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略论财政后备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8-28
第5版()
专栏:

  略论财政后备问题
  戈广从
一在安排年度财政预算和长期财政计划中,妥善地考虑财政后备力量,是直接关系到在我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马克思早就指出了后备基金的必要性。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在全部社会产品进行分配以前,“从它里面应该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从‘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里扣除这些部分,在经济上是必要的。”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经常教导我们要注意留有余地,争取主动。他说:“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①战争如此,搞建设也是这样。如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失掉了主动权,被迫处于被动地位,我们的建设事业也就会遭到困难。妥善地安排财政后备力量,就是我们在建设中留有余地、争取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建国以后,毛泽东同志又明确地提出:“增产、节约、多留后备力量,是巩固国家预算的可靠的三道防线。”②这些话告诉我们,在分配国家财政资金时,妥善地安排财政后备力量,既是一种经济上的必要,又具有它的战略意义。
为什么呢?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收成的丰歉,对财政收支和整个国民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中,由农业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收入,约占全部的一半以上。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农业一遭灾,一方面,来自农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收入就要减少;另一方面,又要增加很多有关的支出。譬如,部分地区遭受一次水灾,国家就要增加救灾、防汛、排涝、复堤、堵口、道路桥涵修复等许多支出。此外,农业遭灾,还会对整个工业、基本建设和市场流通发生影响,这些影响也都会反映到财政收支上来。如果我们在年度财政预算和长期财政计划中,没有保留一定的财政后备,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影响整个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次,工业生产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我们的工业计划,往往只能是接近客观实际或者大体符合客观实际,在执行中临时发现某些缺口,需要进行调整,是难免的。在具体组织生产过程中,产生某些缺点甚至某些错误也是可能的。同时,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情况的变化,也可能给工业的原料、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带来某些预料不到的问题。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有可能影响财政收支。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财政后备力量,以资应付。
再次,在今天的地球上,还存在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他们正在推行着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美帝国主义还霸占着我国的领土台湾,直接威胁着我国的安全。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以防突然事变的发生。
常言道,“有备无患”,但是,“有备”还不仅仅是为了防“患”,它还可以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性。在必要的时候,把一部分后备力量投到建设事业中最关键的地方去,就会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地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旧的平衡不断地被打破,不断地出现新的不平衡。譬如,在工业各个部门之间,这个部门很快地发展了,那个部门就会显得不相适应,跟不上去;在一个部门内部,如冶金工业,如果平炉和高炉的利用效率提高了,矿山采掘就可能会显得不相适应,跟不上去。这样看来,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薄弱环节,出现一些“短线”,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不在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不平衡,问题在于当出现这种不平衡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后备。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把它用来克服薄弱环节,就能够使这些薄弱环节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建设事业多快好省地发展。因此,在分配财政资金时,适当安排后备力量,留有余地,就能够使我们在建设事业中取得主动权。
有的同志想多搞一些建设事业,想把建设搞得更快一些,总是希望把全部财政资金通统地安排到支出项目上去,不留后备。这种想把建设事业搞得多一些、快一些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年景有丰有歉,国民经济发展经常会出现不平衡,等等,这些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同时,在一定的时期内,我们的财政资金总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只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能只从主观愿望出发。在财政资金分配上保留一定的后备力量,这样看起来好象是少安排了一些建设项目,搞得慢一些;但实际上,由于这样做留有余地,掌握了主动权,其结果恰恰是多快好省。
那么,是不是财政后备留得越多越好,财政支出安排的建设项目越少越好呢?当然不是这样。留财政后备,是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财政后备留多少合适,什么时候可以使用财政后备,都要从多快好省来着眼。如果只是单纯地从减少财政开支着眼,过多地保留后备,一些应当安排的支出项目也不去安排;或者留了后备力量以后,到确实必要的时候,不把这些力量使用到最关键的地方去,这必然要延缓国家建设发展的速度,显然是不符合多快好省的精神的。我们的要求应当是:在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或者长期财政计划的时候,既要鼓足干劲,又要留有余地。
二在我们的国家预算中,属于财政后备力量或者带有财政后备性质的,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总预备费,(二)预算周转金,(三)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四)增拨企业流动资金,(五)增拨银行信贷资金。加强财政后备,就是要安排好,并且管好用好这些资金。
总预备费,是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安排具体支出项目,保留在各级预算中,以备在预算执行中,机动使用的一种财政后备力量。为了保证国家预算不致因临时发生的支出而被突破,在各级预算中保留一定数额的预备费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是预备费,它在预算执行中不能过早地动用;也由于是预备费,它在年度终了以前又总是要动用的。因此,动用预备费,就是一个需要很好掌握的问题。一般地说,在上半年以不动用或少动用预备费为宜,不然,就起不到预备费的作用。我们有些做财政工作的同志常常说“八月十五放光明”,就是到了每年的八、九月间,才动用预备费(和一部分超计划收入),安排一些新的支出项目。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到了八、九月间,当年农业收成的丰歉大体上能看出来了,工业生产和预算执行的情况也能看出一个趋势了,在这个时候动用预备费(和一部分超计划收入)来安排一些新的支出项目,比较稳妥。同时,这个时候离年终还有几个月,安排的支出也还有时间花得出去。
预算周转金,是保留在各级预算的一笔周转资金。它不同于预备费,只能用于周转,不能用以安排开支项目。因为预算收支在各个季度月份之间是不平衡的,有的月份收入多、支出少,有的月份收入少、支出多。预算周转金就是在预算收入少、支出多的时候用出去,预算收入多、支出少的时候收回来,这样循环往复,平衡季度月份之间的预算收支;而从整个年度始终来看,预算周转金仍然保持原有的数额不变。如果没有预算周转金,在预算收入少、支出多的时候,就可能使预算收支发生脱节,影响整个财政资金的调度。因此,保持一定的预算周转金,就增强了财政的后备力量。
国家物资储备支出,是用以建立国家的物资储备的资金。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不间断地进行,以及准备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事变,国家储备必要的物资,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物资,如粮食、经济作物、重要工业原料、器材以及贵金属等,是十分必要的。象我们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大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物资少了是经常的现象,而物资多了则是暂时的现象,在分配财政资金中更加需要注意逐步充实物资后备力量,建立物资储备制度。在一般情况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储备物资应当逐年有所增加,而不能随便动用。因此,在每年的国家预算中都有一笔国家物资储备支出。这一笔支出,从资金形式上看,它是支用出去了,但是从物资形式上看,它仍然储存在那里,并没有动用。所以,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只是把资金转化成物资,做为国家的后备力量储存在那里而已。
企业流动资金,是用以使每个企业拥有必要的物资储备的,以保证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顺利进行。随着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所需的物资储备也要相应地增加。增拨企业流动资金,也带有财政后备的性质。特别是我国商业部门某些消费品的库存,有一部分实际上是起着国家物资储备的作用,对这一部分商品库存所拨的流动资金,实际上也就是增加国家的物资储备。
我国工商企业的一部分流动资金是由银行贷款解决的。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预算存款、企业机关存款。国家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收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二者必须综合平衡。国家预算增拨了必要的银行信贷资金,充实了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实际上也就增强了财政后备力量。
此外,为了增强国家财政的后备力量,还必须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增加生产,就会增加社会财富,使财政收入超额完成计划;厉行节约,就能够节减开支,从而减少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超额完成计划,支出减少,这也就增强了财政后备力量。因此,增产、节约,是增强财政后备力量的可靠的源泉。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四○一页。
②邓小平:《关于一九五四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