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回眸时看小於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14
第6版()
专栏:国庆述怀

回眸时看小於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许广平
白发虽已悄悄地爬上了双鬓,但孩子们阅读的书报杂志却仍然是我浏览的对象。最近看到一些年轻人写的文章,使我不禁高兴异常,浮想联翩。
这些孩子,和我们新中国差不多是同时诞生的。也许有的刚刚摘下红领巾不久,有的或者还没有十五周岁。你别看他们年纪很轻,但是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抒发的情感,则是颇为令人喜悦的。你看,当有的报刊提出以伽利略、牛顿、陀思妥耶夫斯基、泰戈尔等人为榜样,号召青年向他们学习,以便“让青春放出光辉”的时候,北京景山学校的一位同学,却能独立思考、针锋相对地提出刘胡兰、董存瑞、罗盛教、黄继光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伟大光荣的青春!”(见《中国青年》一九六四年第十六期)有些人家里摆着西装革履、白色轻纱的结婚照片,一般人看见了也许司空见惯,不以为奇,但是北京一所中等学校有两位贫农出身的同学,却用阶级观点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这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审美观点,是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截然不同的生活趣味(见《中国青年报》九月三日第二版)。北京四中有一位同学,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美术家,但他却对全军美术展览会上的一尊题名《渴》的雕象,作了正确而又详细的介绍,并且以抒情的笔调对它发出了由衷的赞美(见八月二十三日《北京晚报》)。师大女附中的女孩子们,在读了《红岩》、《我的一家》、《王若飞在狱中》、《革命烈士诗抄》等优秀文学作品之后,很多人都能联系自己的思想,写出很好的读后感,叙述清晰,分析恰当,观点明确,态度严肃(见师大女附中语文组编辑的小册子《高山岩石之松》)。
看到这些情况以后,使我勾起了青年时期的一些回忆。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如果谁的文章写得好了,老师就会把它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大家互相观摩,这叫做“贴堂”。但是我们那时“贴堂”的文章,怎么能和今天青年们的文章相比呢?那里面既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又没有多少阶级观点,更谈不到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相互结合。而今天的青年们,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受到毛泽东思想的直接哺育,却在同一年龄时期,远远的超过了我们。这怎么能不叫人从心底里感到喜悦呢?真是后生可畏,一代胜过一代啊!
我们的年青一代,进步为什么这样快呢?这,绝不是偶然的,新的社会制度和党对青年人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得到了优越的发展条件。这就好象一颗种子,得到了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阳光雨露一样。在旧中国,正如鲁迅所痛切指出的那样:很少有人为孩子们“提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改革的问题”,因此,那时的年青一代,大都处于一种悲惨的命运之中。新中国成立十五年来,由于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由于党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在各个战线上都涌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象解放军里面的雷锋、廖初江,工业战线上的李瑞环、张洪池,农业战线上的周明山、董加耕,等等。他们不但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成为我们各条战线上可靠的接班人了。
“不尽长江滚滚来”。由于我们把革命教育和革命实践正确而紧密地结合起来,现在下一代已大批大批地成长起来了。但这绝不是说,我们老一代的人,从此就可以停步息肩,袖手旁观了。恰巧相反,正因为青年一代还处在成长时期,他们还有经验不足的弱点,他们还缺乏阶级斗争的实际锻炼,这就要求我们用更多的实际斗争知识来充实他们,对他们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帮助他们投身到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去,得到锻炼和提高。
《人民日报》社论号召我们,今后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培养革命接班人这个中心任务。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承认文艺为政治服务,也就要为培养和造就革命接班人这个历史任务来努力。鲁迅曾经指出:为了教育新的一代,我们无产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文学作品,必须创造出新的英雄人物来鼓励青年一代。在《表》这本书的“译者的话”中,他曾经引用日译者的话说,让孩子们阅读旧的作品,固然不能说完全无益,但那些作品,大都好象“将褪的虹霓”、“穿旧的衣服”,对于孩子来说,既没有新的美,也没有新的有趣。因此鲁迅指出,象司马温公敲水缸,岳武穆王脊梁上刺字,甚而至于仙人下棋,《龙文鞭影》里的故事今译等等,这些因为距离现实太远,所以那“有益”和有趣之处,也就没有多少可言。解放以来,我们也整理和改编过一些优秀的古典作品,但那效果,比起《红岩》、《创业史》、《千万不要忘记》、《年青的一代》等等来说,却就相差太远了。我们希望有更多最新最美的作品问世,以满足广大青年的需要,促进他们的思想不断革命化,保证他们的思想永远健康。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文艺自然也不例外。“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无产阶级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用鲜明的政治观点来歌颂我们新的事业,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战斗意志来鼓舞和教育青年一代。这是当务之急,是“谁战胜谁”的根本问题。而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也在用种种办法损害和腐蚀青年的心灵。要保护鲜花,就要铲除毒草。鲁迅主张文艺作品必须充满着强烈的战斗精神,认为“用粃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他痛恨那些表面上挂着“革命”招牌,实际上在毒害青年思想的所谓“作品”,认为那些东西,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不但毫无滋补作用,反而会使青年胸口痒痒,象要呕吐。解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以来,我们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各种谬论,揭露了他们所宣扬的那些“人性论”、“人情味”、“人道主义”等等滥调,因而也大大提高了青年们的思想、擦亮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够嗅出香臭,辨别是非,增加了思想上的免疫力。
帝国主义者总想在我们后代的身上打主意。他们梦想用“和平演变”的办法在我国进行资本主义的复辟。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鲁迅的两句旧诗:“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wū-tú 乌图]”。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之下,兴起了强大的革命风暴,推翻了三大敌人,建立了新中国。但是我们的革命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我们还要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还要彻底解放全人类,因此,在欢庆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的时候,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要进一步关心和帮助教育下一代,使他们继续革命,把共产主义的红旗插遍全世界。我们的“回眸时看”,不仅出自需要,因为他们还很年青;而且也显示了一种自信,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这些“小老虎”们是一定能够继承前辈人的事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