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在生产里在群众中进行科学研究 广东培育成多种矮秆良种,解决了早稻倒伏减产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27
第2版()
专栏:

在生产里在群众中进行科学研究
广东培育成多种矮秆良种,解决了早稻倒伏减产的问题
新华社广州二十六日电 广东省早稻已经基本收完。从各地收打情况看,占全省早稻面积一半左右的一千四百多万亩“广场矮”、“珍珠矮”、“二九矮”和“矮脚南特”等矮秆良种早稻,普遍获得显著增产。现在,各地人民公社生产队正在继续选留种子,为明年进一步扩大矮秆良种早稻的种植面积进行准备。
广东省今年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几种矮秆良种早稻,除个别品种外,都是在一九五九年以后由这个省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和农民选育出来的。这些矮秆良种早稻,茎秆矮壮,根群发达,普遍具有高产、耐肥、不倒伏等优点。在同等耕作条件下,这些品种的早稻一般亩产都比原有高秆品种增产百分之十到三十左右。这批矮秆早稻良种的出现,为改变广东早稻倒伏低产面貌提供了条件。去年全省种植的三百多万亩矮秆良种早稻,都获得了显著增产。今年全省早稻生长后期,虽然不少地区曾遭受过强台风的袭击,但是矮秆良种早稻都没有倒伏,普遍长得健壮茂盛。
广东气候高温多湿,台风频繁。过去种植的早稻良种全部是高秆品种,如果稻田水肥比较充足,禾苗生长比较旺盛,就容易倒伏减产。特别每当早稻扬花和成熟期间,恰恰又是台风多雨季节,大面积的早稻往往被风雨弄得倒伏减产。因此,解决早稻倒伏低产问题,一直成为全省增产粮食的一个重大关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广东省农业领导部门很早以前就组织农业科学家们进行探讨。起初,科学家们曾采取施用化学药剂、改进栽培技术等方法,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性,可是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随后,他们按照党的指导,走出试验室,深入农村,从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入手,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进行研究工作。在农村,科学家们看到农民曾从控制水肥等栽培技术方面作过矮化稻秆的尝试,在研究和比较农家良种性状时,又发现“矮仔粘”禾棵不高,却具有耐肥、不倒伏和产量较高的优点,只是病多和过于迟熟。接着,农民育种家洪群英从挑选自然变异的稻穗培育出了茎秆粗矮、根群发达、不倒伏而早熟高产的“矮脚南特”良种。农业科学家们从这些群众的经验中得到极大启发,经过反复研究分析,他们认识到选育茎秆矮壮、根群发达的稻种,是解决水稻倒伏低产的方向。从一九五六年起,又开始矮化稻种的研究,他们吸取了“矮仔粘”和“矮脚南特”高产耐肥又不倒伏的优点,注意克服病害多和迟熟的缺点。经过几年艰苦的研究,终于在一九五九年培育成功耐肥、不倒伏、病害少而产量高的矮秆品种“广场矮”,随后又陆续培育成功“珍珠矮”、“江矮早”、“江南矮”、“二九矮”等一大批矮秆早稻良种。
在试种、推广这批矮秆良种过程中,农学家们还在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示范基点,把培育出来的良种先放到基点去试种,亲自和干部、农民一起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征求干部、农民的意见,使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结果,不仅使新品种能够迅速推广,而且也使新品种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各级农业领导部门对繁育推广早稻良种的工作也十分重视。据统计,全省各地共建立了一百五十五个试验繁育良种场,公社普遍建立了种子队(场),生产队建立了种子田,全省共拥有种子田一百多万亩。各地在大面积推广良种时,还选择各种不同类型地区,进行多点示范,广泛地传授繁育栽培良种早稻的技术,从而使推广工作进行得既积极又稳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