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肥沃土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8-14
第2版()
专栏:社论

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肥沃土壤
农作物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离开了土,就谈不到农业生产;没有肥沃的土壤,就谈不到农业稳产高产。
许多地方都有这种情况:由于土壤的性质和肥力不同,虽然人们在土地上花费的劳动同样多,其他条件也基本相同,但是得到的产量却大不一样。拿我国南方的水稻产区来说,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肥沃的稻田每亩生产粮食八九百斤,甚至一千多斤,而土壤贫瘠的稻田,每亩仅能生产粮食几十斤到一二百斤。我国北方的盐碱地,如果不加改良,每亩只能生产粮食几十斤,有些盐碱地甚至根本不长庄稼。许多地方在基本上解决了水利问题之后,产量仍然不能迅速提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土壤性质不良、肥力较低。因此,为了农业稳产高产,除了兴修农田水利以外,应当兴办的另一基本建设,就是改良土壤。
我国需要改良的土壤面积是相当大的,肥力中等和肥力低的农田,约占全部耕地的百分之七十。全国解放以来,我国的土壤改良工作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仅去冬今春,十五个省、区就改造了近六千万亩低产农田。但是,大部分低产农田,还没有来得及加以改良。四川省现在就还有一千多万亩低产农田,其中绝大部分只要改良土壤,就能进一步提高产量。据这个省的有关部门估计,如果把这部分农田加以彻底改造,使之达到正常农田(还不是高产农田)的水平,全省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二十多亿斤,相当于去年小春粮食产量的一半。这说明,我国现有耕地的面积虽然比较有限,但是很多耕地还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土地的潜力是很大的。
有一种论调,认为土壤肥不肥是天生就的,人们无能为力。这种看法,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错误的。这种看法的主要错误,是见物不见人,忽视了人的因素,特别是忽视了农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之后的人的因素。的确,肥沃的土壤是天然形成的,但它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通过人们的辛勤劳动,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土壤固有的肥力,而且可以使土壤的肥力不断提高,把贫瘠的土地变成肥美的良田。马克思说过:“处理得当,土地却会不断改良。”恩格斯也说过:“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我国广大农民在长期生产斗争的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这个真理,他们说:“人勤地不懒”;“人有懒人,地无薄地。”这说明土壤肥力的发展,主要是受人的因素支配的。只要人们采取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态度,肯在土地上下苦功夫,因地制宜地改良土壤,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就能够使瘦地变成肥地,使肥地变成更肥的地。反之,如果人们不肯在土地上花功夫,耕作不力,措施不当,只知用地而不知养地,即使是肥沃的土地,也会慢慢地变成瘦地、薄地,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在旧社会,剥削阶级只顾剥削劳动者,不肯投资改良土壤;小生产的贫苦农民则无力改良土壤。因此,土壤肥力很难提高。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条件下,已经有了充分发挥人力物力来改良土壤的条件,我们应当自觉地运用这些好条件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水利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大力改良土壤,同时在耕作技术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农业增产的效果是很显著的,一般可以增产百分之二三十到四五十,甚至可以成倍、成几倍地增产。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
广东高州县根子公社,原来低产农田占百分之七十。这个公社自从一九五九年修好水库,有了灌溉水源之后,由于逐年修田间排灌渠道,平整土地,掺客土,压绿肥,大力实行土壤改良,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增加了复种指数,再加上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因而水稻产量显著地提高。一九五八年,全社水稻的平均亩产量是五百斤到六百斤,到一九六三年就提高到一千一百多斤。
一九五六年以前,云南玉溪县龙池公社,虽然已经解决了水利问题,但是水稻的平均亩产量只接近四百斤。从一九五六年开始,这个公社开展了群众性的土壤改良运动,当年就使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六百五十多斤。由于坚持实行土壤改良,经过连续八年努力,到一九六三年,这个公社的水稻平均亩产量已经提高到七百五十斤,有相当一部分农田达到稳产高产水平。
河北武清县梅厂公社,是历史上有名的老盐碱地区,各种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占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七多,单位面积产量很低,群众的生活很穷苦。解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积极领导当地群众改良土壤,这个公社的面貌已初步改变。一九五八年全公社的粮食总产量还只有五百五十九万斤,到一九六三年就增加到九百四十七万斤。这个历来缺粮的地方变成了有余粮的地方。
著名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在改良土壤方面也有很大成就。他们那里原先土层薄,土壤贫瘠,粮食亩产量只有几十斤到百十斤。他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挥了顽强的革命精神,每年坚持挑石担土,修梯田,修淤地坝,加厚土层,增施肥料,改良土壤。这样,就不仅保住了水和土,而且增强了地力,使他们有可能全面系统地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因而使粮食产量翻了几番。
要改良土壤,就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不是合算呢?这个问题也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说明。首先应当指出,既然肥沃的土壤是农业增产的基础,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必备条件。如果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不能迅速地发展,主要的障碍就是土壤的性质不良和肥力低,那末,不走改良土壤的道路,又走什么道路呢?要看到,通过做好改良土壤的工作,把更多的农田建成稳产高产农田,比较迅速地增加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这就为更好地发展多种经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由于每个地方需要加以改良的土壤的类型不同,工作量有大有小,需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当然会有多有少。但是,很多地方的经验证明,只要能够因地制宜地做好这项工作,采用适合于自己地区情况的改良土壤的办法,就有可能做到收益快、收益大,而花费的投资却比较少。
改良土壤是每个地方都能够办,而且都能够办好的。山西昔阳大寨大队,前几年大修梯田、修淤地坝,加厚土层和平整土地,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的;所需的物料器材,绝大多数也是就地解决的。广东四会县改造两万五千多亩低产土壤农田的投资中,有百分之六十多是劳动力的折款,其余一小部分器材折款中,有将近三分之一也是由社、队自筹资金器材解决的。当然,不论是在南方或北方,要改造集中的大片土壤不好的农田,需要有国家的支援和帮助。例如,在北方要改造大片盐碱地和风沙地,在山区要制止水土流失,在南方要改造各种酸性土壤,需要继续兴修一些比较大型的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需要供应更多的磷肥和其他物资器材。但是,更大量的工程,特别是大量的小型工程和田间工程,如植树种草、修整排灌渠道、平整土地、修梯田、台田、打埝筑埂、利用客土加厚土层以及翻沙压淤和翻淤压沙等,都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劳动力才能做好的。至于在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上应当采取的措施,诸如调整茬口、实行合理轮作、沤青肥、压绿肥、增施有机肥料、推广良种等,则是每个公社和生产队,在常年的生产中就应当做好的工作。最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已经基本上修好了水利设施,有可能把更多的劳动力用于改良土壤。其他许多地方虽然还有较多的修水利的任务,但是只要安排得当,抽出适当数量的劳动力,利用每年的农闲时间,从事土壤改良工作,也是完全能够办到的。
地方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党的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对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土壤改良工作都应当予以应有的注意。党委要着重从思想上、政策上、方针上加强领导;具体的规划和日常的工作要放手交给县人民委员会有关部门去做。要认真地依靠群众,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土壤改良的统一规划,特别是要做好涉及几个队、几个公社甚至几个县的大片土壤的改良规划,使上下游和左右岸之间能够互相支援和密切配合。要有长远的规划,也要有分年度实行的规划。由于低产土壤的形成有各种原因,由于每个社、队的经济情况和富裕程度不同,不论是制订或者实行规划,都要强调因地制宜,认真地从每个社、队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并且要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因此,改良土壤的工作一定要分期分批地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首先改良那些容易改良、需要的投资少而又收效快的土壤。
各地都要认真地总结和推广本地行之有效的改良土壤的经验和办法,同时也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要做到改良一片,就确实成功一片。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对群众做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调动群众参加改良土壤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动员和组织土壤科学工作者,参加改良土壤的工作,帮助群众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推广现代土壤科学试验研究的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执行领导、专家和群众三结合。
只要各地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切实做好这许多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力量,使改良土壤形成广泛的群众运动,并且使农业增产的其他措施与之密切配合,在一个不很长的时间内,我国人民就一定能够顺利地完成建设第一批稳产高产农田的任务,并且为建设第二批、第三批稳产高产农田创造更好的土壤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