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23
第2版()
专栏: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团结反对自己的同志
“我当支部书记的时候,这孩子还不知道在哪里擦鼻涕哩!”山西绛县南樊公社南柳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郭金太,在周明山当了支部书记的时候这样说。原来他想,王长修死后,南柳大队的第一把手该轮着自己,明山当个副手,跑跑腿,办点具体事情就可以了。现在怎么能让明山领导呢?他心里不服气,常常挑眼,在群众中说些不三不四的话。周明山对这些装做没有听见,仍然对郭金太非常尊重,经常上门征求意见,同时严格地遵守集体领导的原则。郭金太思想确实狭隘,居功自傲,许多同志对他有意见,要求开会斗争他。周明山不同意这样做,坚持要用耐心说服、诚恳帮助的态度。现在,郭金太思想通了,对明山心悦诚服了,支部更团结了,战斗力也加强了。
《山西日报》报道了周明山团结郭金太的动人事迹,同时发表了《团结反对自己的同志》的社论。社论说:做革命工作,特别是做领导工作的人,要善于团结同志,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是,要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特别是团结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同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一点,对于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担任领导工作、当第一把手的党员,恰恰是常常遇到、无可逃避的考验。它考验一个同志在党内斗争中是以党的事业为重,还是以个人的恩怨好恶为重;它考验一个同志是否把原则的坚定性和明确性,同斗争方法的灵活性和耐心说服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它考验一个同志有没有在长期的共事中去教育、感化、锻炼和改造那些犯了错误但不是不可救药的同志的气概和本领。总之,这是考验一个共产党员是否有高度的党性。
社论说:周明山成功地团结了郭金太。这虽然只是发生在一个村庄里的一件具体事情,但它却闪射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光辉,值得我们所有党员深思,更值得各级领导干部深思。
经商和移风易俗
前不久,上海南京西路高美服装店里发生了一场争执。一位女顾客要求把一条裤脚做得很小的裤子进一步改小,营业员一再提醒她:“再改小,就成了包屁股、小裤脚了,那是奇装异服!”这位顾客却说:“我付钱,你交货,你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营业员再次耐心劝说,她却发了脾气,说:“难道穿小裤脚裤子就影响社会风尚吗?你们简直是干涉我的内政……。”第二天,她又带了一个男人来“兴师问罪”。营业员仍然据理解释,他们不得不怏怏而去。
上海《解放日报》报道了这件事,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重视。一个多月以来,有一千一百多位读者给报社写稿写信发表意见。其中绝大部分读者称赞高美服装店营业员做得对,做得好。《解放日报》还发表了《商业职工要做移风易俗的积极分子》的社论。社论说:社会主义商业工作,绝不是单纯的买卖,而是一件政治性很强的经济工作。作为社会主义商业的工作人员,是用社会主义思想去影响顾客,还是用什么别的思想去影响顾客?自己是受广大顾客中正确思想的感染,还是受不正确思想的感染?是做移风易俗的积极分子,还是做屈服于旧的习惯势力的庸人?这都是摆在商业人员面前的尖锐的政治性问题。
社论说:商业工作人员经办着人民群众的吃、穿、用品,同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他们是移风易俗的有心人,那就应该把千千万万的顾客看作自己工作的对象,把店堂看作宣传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的阵地。
圈不住孩子的思想
“在我们校园里,种了一些桃树。可是,有些孩子把树枝弄折了,或者把小桃摘掉了。学校因此开行政会决定:买铁蒺藜把桃树圈起来。这件事,引起了一些老师的议论:铁蒺藜虽然圈上了桃树,却圈不住孩子们的思想,这种作法违反了教育的原则。”这是《北京日报》不久前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的摘要。
最近,香山慈幼院写信给报社,表示接受读者的意见。信里说:蒺藜丝已经拆除,今后决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地维护公共利益的思想品德。
《北京日报》就这件事发表“编后”说:“树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温室育苗,人工地保护苗木不受外界的影响;一种是露天育苗,让它在大自然的严寒、酷热、风吹、雨打中锻炼成长。“树人”,似乎也有这样两种方法。一种是消极防范、限制,既怕风吹,又怕雨打,把人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另一种是用革命教育的方法,让孩子在风浪里斗争里成长起来。
编者说:人和树毕竟不同。为苗木营造温室是可以的,为人营造温室却是不行的。因为人总是要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离不开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孩子从不懂事到懂事的过程中,学会做好事,也免不了做一些不好的事。对孩子的一些有害的行为,重要的是在于正面教育:要告诉孩子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什么事情该作,什么事情不该作?为什么要这样作,为什么不能那么作?小至于洗手讲卫生,大至于共产主义的道理,都要采取积极正面的教育的方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