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山沟里飞起了火凤凰——记尼望只里合作农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28
第5版()
专栏:

山沟里飞起了火凤凰
——记尼望只里合作农场
新华社访朝代表团
在朝鲜咸镜南道的深山区,有一个叫做厚峙岭(又名阿里郎山岭)的地方。厚峙岭的山脚下,有一个叫做尼望只里的村庄。
“要过厚峙岭,先盘九十九道弯。”九十九道弯,象征着朝鲜山区农民解放前苦难的命运和坎坷的历程。
尼望只里,曾经是穷山恶土。大山一座接着一座,窄窄的山谷里,尽是顽石和沙滩。农民用血汗培植的几片苹果林和六十町步(一町步约合我国十五市亩)稻田,又被地主、富农和日本侵略者悉数囊括了去。
尼望只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群在田间耕作的农民,看到一只小鸟嘴里衔着一粒大米。人们想把这粒大米夺来充饥,就死命地追赶那只小鸟。追了整整一天,遇到一个山洞,那鸟便不见了。这群农民同小鸟争夺一粒米的希望也落空了。这个故事象征着尼望只里人民的贫穷。
尼望只里的农民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那时,尼望只里所属的几个自然村,总共四百户,在地主、富农家扛长工的就有两百多户。
“阿里郎!阿里郎!啊啦哩哟!
越过那阿里郎山岭啊!
……”
遇上灾年,农民更是成群结伙,携儿拖女,唱着这支凄楚的民歌,茫然地爬过厚峙岭,四处乞讨、流浪、当“火田民”。
“火田民”,是一种几乎过着原始人类生活的农民的称呼。逃亡到深山密林里的农民,用木棍或手指掘坑,把马铃薯点种下去。生命的唯一依靠,就是这一点点可怜的马铃薯和采摘来的野生植物。
尼望只里在“火田民”生活中熬煎过的不知有多少户。
五月,我们访问的就是这个备尝辛苦,如今却象火凤凰那样斑色灿烂的美丽村庄。
接待我们的主人,就是六十五岁的从前的“火田民”、今天的农场老场长、共和国劳动英雄赵成来。
他陪伴着我们登上一处高地。只见山谷里新整修的畦畦稻田,黑油油的,闪烁着点点水光;沿着山跟,一排排黑瓦白墙的新建文化住宅,隐现在绿柳白杨之间;山峰上的林木密密层层、葱葱郁郁,那下面满山遍野的苹果林,树树粉色小花,摇摇曳曳,一片接着一片。眼前的尼望只里,真是另一番天地,只觉得春意盎然,生气勃勃。
水,它带来多少变化和财富
尼望只里的农民,从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那天起,深知仅仅依靠祖先们遗留下来的那六十町步稻田和几片苹果林,是绝对没有前途的。人们正确地把希望寄托在山坡的开发上,在那里种植果木,开垦坡田。对尼望只里这种深山区来说,只有这一条路,具有无限天地。可是,这需要水。
水,可艰难了。这山谷里是流着一条名叫南大川的水,水势不小,清甜可口。但是,尼望只里四围的山坡,陡到四十——六十度,这水是无论如何引不上来的呀!几年前,顽强的尼望只里人,只能把南大川的水,盛在水坛里,辛苦地顶在头上,一步一步地艰难地爬上山坡,一坛一坛地浇到坡田里去。老场长感慨地说,是啊!这是没办法里的办法。这种办法,把人的精力消耗光了。山坡上一町步的苹果树,光是拌药用的一点水,一年就要二百六十个人工去提取。
是党和政府,是工人老大哥帮助农场把南大川的水引到这山坡上来的。老场长兴冲冲地领着我们参观了这扬程高达六十米的电动扬水站。它完全是现代化的,都是些管道、电动机、高压线大铁塔之类。老场长说,有了这玩艺儿,只要一按电钮,滔滔不绝的南大川的河水,就从几里外的山脚呼呼地抽到了峰水岭的山顶,再顺着盘绕在一座座山腰里的渠道,浇灌到果园和田里去。
老场长算了一笔账。他说,这扬水站和别的一些水利工程,给农场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实在太大了。有了水,就敢放手地在山坡上栽果木、开梯田,几年之间,苹果林面积就扩大了一倍;有了水,就可以多施化肥和家肥,现在一町步一造已平均施到三、四百公斤化肥;有了水,农民便从繁重的抗旱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劲头转用到精耕细作方面。拿苹果树的培植来说吧,现在连一朵苹果花的看护,都要用技术眼光了。过去,尼望只里的苹果树有小年大年之分,现在年年丰收。过去苹果只产几个品种,去年试验的却有九十八个品种。过去苹果园只种苹果树,现在侍弄成了“立体生产”田,在苹果树底下种菜豆,菜豆周围种马铃薯,马铃薯收获以后种烟叶,烟叶之间种萝卜。
结果呢,不多年前还是一点水田几片果林的这个穷得出奇的山村,如今却变成了有名的富裕的山区合作农场。它去年每町步水稻平均收获了五吨,一亩一造平均产量高达六百六十斤以上,不但使家家吃上大米饭,还卖给国家不少余粮呢!占农场总收入八成以上的苹果园,更是农场的骄傲。解放前稀稀疏疏的几片苹果林,现在发展成为一百六十町步的大果木园,其中结果的就有一百零七町步。解放前一町步苹果树一年平均生产四——五吨,最高的八吨,去年一町步平均生产了三十吨以上,总产量高达三千二百吨。
一年娶来十一个城市姑娘
老场长说,去年尼望只里娶的新媳妇,有十一个是城市的姑娘。嫁到大山沟里这么多的城市姑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惊异。但当你深一层了解了这个村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后,你便觉得这是自然和容易理解的了。
那天中午,农场把我们安置在一户叫做朱善年的场员家里用饭。明亮、整洁、民族式样的两间新房子里,缝纫机、收音机、书架、衣橱等等一应俱全。主人忙着在隔壁的厨房里张罗,没顾得及谈谈。农场的党委员长张学植介绍说,这朱善年有母、妻、幼儿四口人,去年一年从农场分得的现金就有一千九百元,所以小日子过得挺舒坦的。他们说,象朱善年这样生活的农户,在村里是普普通通的。拔尖的大概是人们称做“甲山伯伯”的赵成珍了。解放前他一直在甲山当“火田民”,去年他一家分到的现金有四千八百多元。现在整个农场六百多户,不仅都搬进了瓦房,人人都有几套好衣服,而且几乎家家有缝纫机、收音机、钟表。
尼望只里,现在真个是“城里山沟一个样”。解放前,不用说尼望只里了,连尼望只里所在的整个德城郡,都没有一个大学生,现在一个尼望只里,在大学和高等技术学校函授部学习的就有七十九个。这村里有一位人们称做“大学生富翁”的朴花百老大娘,她的四个儿女,都在大学读书。尼望只里还有自己独立的各级业余学校,在技术员养成班、农艺师养成班学习的农民就有一百四十个。“千里马”第一果木作业班的年青人金清林,他一个人去年读了几十本书。他的理想是把今天的幸福写成小说传给后代。
尼望只里还新建了一座拥有八百个座位的俱乐部,经常放映电影。它又是农场业余剧团活动的主要场所。参加农场业余剧团的人数,占到农场场员总数的八成。这个剧团能演出四百人的大合唱,以及话剧、舞蹈、管弦乐队和民族乐器队演奏的音乐节目。今年春天,尼望只里的“艺术家”们还到首都平壤去演出过。他们的轻歌剧,受到观众的热烈喝彩。歌中有一段唱道:
厚峙岭下,
有个尼望只里哟,
尼望只里,尼望只里,
我们热爱的尼望只里,
在党的光辉普照下,
变成了乐园,
开遍了鲜花……(附图片)
图为尼望只里合作农场场员正在装运苹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