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一出好戏——赞《瘦马记》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12
第5版()
专栏:

一出好戏
——赞《瘦马记》演出
吴雪
河南省话剧团最近在首都演出的《瘦马记》,在反映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貌这一点上,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体现上讲,都可以称得起是近年来话剧创作上较为突出的好戏。这出戏地方色彩浓烈,生活气息逼人。它通过某人民公社一个家底子比较薄的生产队,这个队一心为了要摘掉一穷二白的帽子,千方百计地增加畜力,下决心花一百二十元的低价(一匹好马得五六千元)买了一匹乍一看风都可以刮得倒的瘦马。就在这买马养马看来是日常的争论中,生动地反映出农村中两种势力两条道路的复杂微妙的斗争,从而也展示出广大的贫下中农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凭着两只胳臂就要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最可贵的是,这个戏通过这样简单的故事,却成功地刻划了三个不同性格的队的领导干部形象。象一心为集体、任劳任怨的队委韩芒种,立场鲜明、处事干练的生产队长长水,包括过于忠厚,略带保守,一度为富裕中农梁斗的养马技术所蒙蔽的副队长李十三,都是纯朴可爱,招人信赖的好干部。这是我们基层干部的主流,因而这些形象在话剧舞台上的出现,有它的普遍意义,也更带典型性。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韩芒种这个人物,他是只有在我们今天的新社会才可能有的成千上万的新式农民的典型。他全身浸透社会主义思想,一心向往共产主义,他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农村里的雷锋。这个形象,使《瘦马记》这个作品放出了光芒四射的异彩。
近一年来,优秀的话剧,一个接着一个,一个胜似一个,这证明我国的话剧舞台,不仅是社会主义的话剧占了主流,而且在创作上,也已进入了一个日渐成熟的时期。
有人说,李准同志所写的《瘦马记》,是《李双双》的姊妹篇,韩芒种就是男的李双双。我很同意这种说法。但我以为《瘦马记》比《李双双》更深刻,因为它比较更着重对阶级斗争的描写。而韩芒种这个人物之所以比李双双更丰满,这也是由于它紧紧地扣住了阶级斗争这条红线来刻划性格。《瘦马记》再一次为我们在创作中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和如何塑造正面人物,提供了新的可贵的经验。
在这里我无意对两个剧本来作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我只想着重地谈谈演出,尤其是导演、表演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它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了好的剧本,一定要有好的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家的再创造,才能达到好的演出。
这个剧本,我事先读过,已是十分喜欢;但当我第一次看到河南省话剧团的演出时,更使我敬佩不已,有许多地方的处理是我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幕一拉开,就有一股令人欲醉的泥土香气,迎面扑来。嘈杂的小市集,那一辆小车上驮着的新华书店的流动卖书摊,一下子就把你引入到一个河南新农村中去了。一幕幕地下去,整个剧场,不时为剧中隽利的语言,生动的细节,突出的形象所感染。当然,这主要是由于作者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但是整个演出那么真切自如,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完全突破了一般的舞台腔。每一个人物不管戏多少,都是演什么象什么。如那个年轻的兽医,和那个老爱在袖统里摸价的、从前是经纪人的交易员,无论语言、神态都是一看就让你相信他们是农村的人物。特别是那些演农民的,如五保户韩大爷夫妇、芒种的妻子和他的岳父,甚至就是那两个抬马小组的小青年,都让你相信他们真象农民。几个主要人物的创造,不仅有份量,有深度,感情充沛,内心丰富,最突出的是他们那富于性格特征的雕塑能力,使这些形象,一经印入你的脑海,就久久不会忘去。如韩芒种在骡马市旁边第一次出现时,只不过是一个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的普通农民;后来因为下不了决心买这匹瘦马,那几个来回转身的沉咏;马买回家,他坐在院里睡到天亮,妻子为他披衣时,他梦见马已能拉套,一惊醒来那一声“吁”;妻子赌气回娘家不归,长水催他去接她们母子时,他顺手在窗格子上拿起孩子玩的小皮鼓那几下摇晃;妻子回家,马又被牵走了,夫妻之间展开斗争,在给妻子忆苦,讲到过去卖孩子时,突然站了起来,从腰间扯下毛巾,在鼻子上那一抹搭;饲养员梁斗来取马料,他呆立院中,那几句欲说又止的问答,如此等等;使得韩芒种这个形象,逐渐高大起来了。
又如队长长水,戏并不多,但他每次上场,都借一个小道具如铁锨,马鞭,手电等,显示出他总是在行动中,在劳动中。再加上他对芒种的支持,总是态度鲜明,对富裕中农梁斗的分析又是眼光敏锐。这样,一个年青有为、忠实可靠的干部形象就突出来了。
副队长李十三,一出场头上就戴着刚买的牲口嘴笼子,第三场不花一分钱补好了一个笸箩送到牲口棚,淡淡一勾,一个管家人的形象就活现在你面前。几个反面人物的造型也是十分出色的。如富裕中农的习惯动作眨巴眼,他的老婆那几步走道,和吹糖人的经常不扣纽扣,动辄以手扠腰,就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展示无余。
这个戏的导演,值得大书一笔。他以很高的政治热情来处理这个题材,热烈地歌颂了以韩芒种为首的这些正面人物,无情地鞭笞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梁斗夫妇,严肃地批判了吹糖人的这类好逸恶劳的二流子。政策界限清楚,阶级感情充沛。有生活但不卖弄生活。这从几场处理得十分精彩的舞台调度可以看出来。
一开场不久,李十三、芒种同交易员同时蹲在地上讲生意,几个地位的变换和停顿,不仅一下子就交代出这是一个骡马市场旁边的情景,更主要的是刻划出三个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等交易员抖开衣袖,要在袖口里同李十三讲价时,这本来是容易有效果的,但十三一挥手叫他说明码实价,无形中就批评了这种旧习惯。导演的这种分寸感是十分可贵的。
芒种夫妻和解那一场,从用小皮鼓逗孩子讲双关语开始,到芒种把老婆给的新鞋穿在脚上止,戏写得好,演员演得好,导演的调度尤为出色。细致幽默,简直是一幅新农家乐画图。
梁斗来要马料,芒种几次叫住梁斗,欲言又止,第一次心不在焉把笸箩当马料拿来了。几个停顿、几个转身,没有语言,但充分地揭示了芒种此时内心的千头万绪。反映今天现实生活的话剧舞台上,出现这样深刻动人的场景,还是不多见的。
其他好处甚多,举不胜举。当然,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缺点,但我以为那是很次要的。
他们为什么能达到这个境界呢?这是由于河南省话剧团的同志们真正听了毛主席的话,从农村一开始合作化起就经常下农村,有较长时期深入生活、参加一定的实际斗争的机会。他们十分熟悉这些人物;并学习了党的政策,进行自我改造,思想感情也起了一定变化。
就在这一点上,河南省话剧团的同志们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提高表演和导演艺术的生动的范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附图片)
上:芒种决心把瘦马放在自己家里喂养。
右:芒种对爱人讲公社的远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