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9阅读
  • 0回复

要正确引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8-05
第5版()
专栏:

要正确引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姚伯茂同志在《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见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人民日报》)中引用了中文版《自然辩证法》一书里的如下一句话:“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把对立的东西调和起来;……”(《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第一七五页)。(重点是作者加的)。
首先必须指出,这句话的译文的个别地方是不够确切的,特别是“调和起来”几个字。按恩格斯的德文原著(见《自然辩证法》,柏林DIETZ出版社一九五二年德文版,第二二六页),“调和起来”这几个字该是德文vermittelt的翻译,但这样译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字是哲学上的术语,它的意思是“在……起中介作用”。在哲学上,“中介”的含义就是:诸现象间通过中间环节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过渡、相互转化。例如,在认识过程中,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通过人在实践中获得的感觉和知觉发生联系等等,所以感觉和知觉就是“中介”。又如,在生物进化史上,“文昌鱼”是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过渡形态,所以被看作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中介”。但是,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所以一切事物也就起中介作用,并通过中介相互转化。《自然辩证法》俄文版把德文vermittelt译为опосредствует(即“在……起中介作用”之意),是正确的(见莫斯科,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一九五五年俄文版,第一六七页)。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是把德文vermittelt译为опосредствовано的,他说:“Bcevermittelt=опосредствовано,свя-эано в едино,свяэано переходами.”(《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俄文版第九一页)。同书中文版第一○三页的译文是:“一切都是互为中介(ver-mittelt),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列宁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一文里曾两度使用“中介”一词。他说:“可是一个玻璃杯不仅具有这两种属性、素质或方面,而且具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属性、素质、方面以及同外界的相互关系和‘中介’。”又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
‘中介’。”(《列宁全集》,第三二卷俄文版第七二页,中文版第八三页。)可见“中介”这个词在哲学上是有特定意义的,不能理解或翻译为“调和”。
其次,我不知道姚伯茂同志引用上述中文版《自然辩证法》一书的那句话究竟是什么用意。是觉得“把对立的东西调和起来”这种提法有用呢,还是觉得整句话的精神实质有用?如果是前者,那末,恩格斯本人并不能帮忙,因为它的原意不是这样的,如上所述,他的原意仅仅是“在对立物之间起中介作用”,而这不过是上文所说“使固定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差异”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同义反复而已,此外并无其他含义。同时,由于这恰恰是整句话的精神实质所在,所以恩格斯的这句话对姚伯茂同志上述文章的论点是不能提供什么帮助的。姚同志认为,属于所谓“以统一性为主的矛盾”,其“对立着的双方”是只有“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合二而一’”的情况,而不能够“一方克服另一方”的,就是说,“对立着的双方”是不能够、不需要斗争和相互转化的。既然如此,恩格斯的话就不仅对姚同志维护自己的论点没有用处,而且恰恰是对姚同志的论断的否定,这不是很明显的吗?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现在根据德文版《自然辩证法》先把包含上引恩格斯那句话的一个整段重译如下:
“僵硬的、凝固不变的界线〔sta-rre und feste Linien〕是同发展的学说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界线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鱼和两栖类之间的界线也是如此,而鸟和爬虫类之间的界线则在日益消失着。细颚龙和始祖鸟之间只缺少几个中间环节,而有齿的鸟嘴则已在两半球发现。‘非此即彼’变得越来越不能令人满意了。在低等动物界,就根本不能严格确立个体的概念。不仅关于这个动物是个体还是群体的问题是这样,而且关于某一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在什么地方终止而开始出现另一个体这一问题也是如此(保姆虫体)。——对于自然科学的这一阶段来说,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就不够了,因为,在自然科学的这个阶段上,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汇集,一切对立物都通过中间环节相互转化。辩证法根本不知道僵硬的、凝固不变的界线,不知道无条件的、到处适用的‘非此即彼’,辩证法使固定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差异相互过渡,除了‘非此即彼’之外又在准确无误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在对立物之间起中介作用。——这样的辩证法乃是唯一的、适合于自然科学这一阶段的、最高级的思维方法。当然,对于日常应用,对于科学上的小买卖,形而上学的范畴则仍然是保持其有效性的。”
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到,恩格斯是在批判自然科学(当然不只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把自然界看作是凝固不变的,各种动物、植物之间的界线也是僵硬、固定的,从来就是如此的,没有发展上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恩格斯在这里指出,当时生物学上的各种新发现,使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变得越来越不够了,只有辩证法才能够说明新发现的大量事实,而辩证法是不承认事物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界线的,如生物界中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就由于各种“中间环节”(“中介”)的发现而得到了证实。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也已作过较详细的论述。我们姑且不去引证这个导言,而从中文版《自然辩证法》的有关译文来看,即使有个别不确切或不正确之处,恩格斯的观点也是明明白白的。要在恩格斯的著作里寻找“对立的东西”“调和起来”之后就“长期共存、共同提高”的观点,那就比骆驼穿过针孔还要困难千百倍。但是,姚伯茂同志引用恩格斯的话,却恰恰是想要证明他所谓“属于以统一性为主的矛盾”的“对立着的双方”一经“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合二而一’”之后就“长期共存、共同提高”的观点的。他可能没有理解到恩格斯的观点同自己的观点是正好相反的吧?总之,我是想指出,在引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时,不应当抓住只言片语(尽管译文中有个别地方不确切甚至错误),而应当全面领会其精神实质,才不至曲解经典作家的原意。
(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