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0阅读
  • 0回复

从两笔账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03
第3版()
专栏:短评

从两笔账谈起
广东新会县举办各类半农半读学校的报道中有这样两笔账:
一笔账是: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三年,国家教育经费用于新会县全日制普通中学的共二百六十七万多元,花在每个毕业生身上的是二百三十四元多;用于农(林)业中学的三万一千六百元,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只有十五元多。一个是二百三十四元多,一个是十五元多,两者相差近十五倍。
另外一笔账是:拿新会县半农半读的中级农业技术学校和广东省目前一些全日制中级农业技术学校经费开支作比较,全日制中级农业技术学校每个学生平均每年要用国家三百四十多元,而新会县半农半读的中级农业技术学校,每个学生平均每年只用国家一百四十元。两者相差也达一倍多。
这两笔账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办半农半读、半工半读的学校,由于学校自己可以解决一部、大部甚至全部经费,比之办全日制学校,国家可以少花钱。少花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多办学。同样多的钱,拿来办全日制学校只能办一个,拿来办半农半读、半工半读的学校就可以办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国家的负担没有增加,学校却办得多了,广大儿童和青年就有了更多的入学和升学的机会,他们要求读书的正当愿望就可以更好地得到满足。
这是从国家方面看,再从家庭方面看。半农半读、半工半读学校的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农民或工人,上学期间始终不脱离生产。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财富,也为自己搞饭吃,可以部分地或全部解决自己的学习费用。这样,家庭的负担就减轻了。这对于劳动人民,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大有好处。原来送不起孩子上学的,现在能送孩子上学了;原来只能供给一个孩子上学的,现在可以供给两个孩子上学了;原来只让男孩上学的,现在能让女孩上学了;原来只能送子女入小学的,现在可以送子女入中学了。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我们的底子又是“一穷二白”。要在我国普及教育,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指望依靠全日制学校来普及教育,不仅国家负担不起,家庭也负担不起,因而是不现实的。逐步推广半农半读、半工半读这种学校制度和劳动制度,国家少花钱,家庭少负担,普及教育就大有希望。
由此可见,实行半农半读、半工半读,不但有利于培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人,而且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办法,是在教育工作中更好地贯彻阶级路线的一个办法。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来试办这种新型学校。在农村举办半农半读学校,比在城市举办半工半读学校,条件更为有利,可以更广泛地进行这种试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