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8阅读
  • 0回复

勤学苦练 百折不挠——记上海业余工业大学学员的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8-20
第3版()
专栏:

勤学苦练 百折不挠
——记上海业余工业大学学员的成长
新华社记者 陆左华
正是盛夏酷暑的时候,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第一届学员毕业了。这一届毕业生共八百多人,大多数是老工人、先进生产者和技术革新的闯将。他们在入学之前,大多只读过几年书,文化水平较低,但在业余工业大学学习四年之后,现在都成为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新型的劳动者。他们毕业时所作的设计课题,绝大多数是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的,如设计新型的精密机械、自动控制生产线、新的工艺路线以至建立新兴工业的工厂等,都是解决当前生产技术问题的项目。
记者在上海业余工业大学访问时,教师们讲述了许多学员勤学苦练的事迹。他们把学习看作为阶级的责任,目的性是那么鲜明;他们从劳动中锻炼出来的那种百折不挠的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和毅力,特别令人感动。
全国先进生产者、华通开关厂五好工人丁杏清小时候只读过三个半年书,解放后参加了业余学习几年,但是只读到初中程度。进入业余工业大学的头几个月,学习十分困难,首先是数学跟不上,连代数中的移项、脱括弧,一时也搞不清楚。但是,他想到解放前阶级压迫之苦,想到党送自己来学习,是为了革命的需要,应该发阶级之愤,努力学习。他想到搞技术革新中遇到困难,能够夜以继日地干下去,设法克服,现在难道就被几本书吓倒吗?不,不能。他知道目前的困难是自己的文化基础差。于是他到书店买了小学算术课本和数学参考书,在家里从头温起,把书上的每道习题都做出来,总共做了好几百张草稿纸。平时在工作中有点空隙时间,他就看书,遇到实在不懂的,便跑到学校去,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有时他值夜班,早上放工,总是先到学校去温课,把昨天教过的课全弄明白了才回家去休息。这样由浅入深地,把几何、三角都补上了。同时他还找到了联系实际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机械制图课时,他就运用制图知识,把自己革新过的电气程序控制自动车床补画了全部图纸一百多张,这样不仅练习了制图,也练习了数学计算。踏踏实实地练硬功夫,使丁杏清逐步跟上了班级数学的进度。
学习上的暂时困难刚克服,他的妻子忽然生病住进医院了。生产,学习,还要照顾妻子,管好家务,突然增加的负担很大。新的困难考验着他。丁杏清认为学习是党和国家给他的任务,和生产一样是“公事”,决不能为私事挤掉了公事。他把两个孩子组织起来,大带小,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妻子动了手术,他去陪夜,就带着书去在病床旁学习。乘电车、走在路上,也在思索和考虑学习上的问题,而且尽力当天作业当天做完。
第二学年高等数学大考,勤学苦练的丁杏清考得了全班的第一名。
去年十月间,丁杏清自己病了。住院治疗和休养三个月,但他的病稍好一些就立刻恢复了学习补课,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生病三个多月所脱的课几乎全补上,仍然跟上了学习进度。
丁杏清在业余工业大学四年中学习了十六门课程,对他解决十六个生产技术关键问题起了很大作用。这次他和其他两个同学作的毕业设计是一台新型的液压仿型车床上的主要部分——液压仿型刀架,要求比较精密,国内又缺乏资料,但是他们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经验,在两个多月中就设计完成了。设计书上,光是论证油缸的面积和控制滑阀的结构、形状的数据,及其准确度、灵敏度的计算,就占了四十页。
有机合成专业学员王荫培,是一个由工人提拔的工程师。这次他通过做毕业论文,改进了自己工厂——上海赛璐珞制造厂制造羧[suō梭]甲基纤维素钠的工艺路线,解决了生产中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工人们都称赞他“有学问”。王荫培在小学毕业后,十六岁就进厂当学徒。解放以前的三年,他只做了些一般的杂务工作,到一九五三年开始接触生产技术,并念了五年多的职工业余中等学校。
一九六○年他进业余工业大学学习时,文化基础较差,碰到的困难很多,但是他有着一颗渴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火热的心。“带着问题学,与生产实际结合,活学活用,解决生产问题”,成为他发愤学习,克服学习障碍的巨大动力。
王荫培进业余工大学习以后,工厂为了照顾他学习,把他从试验室调到二车间担任技术负责人,减轻他的工作量。这个车间生产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是一种可吃的塑料,用途很广,可以用在医药上,作为贵重药品用的乳化剂,可以用在日用品的合成洗涤剂、牙膏中,石油工业和建筑工业中也都用得到它。但是当时产品质量不高,有些生产关键问题也未解决,到了气温较高的季节,有些品种不得不停止生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迫切地去寻求更好的生产方法。他不仅在车间里同工人一起研究;到学校去念书时,这些生产中的问题经常在他的脑子里盘旋。所以他不仅对读到普通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课程有兴趣,就是对机械零件、工程力学等基础技术课程也都是津津有味。为了更好地动员工人一起来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他还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车间的生产,每月同车间工人讲一次技术课,互相讨论、互相研究。这样工人懂得了不少通俗的技术理论,他也听到了工人提出许多很有启发性的经验和想法,对他学到的知识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具体。
改进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生产方法,曾经有两个工程技术人员先后试验过,都没有成功。但王荫培没有回避困难,相反地,他确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决心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车间的生产经验,寻找出一种适合生产条件的工艺路线,并且把这作为对自己的考验。
他开始和两个同学进行研究。第一步就把羧甲基纤维素钠化合过程的每个基本环节都做了试验和分析,逐次记录它们的反应、变化,并且与国内外资料对比。过去没有理论知识,不能科学地掌握生产规律,因此有时走了弯路。现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他们就首先找规律,不厌其烦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摸索分析,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做了二十六次试验。结果证明了碱处理过程中含水量太高是影响质量的主要问题。于是,他们就采用一种新的碱处理方法尽量减少其中的水分,可是一做试验却失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他们又重新做分析和研究。原来发现含水量又太少了。在第三十次试验时,由于调节了适当的水分,得到了理想的结果,质量的主要标准都达到了要求。
大家很高兴,试验的产品质量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要求达到了。但有个工人说:“老王,质量是好的,可是方法麻烦了。”这句话提醒了王荫培。他觉得不能单求论文的数据,必须符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因此他们没有马上写论文,而是继续进一步研究工艺改革,又做了二十三次试验,终于利用原有设备成功地寻找出了一种单一设备工艺路线,把原来生产的“二步法”简化为“一步法”,产品质量既是高的,成本又较低,特别是能够减轻工人操作中的劳动强度。这种生产方法受到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
有人问王荫培这四年学习生活中是怎样提高的,他回答说:因为学习的是我,生产的是我,做科学研究的也是我,在生产实际中学,和工人结合在一起学,体会多,所以,提高也就能比较快一些。
(附图片)
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应届毕业生、上海华通开关厂五好工人、全国先进生产者丁杏清(左)正在进行一种新型车床的基型设计 新华社记者 王子瑾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