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纪丕福和他的文化村 出席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4-16
第3版()
专栏:

  纪丕福和他的文化村
 出席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介绍
梁行
华东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代表之一纪丕福,是山东莒南县金沟官庄的人。他是一个贫农,今年二十五岁。这次他临动身到北平来开会,村里人欢天喜地地送他上路,上了年纪的人郑重地对他说:“咱金沟官庄,可几辈子也还没一个人上过北京城哪!”纪丕福能够很光荣地作为华东青年团的代表,到北平参加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因为他有着光辉的工作成绩:他把一个文化上最落后的金沟官庄,改造成为一个文化上的先进村了。
这个村七百六十多口人里面,过去只有一个地主和一个富农能写写文书契约;另外有六个人能认得三四百字,但是他们光能认不能写。村里的农民吃不认字的苦头,那就吃得太多了。有个唐喜借了点钱做小生意,卖鸡蛋和酒,别人来赊帐买酒,他就画一个大酒壶,买几两就画几条横道道。有人来赊鸡蛋,他就画个鸡蛋,并且也画上几道道用来计算数目。但是画来画去,打开纸只看见满纸是鸡蛋和酒壶,究竟那一份是谁赊的,都已经完全乱得找不出一个头绪了。这种苦头,纪丕福本人也受过,他曾经帮助他哥哥用脑子记卖猪头肉的帐,纪丕福说:“全庄一百八十多户人家,叫我在心里记着这些帐,那叫我上哪里想去?”就为了这些愁人的事,他不知道挨过了多少顿打。
纪丕福本来是一个雇工。一九四○年,莒县有一部份地区,在解放了之后,建立了民主政府,纪丕福的生活这才慢慢好起来。一九四三年,就是纪丕福十九岁那一年,他在村子上是一个青年工作干部,是青年抗日先锋队的队长,经常到区里去开会,知道学习文化的重要,更加上自己受过没有文化的苦处,他早就很想学习。村里青年救国会会长穆长清,有一次忽然从身上掏出了一枝破钢笔,这在金沟官庄还是头一回见哩,老穆写了个大小的“大”字,给纪丕福认。学习从这里就开始了。老穆同样也认不了几个字,两人从此一有空就总在一块认字。照门上贴的对联上的字认,照人民政府贴的布告上找笔划少的字认。
两人一块学了二十几天,总结了一下,一共认了四十七个字。纪丕福不满足地说:“不行呵!咱们得多找几个青年一块学,学个生字我忘了,你忘不了。你忘了,他忘不了。这样互相帮助才行。”两人说着就分头去找人,一人先去动员一个。动员了几次,有个叫纪丕祥的犹豫的说:“人家在书房里学,都还学不成,咱们下地做活,手象棍子似的,怕学不了。”最后好歹动员成功了两个人,这就四个在一块学习。新参加的两个人,学了十二天,也都学会了有二十来个字。几个人一商量,觉得还是人多点学着方便,就又去动员人参加学习,遇到难动员的人,就叫纪丕福去说服。有个王子同,个性很固执,总是不愿意参加学习,最后一次,他还对劝他的人,发了脾气说:“我爱学不学!要你管这个闲事?”从此见了面象仇人似的。但是纪丕福可不认为这是闲事,他还是耐心地劝说,并且就用王子同本人不认得字受的苦处,来劝说王子同;还用已经开始认字的几个人学习的成绩来鼓励王子同。动员到第七次,王子同又感激又渐愧,终于同意学习了,他说:“我这个人很鲁呵!……学几个字试试吧!”参加学习认字的慢慢发展到十六个人了,对于这些活动,村里的地主富农们当时轻视地说:“穷猴子,瞎出鬼。”
学习起来要用文具。他们编了个歌:“草当笔,地当纸,时时刻刻不忘学习。”他们用石灰写,用刮下的锅墨灰沾在草棍上来写,后来还用两颗子弹壳改装成土造的自来水笔,用完了可以往身上一装带着走。纪丕福帮着一块学习的人做了二十六枝土钢笔。
纪丕福他们的活动,开头还只是在青年农民中间。后来,村里许多青年人已经组织起来进行学习了。第二年,就是一九四四年,纪丕福他们宣传和组织学习的活动,又转移到青年妇女中间。纪丕福得到民主村政府的帮助,在村里开办了一个妇女识字班。一开头,参加的妇女,就有六十二个。但是有些人虽然参加了,学习并不积极,有的还逃学。到上课的时候,还得队长到处喊。纪丕福和一起学习文化的青年们就编了个歌子批评妇女识字班,说:“识字班,真丢脸,每逢上学要人喊。认字多,多体面,写信记帐不费难。你为什么不这样干?哪叫一呀嘿!你为什么不这样干?”经过批评以后,妇女识字班的学习有了一些进步。纪丕福他们又马上编了一只歌表扬和鼓励识字班的妇女们:“识字班,真模范,按时到学去上班,一上上到下两点,回到家里还纺线,还纺线。”经过表扬,妇女识字班的妇女们都欢喜的很,学习很用心,并且也编了个歌,回答青年们,说:“青救会,提意见,多提意见帮助俺;有错处,多指点,共同努力往前干。”
全村男男女女学习热潮掀起了。象穆魁和他的妻子吧!在家里互相考问互相学,桌子上、床沿上都写满了粉笔字。甚至,就是上了年纪的老汉也认真学习起来。一位烈属老汉叫王贞的,看到全村青年壮年学习文化的热潮,他很感动地说:“我这是下生早了!”还有一位老汉叫纪相,他回想自己年青时村子里文化落后的情形,他难过自己少年时的愚昧,叹息地说:“八路军来晚了。”但是王贞老汉一点也不服老,随身就带着一块破瓦片片,看到纪丕福和一些识字的青年们,他就叫他们在瓦片上写生字教他认。他家里还有一块大木板,回到家里就在那上面反复的练习。
现在到金沟官庄去,一进街里就可以看到一个很引人注意的特色,就是大街上凡是平滑的地方,都歪歪斜斜地写满了字;家家户户的大门扇上也都成了学习的黑板,写满了用白粉写的字,统统成了花花的大门了。到今天,全村一百九十七名青年少年,没有一个不认得字的,至少都可以认得二三百字。象纪丕福他们,现在都已经能够读书看报,写一般的信件和通讯。村里有二十七个变工组,每组都不愁没有人记帐。纪丕福讲,这二十七个变工组从来没有垮台,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识字的人多了,一笔一笔的工帐记的清楚。普通一个小村庄里订几份报纸,差不多就够传看的了。但是金沟官庄,订滨海农村报的就有四十六户人家,还有二十户人家订了滨海画报。前一个时期,为了战争情况,报馆不得不减少发行数量,当时曾经不得不通知金沟官庄的订户,请他们减少订阅的份数。另外村子里还办了五块黑板报,推动村子里的一切工作,这黑板报可不是单单有个名目。因为能写稿子的人太多了,经常写稿的就有一百二十多人。有一个十八岁妇女通讯员穆荣,他一个月就给黑板报投过三十二篇稿子。全村翻身农民为了便于学习,买来的自来水钢笔,已经有一百二三十枝。
只是五六年功夫,金沟官庄就这样由一个愚昧的文化落后的村庄,变成为一个基本上消灭了文盲的村庄。在这方面,纪丕福和他的青年同志们是有功劳的。因此,在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十五号,纪丕福被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吸收作为一个团员。
             (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四月十三日广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