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从糠箩跳进米箩——记东张屯大队改造湖洼田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18
第2版()
专栏:

从糠箩跳进米箩
——记东张屯大队改造湖洼田的经过
本报记者 洪岩 朱曰梅
山东省临沂县太平公社历年以种植高粱、?子等作物为主的东张屯大队,今年,绝大部分土地都改种了水稻,早稻和中稻平均亩产达六百斤以上,全大队完全从糠箩跳进了米箩。这是依靠人民公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个例证。
以册山为师
前年秋天,东张屯大队大队长郭志尚从册山公社参观水稻回来,就天天念道种水稻。这件事,也引起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李玉德一件心事。
在低洼地里种水稻,李玉德早就打过这个主意。前几年,他曾在湖洼地种过两次水稻。可是,两次种稻都失败了,这使李玉德很是难过。但他不相信“吃高粱?子的命不能吃大米”。这次大队长一说种水稻,他想,邻近的兄弟队为什么种水稻能成功?我们为什么失败了?为了吸取经验教训,他领着十四个生产队长到册山学经验;到那里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过去东张屯种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水。
为了兴修水利改种水稻,大队干部又组织了一批贫农、下中农社员和一些中农社员,三下册山参观水稻。这些人见了册山的稻子,真是爱不释手。他们说,册山地里能长银子,咱东张屯地里就能长金子。这次参观,坚定了社员修水利、改洼涝、种水稻的信心。大家表示要以册山为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改变东张屯的穷困面貌。
自力更生兴修水利
在湖洼地区兴修水利,面前摆着各式各样的难题。湖洼地无边无沿,哪里高,哪里低,哪里深,哪里浅,哪里该灌,哪里该排,哪里设闸,哪里起埝,真是“老虎吃天没处下嘴”啊!李玉德天天在湖洼地里观察、思索。一天夜里,天下着大雨,李玉德想,雨后看看水怎么流,不就弄清楚了吗?水从哪里来,哪里就高;水往哪里流,哪里就低。天刚露明,他同郭志尚到湖洼地里,摸清了水的流向,心里有了一个“谱”。随后,他俩又抱着一捆高粱秸,用三秆成一线的方法,把四万多米长的渠道测定下来了。
接着,他们就发动社员挖沟修渠。在数九寒天的冬季里,大队、生产队干部带动社员,克服了各种困难,修成了总长三十多里的一条渠道。
建闸、筑坝要用石头。可是,这个沂河岸边的平原村庄,哪里能够找到石头?石头出在山上,最近的山距离东张屯也有五十里路,怎么个运法?凡事依靠群众就有办法,在一次党员、团员、干部和积极分子的会议上,李玉德一提出这个问题,大家都说舍不得枪药打不下雁,要彻底翻身,就得加劲干。我们有人有车,路再远也要把石头运回来。会后,党员、干部担重担,带动群众运石头。春节一过,村上出动了一百辆小车,三十五辆排子车,浩浩荡荡地上了山。早晨空车去,晚上重车回,来回一百里,车车都载六百多斤。社员推累了,就换一班,又累了,再换一班。就这样,一连四十五天,把百余座水闸,三十多座桥涵用的石头搬运回来。据统计总用工四千个,来回里程等于一个人推着满车石头,走完了两个十万八千里。
旧的困难克服了,新的困难又来了。石头不锤不錾不成材,要打石头,石工、錾工又到哪里找?从外地请石工,队里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唯一的办法是自己动手。李玉德跑遍各兄弟队借回了二十多个锤錾,社员一看,都说从来没有干过这宗活,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李玉德又从外地请来一个老石工当老师,他和大队长领着各队的社员,学打石头。开始,人们连锤也拿不顺,打轻了石头啃不动,打重了又怕砸了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的人手打坏了,胳膊甩肿了,他们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坚持着学下去,终于掌握了这门技术。百余座水闸所用的石头,靠社员一锤一錾地打出来了。接着,社员又学会了搅拌水泥的技术。就在一九六三年的春天,四十多里长的渠道和渠道上的桥涵建成了,引沂干渠也放水了。干渠的水顺着支渠流进了农田。这时,东张屯满湖灯火满湖人,欢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胜利。
把计划交给群众
兴建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改种水稻。全大队究竟应该种多少水稻?这个问题在干部和社员中引起了一场大辩论。大队党支部和管委会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初步提出了栽种两千亩水稻的计划。二千亩,占大队全部耕地的一半,一下子能够种植这么多,有把握吗?有的干部有怀疑,社员也纷纷议论。大队党支部七名委员和大队管委会的委员分头到各生产队组织社员讨论,一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一方面说明大队计划的根据:第一、水稻、水稻,离了水不能种稻。现在有了水,种水稻有了可靠的基础。第二、东张屯改种水稻,今年并不是第一次,有了自己失败的经验,又学习了册山公社成功的经验,干部和社员初步认识到种植水稻的规律。第三、种水稻要多用一些劳力,拔秧、插秧、耘禾等活辅助劳力和妇女劳力都能干,多种水稻以后,劳力不成问题。第四、农业技术站的干部常驻在东张屯,遇到耕作技术上的困难,可以及时得到他们的帮助。这些条件虽然都摆明了,可是,还有的人认为不能一下子种这么多。第六生产队有些干部和社员思想就不通。他们说:东张屯历来就是靠种高粱、?子过日子,怎么能一下子种这么多的水稻?党支部书记李玉德就到这个生产队帮助大家算细账。接着,他又分析了过去两年在小面积上试种水稻失败的原因和今年多种水稻一定成功的根据,最后归结到一点,就是有了“水”。很多人认为玉德的话合情合理,表示一定要按大队的要求种稻。
突破“技术关”
春茬稻是直播的,夏茬稻要等到麦收以后才能腾出地来,需要育秧栽插。可是,大部分社员的插秧技术不熟练,秧插不直,插不牢,效率也很低,每人一天只能插几分地。这样下去,要插完一千亩秧苗,需要很长的时间。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有人提出要直播。可是直播更赶不上季节呀!贫农社员徐北昌等人表示:要使水稻增产,就不能直播,技术不熟,可以加紧学习嘛!这个意见得到了绝大部分社员的赞同。李玉德从兄弟队请来了两名插秧的能手,边插边教,不几天,社员掌握了插秧的技术,一千亩夏茬水稻,全部按时栽插完了。
水稻最重要的一关是秧苗返青。秧苗插下去以后,一时不能返青,几十年在高粱地里滚来滚去的人,一看庄稼种在水里,几根黄叶浮在水上,有的就说,这能够返青吗?这时,大队就组织社员,积极加强秧苗管理,催秧返青,为了这件事,李玉德吃在田边,睡在田边,光着背,赤着脚,这里去放水,那里去施肥,领导社员加强田间管理。不几天,秧苗返青了。人们到田里一看,稻叶比韭菜叶还宽,稻根比筷子还粗,放眼望去,水稻象海水一样,一片碧绿。在东张屯祖祖辈辈,谁见到过这样的好庄稼?这时,过去不同意多种水稻的人,思想也开窍了,他们说:看这光景就是不收稻谷,光收稻草,也比种高粱强得多!
后来,水稻又生了稻苞虫,一棵稻秧上有十五六个,吃得稻叶唰唰响,用人工捉,这么多的虫怎能捉得完?用农药灭虫,队里没有钱买药。队里开大会说明了这件事,社员集资,加上县社扶助,共凑了两千五百多元,买回了农药,一连撒了三遍,治住了稻苞虫,水稻又正常生长了。就在这时候,雨下开了,一连多日不晴天,高粱、豆子、甘薯地都进了水;可是水稻,却是一片葱绿,开始孕穗、扬花了。
丰收的喜悦
到收割稻子的时候,真是满湖稻捆,满湖粮。为了让大家共享丰收的喜悦,也为了教育社员进一步坚定人定胜天、改变东张屯贫困面貌的信心,党支部、管委会组织社员到田里参观评比,特别是让过去对种稻信心不足的社员谈谈感想。一到稻田里,人们就议论开了。这个说:“听党的话没有错,来年还得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那个说:“没有人民公社,就兴修不了这么大的水利工程,我知道一有了水,种上水稻保险能增产。”水稻收完了,亩产平均达到五百斤。这一下,东张屯从糠箩跳进了米箩。不仅粮食自给有余,还向国家交售了近四十八万斤稻谷和其他粮食,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十多年来供应东张屯粮食的总数。此外,还把一九五八年以来国家给他们的贷款全部还清了。集体留储备粮十八万斤,全大队社员留粮平均达到了四百斤,还分配给社员现金共两千元。事实教育了群众。今年,东张屯共栽种水稻三千五百亩,使全大队适合种水稻的耕地都种上了水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