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从新建筑看新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18
第6版()
专栏:国庆述怀

从新建筑看新中国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朱兆雪
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程师,每当我经过天安门广场,仰望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每当我漫步在成群的新住宅区、林立的新工厂区的时候,我的心往往兴奋得无法平静。我爱从一群一簇的建筑看新中国的发展,也往往情不自禁地由此回忆起许多往事。
一九二七年年初,我带着法国巴黎大学数学系和比利时岗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毕业文凭从海外来到北京。我原以为,有了这两张文凭,回到经济落后的祖国,一定会受到政府当局的重用,生活自然不成问题。哪里知道,等待我的却是失业。在偌大一个北京,我好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没办法,只好托人介绍到一家家馆当教师,教几个孩子。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得识中法大学的一位建筑师,经他介绍,才得到中法大学数学系教书。
我是学土木工程的,我多么希望能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多设计一些建筑物!可是在腐败的旧中国,哪有多少建筑可供你设计的!就说北京吧,北京号称是旧中国的文化名城,可那时盖得起房子的就三种人:首先是外国人,他们用在我国掠夺得来的钱财,在东交民巷地区盖起漂亮的房屋;一种是资本家;再就是有的学校扩建校舍。所有的建筑加在一起,每年大约一万平方米。更荒唐的是,当时反动政府和资本家要建筑好一点的房子,大部分都要专程去请天津洋行的外国人来设计。是因为我们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人材?不是。而是他们根本不相信自己国家工程师的能力。那时,中国人学建筑而能挂牌开业的很少,大多只能给外国人当助手,有的只能在洋行里当个描图员。其实,天津洋行的那些外国人,都是些反动政府建筑京汉、京奉等几条铁路时从外国请来的监工,根本不怎么懂建筑。他们设计的建筑物,不但造价高,结构也不合理。我看在眼里,心里愤愤不平:为什么自己盖房子非要找外国人设计?中国人难道真的不如外国人?我决心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建筑设计,和外国人只追求高额利润,不讲究经济实用的设计较量个短长。可是,尽管我把业余时间都煞费苦心地用来研究设计,尽管我愿意尽最大力量设计出一些经济实用美观的建筑,却没有人愿意找我。
后来,有个资本家要盖座电影院(就是现在的大华电影院),先也是请外国人设计,因为造价超出预计的一倍,资本家觉得不上算,才勉强让我来设计。我设计的比外国人设计的造价低得多,一些资本家见有利可图,以后才又找我设计了另外几处建筑,有东安市场旁边的金城银行、青年艺术剧院前身的美琪电影院、中山公园的唐花坞等。我算过,在解放前的二十年中,我总共只设计了那么几座建筑,而且规模都不大。
一九四九年初,真是平地一声春雷,北京解放了。我万万没有想到,北京刚解放不久,人民政府就把设计一座自动化面粉厂的大型粉楼这一任务交给了我。一位市领导人亲自审查设计图纸、计算成本。在和这位市领导人的接触中,我第一次听到“为人民服务”这个字眼,第一次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久,当我看到在原是一片乱葬岗和荒地的东郊,巍巍然盖起一座三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粉楼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起了在旧社会学而无用的遭遇,更享受到能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的喜悦和幸福。
这以后,我接连又接受了第一机床厂第一厂房、清河制呢厂、友谊医院、中直俱乐部、市委大楼等建筑的设计任务。
在这些建筑中,令人终生不能忘怀的是人民大会堂了。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要求是只用十个月的时间,建筑一座有一个能容万人的大礼堂和一个能容五千人的宴会厅等完整的建筑群。这样大的建筑,我走过几个国家没见到过。据我所知,世界上几个著名的大建筑,如罗马教堂,建筑了五六十年,日本议院造了十一年,工程都不如人民大会堂大。我是一个自信的人,但领导上派我做建筑人民大会堂的结构工程师,说实在的,一开始,我没有把握。在这样伟大的工程面前,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多么平庸。可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成千上万工人同志和技术人员的齐心努力下,一座十七万多平方米的人民大会堂果然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建成了。难怪当时一些外国记者参观了大会堂之后,一个劲地惊叹:“奇迹,真是奇迹!”而我,也越来越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领导好,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我决心投身到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里去,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如今,新中国才十五周岁,十五年来,正象祖国其他方面的建设一样,北京的建筑事业以惊人的速度在飞跃发展。凡解放前在北京住过的人可能还会记得,美国人造的协和医院、用退回的庚子赔款的尾数修建的北京图书馆,在当时都曾以它们的雄伟轰动过北京;东交民巷租界地区的房子也曾以它的精致著称,而今天,这些当年除故宫之外鹤立鸡群的建筑,在成批的新建筑中,是那么不显眼!城外的变化更不用说了。解放前的北京城郊,哪有什么建筑!今天,四郊的新建筑鳞次栉比,东到北京飞机场,南到大红门,西到石景山,北到清河。周围几十里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旧北京一年建筑大约一万平方米,现在的北京,一年的建筑达四五百万平方米,超过解放前四五百倍!更重要的是,解放前的北京,看不到一座现代化的厂房。今天,现代化工厂举目可见。北京已由消费城市变成了综合性的工业城市。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新的医院和学校,耸立在北京的四面八方。解放前,北京所有的医院加起来也不超过两千张病床。而今天,诊疗所不算,就大医院而言,就有上万张病床,今天的大中小学已经可以容纳一百多万学生。只今年一年,新建的中小学就达四五十所。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我们的设计队伍也在飞快壮大。解放前的北京,懂得设计的只有数得出的几个人,今天,设计人员的队伍成千成万,设计水平也在飞速提高。一般一个大学毕业五六年的青年人,就可以独当一面设计二万平方米的建筑。
想过去,看今天,变化多大啊!人常说从一滴水可以看太阳。从北京十五年来的建筑,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新中国大跃进的步伐。我们伟大的首都,我们伟大的祖国,你大步大步地向前迈进吧!在你迈进的步伐中,我能够尽力起一个革命螺丝钉的作用,就是个人最大的幸福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