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4阅读
  • 0回复

不褪本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23
第1版()
专栏:短评

不褪本色
湖北襄樊棉织厂的工人,称赞长期坚持参加劳动的干部是:“思想的带路人,生产的带头人,生活的贴心人,不褪色的劳动人。”
赞得好,尤其是最后一句:“不褪色的劳动人”,很能发人深省。不褪色在这里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不褪劳动者的劳动本色;另一个意思是不褪革命者的革命本色,而这两个意思又是密切联系不能分离的,只有保持劳动者的本色,才能更好地保持革命者的本色。我们提倡要做永不褪色,永远革命的干部,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永远要做一个象普通劳动者那样参加劳动的干部。
如果一个基层干部脱离了劳动,能不能继续是群众“思想的带路人,生产的带头人,生活的贴心人”呢?难!因为干部一旦脱离了劳动,慢慢就会好逸恶劳,脱离群众,同群众的思想隔膜,如何做群众思想的带路人呢?对生产情况不了解,如何做生产的带头人呢?和群众的生活很疏远,如何做生活的贴心人呢?可见,要做群众“思想的带路人,生产的带头人,生活的贴心人”,首先就要做“不褪色的劳动人”。干部劳动一褪色,干部的整个革命工作就有褪色的危险。要不然,为什么说,干部参加劳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呢?为什么说“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呢?
襄樊棉织厂的大部分干部是老工人出身,其中有些干部对继续参加劳动有点想不通,以为自己织了几十年布,当了干部,不织布也能当得好。有人甚至认为,守着一台小布机,哪能解决大问题?
织了几十年布,当了干部不织布,果真能够当得好吗?襄樊棉织厂的实践证明:不能!
守着一台小布机,果真不能解决大问题吗?襄樊棉织厂的实践证明:能!
请看:这个厂织过十几年布的尹书建,当了生产股副股长以后,就从劳动的工人,变成“背着手”的干部。浆纱染色的质量不好,他在浆纱车间转来转去,总看不出毛病,这就是说,他并没有“守着一台小布机”,可是却解决不了这个小问题。后来他同工人一起干活了,也可以说“守着一台小布机”了,不但染色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其他生产上的难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不是绝好地证明,当了干部只要脱离了劳动,即使曾经劳动过几十年,也当不好干部吗?这不是绝好地证明,只要参加劳动,即使守着的是一台小布机,也能解决大问题吗?
这里,道理十分简单。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就是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问题。哪有因为联系了几十年实际,联系了几十年群众以后,即使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也能把工作做好的道理呢?“一台小布机”,这就是棉织厂干部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据点,也就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据点,哪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了解情况,不发现问题而能解决问题的道理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