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掌握第一手材料始能心中有数 庐江领导干部经常下队蹲点 及时解决了防治螟虫和繁殖耕牛等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04
第1版()
专栏:

掌握第一手材料始能心中有数
庐江领导干部经常下队蹲点
及时解决了防治螟虫和繁殖耕牛等问题
据新华社合肥三日电 安徽省庐江县许多领导干部经常蹲点,取得第一手材料和直接经验,及时解决了生产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共庐江县委书记、副书记、县长、副县长以及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经常有半数以上到公社的生产队蹲点。县委书记除了在省委、地委和县委参加一些必要的会议以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一个公社的生产队里。有三位副书记、副县长开春以来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生产队蹲点劳动或帮助基层工作。
庐江是个水稻产区,每年栽插水稻一百多万亩,治螟是这里生产上的一大任务。虽然连年购买药械,训练技术人员,但治螟总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原因在哪里?有的说是农民不相信科学;有的说治螟成本太高,生产队舍不得花钱买农药。县的领导干部对这个问题也心中无数。今年春天,县委书记陈海楼到全县条件最差的一个公社——迎松公社的宛庄生产队蹲点,一开始就注意研究这个问题。有些社员对他说,去年这个队有二十多亩水稻因螟虫为害,每亩减产一百多斤。他问,为什么不用农药治螟,社员说:“我们不会治螟。”今年六月,这个队开展防治早稻二代二化螟的活动时,陈海楼发现不仅社员不会治,干部也外行。后来,陈海楼又了解到其他社队中也有许多干部不懂治螟技术。这时,陈海楼才明白:原来不是群众不愿治螟,也不是治螟成本太高,而是因为群众没掌握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螟技术,更重要的是许多基层干部还不在行。他认为,全县正在进行的治螟技术训练活动,应当迅速改变训练方法,把一般讲解和实地查看、实地防治密切结合,使干部和社员真正掌握全套治螟技术。他向县委汇报后,经过讨论,县委便指示各社队改进训练方法。全县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训练出四千多个大队以上的干部、两万多个生产队的技术骨干分子。他们带头示范,把技术教给群众,全县治螟工作迅速出现了治得准、治得狠、治得省的局面。螟害率一般都被控制在百分之零点五以下,成为安徽全省治螟工作成绩突出的一个县。
这个县的耕牛繁殖很慢,县农业部门早就了解主要是由于奖励政策贯彻不够。但是,奖励办法有哪些问题,没有摸清楚。今年春季,农业部门又照例写了报告,要求批转各社队,要它们重视贯彻奖励政策。当时,有一位副县长在冶山公社蹲点,了解到这个公社对奖励政策也贯彻不够。他便建议县人民委员会把这个报告压下来,要畜牧工作干部下去和他一起作进一步调查。在其它社队蹲点的负责干部,也同时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他们经过调查,并同群众研究,制定了繁殖耕牛的切实措施,订出一个照顾各方(生产队、饲养员、饲养公牛的和饲养母牛的)利益的奖励办法。这些措施和奖励办法经过县人民委员会讨论、公布并经各地实行以后,普遍受到欢迎,生产队和饲养员积极繁殖耕牛。到七月底,全县母牛配种怀胎的有一千八百多头,比去年全年怀胎母牛的总数还多百分之十一。
夏收夏种开始的时候,这个县的县委有两位副书记,在他们蹲点的社队里发现:基层干部普遍认为生产形势好,产生麻痹自满思想,因此,中稻该栽未及时栽,麦子该收未及时收。全县其它地方也有类似情况。县委研究了这些情况,指示各地,纠正麻痹自满思想,迅速收麦插秧。全县插秧日进度由八千多亩增加到四万多亩,适时完成了夏收夏种任务。
受到县级领导干部蹲点的影响,区、公社和大队的干部也纷纷下队蹲点,下田劳动。今年上半年,这个县的大部分干部所做的劳动日,比去年同期多一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