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在阶级斗争的实际中提高思想觉悟 重庆九中针对活的思想向学生进行阶级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28
第3版()
专栏:

在阶级斗争的实际中提高思想觉悟
重庆九中针对活的思想向学生进行阶级教育
新华社重庆二十七日电 重庆市第九中学经常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状况,针对活的思想进行阶级教育。
这个学校过去就比较注意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他们先后邀请过老工人、老贫农、老干部和老红军向学生作报告。全校一千四百多个学生,人人参加过厂史、村史或家史的调查,写过不少调查资料。大多数学生参观过各种阶级教育展览。在进行了许许多多阶级教育活动以后,这个学校及时把阶级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日常思想和生活中去。
有一次,高中六五级一班的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都是爸爸妈妈供给吃饭、穿衣、上学,为什么老师教导说“党和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要为党为人民服务?”这问题把许多同学弄糊涂了,他们争论起来。有的说:“领助学金的是国家培养的,不领助学金的是父母培养的”;有的说:“党培养我们的思想,父母培养我们的身体”。学校的党组织了解了这一情况,认为这反映了学生还不能用阶级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于是决定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一次阶级教育活动。这个班的学生组成调查组,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分头向有关人员和家长调查了关于工农文化翻身,学校经费开支,以及办学费用来源等问题。学校老教师和老校工告诉他们:这个中学的前身是一所官僚贵族子弟的学校。解放前,每个学生入学,先要交清三石五斗上熟米作学费,五块银元作押金,期中还要交“尊师捐”、“校服费”等等,一个学生每学期的学杂费用要花一百多块银元。在解放前的二十多年里,没有一个工农子弟能到这里上学。现在,这所学校的学生比解放前增加了四倍,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工人、农民的子女。学生们又从学校总务处了解到:一九六二年国家直接、间接用于学生的经费,平均每人达到一百五十二元,而学生家庭只交了十元的学杂费。他们还从工厂、农村,知道了工人、农民创造的财富和对国家的贡献,明白了国家的办学经费来源于劳动人民。在一次以“谁培养了我,我为谁学习,应为谁服务”为讨论主题的班会上,调查组分别作了报告。学生们从这些材料中,认识到党和国家不仅从政治思想上培养了他们,而且花了很大的物质力量来培养他们。这些事实激励了他们为祖国为劳动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开展这次教育活动以后,班上的政治空气和学习空气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个学校还分析研究了各个年级学生学习和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分别确定了不同年级经常性的阶级教育的基本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阶级教育贯彻到日常的思想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去。高中三年级各班针对学生即将毕业,对升学和就业问题考虑较多的思想状况,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级对待理想、前途,以及对待农业劳动的不同看法,帮助他们判断社会生活中哪些是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哪些是健康的无产阶级思想,促使学生树立起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中六四级六班的一些学生,对话剧《年青的一代》中的主角林育生不服从祖国需要的错误思想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便组织大家以“林育生错在哪里?”为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林育生行为的阶级实质来分析他的错误。经过这样的分析讨论,许多学生都认识了林育生不服从祖国需要,到边疆去工作,主要是出于贪图享受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是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侵蚀。原来认为林育生那种思想“也没啥了不起”的学生,讨论后都说:“这种思想真危险!”许多人表示,一定要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人生观,坚决服从祖国需要,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很好地为党为人民做出贡献。三年级各班还特别注意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进行社会调查,并组织学生同附近公社生产队干部和贫农下中农建立互相探视、通信等联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风尚大大发扬,政治觉悟不断提高,纷纷表示要树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问题。
教师们还注意针对不同阶级出身和不同觉悟程度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分别以不同的内容和方式,深入细致地进行阶级教育。贫农家庭出身的丁福两,有一段时间学习不够努力,有时还缺课,学业成绩下降。教师发现后,便和班上共青团组织研究,多次同他个别谈心。最后发现,他认为自己家住农村,成绩又不大好,迟早要回乡务农,学习得好不好关系不大,因此学习劲头不高。教师和共青团组织便引导他了解自己的家史,启发他和雷锋比童年、比觉悟、比志气,又动员他去访问家乡干部,了解农业技术改造的情况和群众对他的希望。经过反复的教育,激发了阶级觉悟,他沉痛地表示:“我家世世代代都无法读书,要不是党,我哪能读上高中。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党和家乡人民对我的期望”。学习情绪有了转变,成绩也很快上升。
这个学校也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阶级、阶级斗争的理论教育。在政治课中,充分运用现实的阶级斗争的材料,引导学生就实论虚。分析社会生活现象时,教师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学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及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等文件,帮助学生通过对一些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便牢固地树立阶级观点和学会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附图片)
安源大罢工时代的安源矿煤焦处工人总代表袁品高,现在担任矿区工会副主席。这位老共产党员经常不断地对革命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是他在安源矿俱乐部向安源矿小学生讲述安源大罢工的革命斗争故事 新华社记者 萧琴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