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纺织与植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4-14
第1版()
专栏:

  纺织与植棉
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 张冲
平津解放后,农村手工业纺织是否还应继续提倡发展?这问题曾引起许多人的争论;增加棉产推广美棉也曾使得有些人发生疑虑。植棉季节在即,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明确一致的认识。抗日战争期间,我们提倡用土布代替洋布,在敌人分割封锁下,实行自力更生的政策,保障了军需民用,解决了我们的困难,给敌人对我们的经济封锁以有力的回击,而且还输出察绥等地。到一九四八年,年产土布已达一万万三千五百万方尺。
平津解放后,我们接收的机器纺织纱厂,有四十余万纱锭,织布机万余台,年产布四百余万匹,可供全华北区军需民用的大部。这是一个新的情况,随之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必须恢复与发展大城市的洋纱洋布,用一切方法满足现代化机器工业的生产原料。在今天农村小手工业的副业纺织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让位于进步的现代化的机器纺织工业。我们革命就是为的发展生产力,我们绝不能把几万人便可很好完成的生产,旷费几百万人去作,过去在敌人封锁下,我们没有大城市和现代机器纺织工业,发展手工业纺织,抵制外货是进步的正确的,但在今天新的情况下,再要用全力提倡手工业纺织,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利的。但是许多地方在开始做一九四九年的大生产计划时,还强调农村手工业纺织的发展,甚至纺织条件与基础较差的山区也仍要提倡。太行区在转变某些同志的这种思想上,据说还费了很大力量,显然这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看清大城市解放后的新经济情况,不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了解提高生产力的道理,那就必然要碰钉子,使农民及小手工业者吃亏。自然,用大机器工业以代替农村小手工业,我们决不能象旧资本主义式的大生产代替小生产时那样,以狂暴的破坏方式,使小生产者陷于失业与更加贫困,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领导小生产者转业,既使大生产遵循着规律得到发展,又使小生产者避免了转变过程中的损失,这正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目前各地春耕已经开始,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和我们提倡植棉,便是转业上的很好条件,应该积极的动员与组织这批劳动力转到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棉花、花生等工业原料上去;有的地方还可以组织转入其他适时适地的副业手工业,如苇席、草帽辫等编织业上。这类副业在目前还不能被大机器工业所代替,而如繁殖牲畜牛、羊、养猪养鸡等则更是不能被机器生产所代替,而且因为战争的胜利,贸易的畅通,销路的扩大,对这些副业生产将更加有利。当然,为了促进这一转变,我们还要在布、线的价格政策等上掌握好,一方面使手工业纺织的利润逐渐的低于农业,特别是低于植棉,种花生与畜养编织等副业,以刺激其转业,另一方面不能以很便宜的洋线洋布与之竞争,给以二、三年的时间,以便有计划的逐步转业。这是我们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作法,必须认真负责地领导这一转变,组织这一转变,使以手工业纺织维持其一部生活的人,在转变过程中及转变以后,得以进行其他生产维持其生活,甚至得到更多的收入。
发展机器工业的纺织,必须增产大量的棉花,并提高棉花的质量,以适用于机器纺织的生产。
中国的棉产量,在抗日战争前,原居世界的第三位,但由于以前殖民地纺织业畸形的发展及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的庞大需要,棉产虽多,仍不足用,一九三一年全国产皮棉七百五万市担,而输入竟达五百六十万市担之多,占人口货的首位,当时曾因棉价较高,农民植棉增加,但不久即被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低价征购,再加以日寇与国民党军的抢掠,农民屡屡遭到很大损失,因而不愿多种棉花,农民过去的这种抵抗,是完全正确的。一九四八年华北局棉田七百七十余万亩,因歉收只产皮棉一万万七千万斤,而这个数目,对当时华北解放区的军需民用还是绰绰有余的。但平津等大城市为人民解放军所解放,如四十余万纱锭完全开工,则这些棉花又感不足,我们广大农村必须大量植棉,供给人民城市工业以充足的原料,为此,华北人民政府一九四九年的农业生产计划,要求植棉一千二百万亩,即增加棉田百分之六十,每亩产量提高到二十五斤皮棉,共产皮棉三万万斤,即增产一万万三千万斤。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必须进行深入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为了消除农民历史上的“得不偿失”的疑虑,华北财经委员会规定棉花可以代交公粮,一斤皮棉折公粮米八斤,如实际市价超过比数时,由贸易公司按市价收购,我们应根据这一规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工作,祛除农民的疑虑,说明由于城乡关系的新变化,要多种棉花以供给城市纺织工业的原料,并以此换取农民需要的工业品,而且种棉利益比一般作物利益更大,这样来启发农民积极种植棉花。
在扩大植棉与增加收益上,农民还有许多困难,如新种的地方缺乏种籽、肥料等须要合作社、生产推进社、贸易公司适当的加以组织与调剂,特别是植棉比种一般作物费工,要增加产量,须要锄四至八遍,必需防除病虫为害,我们应很好的动员农民组织劳动互助,提高技术,动员广大妇女参加生产,并适时的把进行手工业纺织的劳动力转入更有利的植棉生产。
植棉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今后植棉是为了解决大规模纺织工业的原料,机器纺织需要纤维(棉花丝)长而整齐的棉花,这类优良品种,华北有些地方过去曾种植过、推广过。在抗战期中,农民才又改种适合于手工业弹纺的本地棉,我们既要以机器纺织代替手工业纺织,就必须以优良棉种代替本地棉花。这一个改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即如斯字棉2B、4B种植得法可比本地棉多产一半到一倍,但习惯于种本地棉的农民改种优良品种,必须很好的改良其耕作法,(三月十九日和四月八日人民日报曾刊载田农与席凤洲介绍种植的文章),特别是这类棉花最易发生棉蚜等灾害,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措施,用有效的杀虫办法及药品帮助农民,同时这些棉种又易混杂退化,必须经常保持纯种,定期轮换更新。为了推广优良品种,指导农民耕作技术及有效地防除棉蚜等灾害,农业部成立了棉产改进处,并在各重要产棉区设立指导区。但全部增产棉花与引用优良品种,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及产棉区农村工作人员的积极努力,才能得到保证。
上海不久也将解放的那一带有二百三十余万纱锭,纱厂工人占全上海工人的很大比例,我们依靠工人就必须解决工人的生活,就必须保证大纱厂开工,而过去国民党统治时期纱厂原料多仰赖美棉的输入,我们决不应象国民党那样事事依赖美国,我们必须动员与组织广大农民多种棉花,种植适合于纱厂需要的优良棉种,据调查华北与中原广大平原地区适于植棉,我们必须立即着手增产棉花,华北区保证完成与超过植棉计划,具有全国性棉业经济上的重大意义,不但是为了保证华北纱厂的原料,而且还要供给行将解放的中国棉织中心上海纱厂的原料,各级政府及产棉区农村工作的同志们,应该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斗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