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阅读
  • 0回复

京剧演现代戏旦角唱念的几点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8-17
第6版()
专栏:

京剧演现代戏旦角唱念的几点体会
赵燕侠
京剧旦角的唱是借助于优美的旋律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在传统剧目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一般说来,似乎对唱腔的优美注意得较多,而对抒发人物思想情感和把唱词送入观众的耳目中,在一定程度上却有所忽视。我在演传统剧目时就开始注意了这个问题。为了让观众听清唱词,采用了大小嗓合用的发音方法。根据我的经验,京剧旦角的唱使用大小嗓结合的方法,吐字清晰,有助于让观众听懂唱词。这在其他戏曲剧种中也有旁证,像评剧、黄梅戏,旦角的唱词所以容易听清,原因就是由于用大嗓(真音),音质纯,装饰音少,音量低,浮音少。但是,京剧旦角又不能完全用大嗓唱,完全用大嗓唱不象京剧,所以我采用大小嗓合用,唱起来既有京剧特色又使人易于听懂。当然,让观众能够听懂只是最起码的一种手段,目的还是通过唱念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感染观众。
在演现代生活题材的剧目中,我的唱腔的发音仍然采用大小嗓相结合的方法。我觉得,在现代戏中,要让观众能听懂唱词,这是首要的条件,而唱出革命英雄人物的革命情感又是唱腔的灵魂,优美的韵律必须服从人物思想的表达和感情的抒发,在旦角发音方面,如果仅仅用小嗓,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过,为了保持京剧的特点,现代戏中旦角唱腔的发声,既要能够真实地反映现代人物思想感情,却又不能离开传统的唱法。根据这个原则,又根据我的嗓音条件,我觉得运用大小嗓相结合的发音方法,就其发声、音调来讲,表现力就更宽广些;从表现人物性格来讲,也就更丰满些,更能增加生活气息;从吐字来说,也有助于唱腔的字音清楚。
据我的粗浅理解,所谓大小嗓相结合就是尖音、宽音(女性本音)的合用。至于尖、宽音如何具体的结合,我个人的运用并不是一段中或一句中某几个字用小嗓,某几个字又用纯大嗓,而是每一段、每一句、甚至到每个字的发声都是大小嗓的合用,只不过根据情真、字清的要求,大嗓或小嗓的掺用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谈到根据人物性格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发音方法的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能仅仅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的类型,而应当依据剧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按照人物规定的特定情景,来决定大小嗓的掺用程度。
我在《白毛女》中演喜儿时,第一场戏中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的一段“流水”,在使用大小嗓结合中,大嗓的掺用就稍少一些,这样发出的音,就显得尖、细,它适合表现喜儿的天真、稚气。等杨白劳死后,喜儿唱的“摇板”,在黄家受折磨时唱的“反二黄”和逃跑时唱的“高拨子”的发音,大嗓掺用得要多一些,用这种发音可以唱得悲、唱得沉。如果在这几段唱中仍然用第一场的发音方法,会对于喜儿的悲痛情感的抒发显得不足。
《芦荡火种》中阿庆嫂的唱,在《智斗》这场戏和刁德一“背供”的几句,“西皮摇板”,接着二人对唱的“西皮流水”的发音,我采用了较为爽朗、干脆的发声,从“摇板”的几声腔中唱出阿庆嫂的高度革命警觉性,犀利敏锐的洞察能力。在“流水”中唱得要松弛、“俏皮”,表现出阿庆嫂对敌人的轻蔑。在《授计》一场戏中,我唱的“二黄慢板转快三眼”,这段唱是抒发阿庆嫂内心的灼急心情,在发声上和《智斗》中的几段唱稍有不同,掺用的大嗓增多,特别是前四句“二黄慢板”唱出人物的紧张、思虑活动,转“快三眼”后唱到“党啊!你给我智慧,给我勇敢,你帮我战胜顽敌度难关。”,对大嗓适度减少,高音增多,特别是唱到“党啊!”的高腔时放足音量,要唱得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表现出党给她无限信心和力量。
《杜鹃山》中党代表贺湘这个人物,分量持重,沉着、坚定是这个人物的基本特征。例如在《救贺》一场中为了表现出贺湘的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剧本安排了一段“摇板转垛板”的唱。要表现贺湘的激昂愤慨的气质,运用高亢洪声较为适宜,我就没有过多的掺用大嗓,当然,也和我的大嗓亮音较差有关,只用了适度的大嗓掺在小嗓中,这除了为了吐字以外,还为了不致使发音太尖、太细,有失人物的分量。在第四场贺湘说服乌豆时唱的“摇板转二六”和第六场如何贯彻党的指示,内心思索的一段,就和《救贺》一段唱的发音有所区别,后二段情绪稳定,气度大方,在发音上掺用的大嗓可稍多些,唱出贺湘的沉着、亲切的气度来。
以上我列举了三个不同人物唱腔的发音,都是采用我的习惯发音方法——大小嗓合用,并没有完全根据人物性格不同,采取了绝然不同的发音方法,只是依据剧中具体人物情感变化在大小嗓掺用的程度、分量上加以增加或减少。
旦角唱的发音方法和唱腔的曲调、板眼、旋律、节奏也是密切相连的。表现人物性格的情感,除了发音以外,很重要的是依靠唱腔的曲调、板眼、旋律、节奏来表现的,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靠发音方法就行了,但是,旦角的发音方法应当是表现人物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演现代戏的三个人物,也都是采用大小嗓相结合的念白方法。我的粗浅认识是:完全用小嗓念白似乎较难表现现代人物的时代气息;完全用大嗓念白,我自己缺乏这种发声方法的锻炼,念出来不打远,也容易嗓音嘶哑。我运用大小嗓相结合的念白方法是我在传统剧目中的习惯念白方法,同时也还为了唱、念之间的衔接和谐一致,与整个人物艺术格调的统一。
至于大嗓和小嗓念白如何具体的掺用,我还是根据具体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在小嗓中掺用不同程度的大嗓。象《芦荡火种》中《授计》一场的“二黄慢板转快三眼”前的一段独白“一场大雨,湖水陡涨……”,我在这段念白中掺用的大嗓稍多一些,可以有助于表现人物当时的思想情感,也可以使念白和起唱衔接较为和谐,不致使人感到有“俨然二人”之感。
在传统剧目中旦角念京白,虽不上韵,但也念出韵味来。在现代戏中旦角多用京白的念法,我觉得用京白的念法最好能带些韵味。我们强调人物的生活气息,要求念白要有时代感,但舞台艺术毕竟和现实生活有别,对现实生活应做必要的加工,而且舞台距离观众较远,如果完全象日常生活中的说话,观众就会听不清演员的念白。所以,从人物出发,加上一些韵味的念白,不仅不失生活真实感,反而会增强艺术感染力,增强念白的节奏感、音乐性。
我演现代戏不多,体会不深,这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老前辈们、同行、观众的指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