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做个完全的知识分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8-16
第5版()
专栏:短评

做个完全的知识分子
大学毕业生林鸿达下乡之初,认为自己“指导一个初级社的农业生产不成问题”。但是,事与愿违。一个老农民随便提了一个关于稻田施肥的问题,就把他难住了。他根据书本知识提出了“草田轮作制”的办法来增加土地肥力,完全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被当地农民作为笑谈的资料。
这些现象奇怪吗?一点也不。毛主席说:“学生们的书本知识是什么知识呢?假定他们的知识都是真理,也是他们的前人总结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写成的理论,不是他们自己亲身得来的知识。”他又说:“象这样的人是否可以算得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呢?我以为很难,因为他的知识还不完全。”正因为林鸿达的知识不完全,所以不能解决种田的实际问题。
林鸿达可贵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之后,就下定决心,诚心诚意地向农民学习。八年来,他同音西大队的农民一样,田里跑,地里转,扛锄头,肩挑担,不怕脏,不怕累,晒黑了皮肤,也炼红了思想,由一个只有书本知识的大学生,变成了能文能武的“全才”。也就是说,他学得的书本知识同农民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了,他的知识成为比较完全的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真正发挥了作用。因此,群众信任他,爱护他,把他当作自家人,亲热地称他“阿达哥”。
林鸿达和别的许多同样的知识青年走过的道路,是知识分子革命化的道路。他们是有志的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
一个知识分子要把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不仅仅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立场观点问题,阶级感情问题。这问题只有长期深入到群众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去,真正地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才能解决。林鸿达在音西大队推广外地的番薯大畦密植的先进经验时,为什么只从主观愿望出发?这除了他缺乏生产实践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当时不懂得农民的心。有个农民批评他:“你是拿工资的,搞失败了还有工资拿,我们农民要是不管成败,那怎么行呢?”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他。从此,他每做一项工作,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得失,是群众的需要,工作态度严肃了,工作作风实在了,工作做出了成绩,他也就受到了群众的爱戴。
林鸿达所走的道路,是党和毛主席所指出的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林鸿达和千千万万革命知识青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光明大道。然而,这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平坦的道路。林鸿达在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和进行科学实验的斗争中,有不少曲折的甚至是痛苦的经历,但是他坚持下来了,斗争胜利了。他在农村落户的八年,就是自我思想改造的八年。这中间,社员们对他提了不少意见,甚至贴大字报批评他;在生活中、劳动中、科学实验中也遭受过多次的波折。这一切没有使他泄气;他接受批评,经受考验,思想改造由不自觉转为自觉。他的胸襟开阔了,勇于放下架子,勇于知错改错。这是一种可贵的革命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使他在每克服一个困难,每越过一个障碍时,使自己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在思想感情上同劳动人民也更靠近了一步。他真正感到自己在农村生活的意义。今天,音西大队的人夸奖他,离不开他,而他也离不开音西大队的劳动群众了。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在我们国家里,在广大农村里,“飞”“跃”的天地是广阔的。但是,要学会“飞”“跃”的本领,决不能光凭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投身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革命的群众运动中去,在大风大浪中勤学苦练,取得实际知识;并且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起来,变片面的知识为完全的知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