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通天河上测水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06
第2版()
专栏:

通天河上测水文 本报记者 赵淮青
长江源流地带通天河的汛期到来的时候,河水象一条巨龙,狂奔在千回百转的深山峡谷中,跳跃跌宕,汇成不规则的飞漩,冲击着暗礁和怪石,浩浩荡荡地倾泻下来。
这儿是通天河上游第一个水文站——直门达水文站。它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巴颜喀拉山下,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几幢孤零零的房子座落在河床峡谷的一隅。一群年轻的水文工作者常年战斗和生活在这里,用自己平凡的劳动参与改造长江的伟大业绩。
汛期季节的通天河,水势暴涨暴落,天气多变,刚刚还是湛蓝的晴天,一团湿云飘来,大雨急骤而下,上泻下流。
这时候,人们最关心的是测到宝贵的洪水资料和最大的洪峰流量。
每逢洪水暴涨或大雨倾盆的时候,你会看到激流中的测船,象一片飘落的叶子,在江面上颠簸。天空雷电交加,冰雹乱掷;船边波浪翻滚,拍打着船舷;可是,哪个把风雨和激流放在眼里!杨海荣稳把船舵;记录资料的同志,把雨衣顶在头上,挡住紧压在胸前的记录簿;向近秀和段治双奋力摇着调整铅鱼深浅的绞车,把稳在激流中飞旋的流速仪,用压倒风雨声的响亮的嗓门,高喊着测流成果和流速仪深浅的米数。在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他们常常顾不得上岸吃饭,把馒头开水带上船去。测流完毕,一个个淋得象在水里泡了一样,他们却风趣地说:“淋湿点怕啥,咱们整治的就是水嘛!”
有时,他们还要在夜间测流。这时,你会看到,在黑??的悬崖陡壁之间,在浩荡奔腾的江水之上,一丝灯光和几道淡淡的手电光柱,在漆黑的江面上闪动,使沉寂的山谷增添了闹声。
一点一滴的水文资料,都是经过紧张的搏斗得来的。每当夜深人静,人们整理着测船上获得的资料,通天河每天淌过多少水?流过多少沙?计算完毕,就摇动马达,把资料传送出去。只要半个小时,长江下游的水情部门就会收到水文资料,并且据此做出洪水预报,指导下游的防汛斗争。
一九五六年,直门达水文站建站初期,有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带来了面,买不到盐;有了火炉,找不到煤。于是,他们上山拾来兽粪当柴烧,吃了一段时间不算短的“淡饭”。
现在,情况改变了,人们用辛勤的劳动,战胜了困难。第二年,他们开始在河岸上种菜,马铃薯、白菜、萝卜,铺了满山满坡。有些人还学会了渔猎的本领,被誉为“宰擒专家”的段治双,能够用一个大头针和一根木棒,从通天河里捉上几斤重的扁嘴细鳞鱼;还能够在百米之内,准确地用枪猎取野物。现在直门达水文站同志们的生活,大为改善了,经常有野牲肉,长江鱼,还有品种繁多的青菜。
这里人少事多,一个人要做几个人的事。杨海荣就一身兼几职;刚刚测了流,还没歇脚就去做饭,另外还兼种菜、喂猪、摇马达,一天价起早睡晚,不停地工作。我常常看到他一个人蹲在河边,一斧子、一凿子地敲打着测船,或者检修测具……。
改造祖国江河的决心,化成了一股坚强的力量,直门达水文站的职工表示:不怕千辛万苦,为国家提供准确的水文资料。(附图片)
日夜战斗在长江上游通天河上的水文工作者。图为直门达水文站的同志夜间在河心测量流速。 本报记者 李子青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