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董锡和制服桃小食心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28
第2版()
专栏:

董锡和制服桃小食心虫
《大众日报》记者 孙汝纯 新华社记者 于德
在山东省林学会果树专业委员会举行的一次苹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学术座谈会上,一位老汉滔滔不绝地介绍了他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经过。他的报告使到会的四十多位专家和技术工作者感到极大的兴趣。有人一面听,一面不断地点头称赞老汉:“过得硬,过得硬!”
这位老汉名叫董锡和,今年五十七岁了,是威海市田村公社河东大队的果树技术员。他在对付苹果的大敌之一——桃小食心虫方面,确有一套过得硬的本领。比如,看一看虫娥的颜色,他便知道这娥还能活几天;看一看虫卵的颜色,他便知道这卵是在哪一天生的,哪一天能孵化出幼虫。靠着他的这种硬功夫,生产大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去年苹果的好果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看出了门道
这种硬功夫是董锡和六年苦钻苦练的结果。六年前,他甚至还没有听说过桃小食心虫这个名字呢!那时候,果农们只是对一种叫“穿皮龙”的害虫大伤脑筋,这种虫不吃花、不吃叶,专在果实里面穿来穿去,一面吃,一面排泄粪便,好端端的苹果叫它糟蹋得连猪也不喜欢吃,只得用棍棒敲落,埋到地里当肥料。可是怎样整治这种“穿皮龙”,在这里谁也没有个好办法。
一九五七年,技术部门告诉董锡和说,“穿皮龙”就是桃小食心虫,还告诉他,这种虫冬天做一个土茧在土里过冬,夏天就出来吃苹果。他得到这个线索以后,就决定亲自来和这小虫斗一斗。那年冬天,他就到苹果树下去挖这种越冬土茧。可是挖了半天,连个土茧的影子也没有。后来他到威海市果树园艺场去,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种土茧在地下约一寸深,挖深了就找不到。他们又把自己挖到的土茧送给他三十余粒作样子。这是一些比豆粒还小的“土豆豆”,董锡和回家后就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分别埋到三个木匣里,然后把一个木匣放在屋旁的自留园里,另外两个放到生产队的两处果园里去。他每天到果园,便蹲在木匣旁边瞅一阵,回家后又急忙跑到自留园里去望一望。三个小木匣象三块吸铁石一样地吸引得董锡和天天转来转去。他的这项研究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当第一个粉红色的小虫从自留园那个木匣里的土中爬出来的时候,董锡和立刻掏出小本,在上面记下了一句话:“村养桃小食心虫在六月十二日出土一个。”从此,他观察更上劲了。有时戴上老花眼镜瞅一阵,有时用放大镜瞄一气,有时掏出怀表来算一算时间,他仔细地看着小虫出土以后怎样爬行,怎样吐丝绣茧,又怎样变成蛹儿,象看电影一样,生怕放过了一个镜头。
当小虫由蛹儿变出一个小蛾儿的时候,董锡和意识到这小东西要开始对付苹果了,于是他立即通知果业队:“喷药!”果园里喷雾器丝丝地响起来,药雾腾腾,全村几百亩果园中很快就弥漫着药雾。以后,每羽化出一批蛾儿就喷一次药,改变了过去打“保险药”的作法。由于根据虫情适时喷药,这一年虽然比往年少打了几遍药,但苹果的好果率却由过去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一下子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
看穿了秘密
第二年、第三年,董锡和接连培养了更多的越冬土茧。经过这两年的观察,他对桃小食心虫的生活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摸清了适宜它出土的温度和湿度;摸清了它每年出土的批数,以及每一批出土的时间和比数。但是这两年好果率却没有继续上升,仍有百分之五的苹果遭受到桃小食心虫的危害。
有一次,在喷过药的两天以后,董锡和从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有些苹果又淌出了“泪珠”。苹果“流泪”是桃小食心虫的幼虫进入果内的标志,这说明这次药喷得晚了,在喷药以前虫子已经钻进果实里去了。这个发现引起了他的深思,他想,只抓住羽化期来喷药不是最牢靠的办法,还得弄清楚幼虫是怎样钻进果子里去的。从此,他的眼睛便从那三个木匣子转向苹果树上去。过去,董锡和以为桃小食心虫的幼虫钻进果实里去,是蛾尾刺进去的,因为果面上并没有孔洞。后来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幼虫在果面上转来转去,便把这个苹果摘下来放在地上看。那小虫在果面上一直转游了约有三个小时,便咬破了果皮钻进了果内,这个发现推翻了他以前的想法,因此,一九六一年开始,他放弃了培养越冬土茧的办法,改用查卵的办法,要设法在幼虫刚从卵中孵化出来尚未钻进果子里去时就制服它。
一九六二年,董锡和终于在苹果上找到了桃小食心虫的卵,那是象针尖大的一种卵子,不仔细观察是看不到的。这个发现使他的研究工作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他立即在有卵的苹果上作了记号,天天去看,到了第七天,一条条幼虫果然孵化出来了。根据这一情况,他断定只要在产卵以后的五六天喷药,幼虫一出来正好碰上了,准治得了它。
可是,这里面还有个账,就是一批批成虫产卵的时间是不一致的,产卵期前后跨着五天,喷上药,既要挂着前面的又得捎着后面的才行,这就和药效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董锡和又开始进行了一连串的药效试验。为了观察药效,他有时候还得披上蓑衣、冒着大雨跑到果园里去。有一天晚上,他把一个带着幼虫的苹果摘了回来,在灯下盯着看,从六点半盯到十一点十分,一直到那个小虫翻了几个筋斗死去,知道了药效能持续多长时间以后,他才高兴地睡了。经过反复观察试验,他终于计算出一个最牢靠的喷药时间,那就是在最先产的卵子孵化的前两天。
但是,第一次试验却失败了。喷药以后仍旧看到有些幼虫钻进了果内,原因是产卵时间没有把准,药喷早了,到最后一批卵子孵化时,药剂已失去了效力。怎样才能正确断定卵子是哪一天产的呢?还是老办法:“看”!科学不负有心人,看来看去,到底被他看出来了:原来刚产的新鲜卵子是粉红色的,以后就逐渐变成深红,再由深红变成暗红。经过千百次的观察对比,老汉终于能根据卵子的颜色来准确地断定产卵的时间,并立即计算出一个理想的喷药时间。
看到了一条路
当记者在河东大队访问董锡和时,他正在果园里用放大镜观察一个小小的苹果。我们看了看那个绿色的小苹果,除去表面上的一些细毛毛以外,什么也没有发现。
“一个红蜘蛛的卵。”他指着这个小苹果说。经他这一指点,我们果然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红点,在五倍的放大镜下,那好象是一粒缩小了的红仁丹。
红蜘蛛的生活习性是他今年研究的新课题之一。我们问他为什么会对这些小虫这样着迷,他说:“就是觉得有意思,越摆弄越有趣味。”接着,他又意味深长地说:“不过,象在解放前光是一家几张嘴巴还忙活不过来的时候,我是不会有兴趣摆弄这玩意的;可是现在,有了人民公社,生活无忧无虑,为了要想保证咱公社的苹果增产,不摆弄这玩意怎么行呢!?”
从果园里出来,我们伴随着董锡和来到他的家里,在他的院子里,有一株结果累累的大苹果树,树干上挂着一支温度计。这支温度计,算是董锡和六年来进行研究所使用的唯一的近代化仪器。刚一到家,他就兴致勃勃地从一个木盆里拿出四个小本子随手递给我们,我们翻开一看,这原来是他几年来进行苹果虫害研究的原始记录,也可以说是一些害虫的传记、小史。六年来,他每次来到果园,都总是先观察一阵,然后就把他所看到的一一记在这些小本上,到年底再归纳、整理一遍。
“不管那些害虫是怎样的秘密,只要不断地观察,细心地看,天长日久,就能看出一些门道来。”老汉对我们说。的确,六年来,这位五十多岁的老汉正是凭着一颗热爱集体的心和两只不知疲倦的眼睛,终于看穿了自然界的小小害虫的秘密,找到了制服这些小虫的办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