仅功课不好,而且爱和同学吵嘴。经过一个时期的细心观察,刘耀信发现他同别人发生纠纷,常常是由于好打抱不平引起的。有一次,一个同学在擦得干净的黑板上乱画,另一个同学去劝阻,他不但不听,反而画得更起劲了,吴连生看见不平,就不准他画,两人争执起来。刘耀信没有偏信别人对吴连生的反映,而是在详细了解了情况以后,从正面对吴连生进行教育。吴连生以后看到同学有缺点,既能提意见,也注意了方式。有一次,刘耀信发现吴连生为了帮助一位从外地来探亲的老太太找寻地址,曾扛着包,搀扶着老人送到目的地,而且没有留下姓名就走了。刘耀信就通过墙报表扬了这件事,在同学中引起很大反响,大家对吴连生的看法转变了。经过刘耀信的鼓励和其他老师、同学的热情帮助,吴连生在学习上有了显著进步,并且加入了共青团。
刘耀信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地培养着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她先后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四个班级,有三个班被评为校内的先进集体,她也被评为区里的优秀教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