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合有无谓之元”是唯心主义的命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20
第6版()
专栏:

“合有无谓之元”是唯心主义的命题
梁文达
杨献珍同志在用“合二而一”来与“一分为二”相对抗时,还提出了一个“合有无谓之元”,认为“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关于“合有无谓之元”的出处,杨献珍同志说:“蓝田县志载称,吕大临著有《老子聃》一书,据晁公武说,此书大意是‘盖以老之学,合有无谓之元。以为道所由出,盖至于命矣’。”①杨献珍同志这段引文是有问题的,这里先来简单介绍下吕大临的情况。
吕大临(一○四六——一○九二年)是宋代蓝田人,他和他的哥哥吕大防,在当时政治上新党(王安石)和旧党(司马光)的斗争中,都是站在旧党保守派的一边,维护大地主阶级的利益的。他初学于张载,张载死后,又就学于唯心主义理学家程颐。《宋史》有一段关于他的介绍:“大临字与叔,学于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在程门号四先生,通六经,尤邃于礼。……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范祖禹荐其好学修身如古人,可备劝学,未及用而卒。”②吕大临虽只活了四十七岁,但却写了不少书,根据蓝田县志记载,吕大临除了写《老子注》(不是如杨献珍同志所说的《老子聃》,是他引错了。)二卷而外,还有《芸阁礼记解》十卷、《编礼》三卷、《论语解》十卷、《孟子讲义》十四卷、《西铭集解》一卷、《易章句》一卷等著作,只是他的著作除《考古图》十卷、《礼记传》十六卷等极少数流传下来而外,其余绝大多数都已佚失了。吕大临的哲学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从《宋元学案》上关于他的一些著作片断介绍看来,他做学问专讲的是“心”的涵养,他的语录中有:“此心自正,不待人而后正,而贤者能勿丧,不为物欲之所迁动,如衡之平,不加以物,如鉴之明,不蔽以垢,乃所谓正也。”“我心所同然,即天理天德,孟子言同然者,恐人有私意蔽之,苟无私意,我心即天心。”他还写有这样一首诗,可以用来表明他的思想,诗是这样写的:“学如元凯方成癖,文到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子得心斋。”唯心主义理学家程颐对这诗大加称赞说:“古之学者,唯务养性情,其他则不学,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非俳优而何,此诗可谓得本矣。”另一位唯心主义理学家朱熹对吕大临也很欣赏,说道:“与叔惜乎寿不永,如天假之年,必所见又别,程子称其深潜缜密,资质好,又能涵养,某若只如吕年,亦不见得到此田地了。”黄宗羲则在案语中说道:“朱子于程门中最取先生,以为高于诸公。”③由此可见,不论是从他本人所讲的,或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吕大临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我们讨论所涉及的吕大临所写《老子注》一书,也早已佚失,所以蓝田县志只能引证晁公武(也是宋代人)的一段读书笔记来说明此书内容。这段读书笔记我们可在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中找到,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起见,我们把这段笔记全引如下:
“吕氏老子注二卷
右皇朝吕大临撰,其意以老氏之学,合有无谓之玄,以为道之所由出,盖至于命矣。其言道体,非独智之见,孰能臻此,求之终篇,缪于圣人者盖寡,但不当以圣知仁义为可绝弃。”④
蓝田县志所引的与上面一段话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却把“合有无谓之玄”,改成“合有无谓之元”,这是为了避讳的缘故(清康熙的名字叫玄烨)。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或者是杨献珍同志没有查第一手材料就随便加以引用,他既把“合有无谓之元”捧得很高,但却连它的真正出处都不知道,这是极不应该的;或者是查了第一手材料,但感到“合有无谓之元”比“合有无谓之玄”更有利于说明“合二而一”,所以就把它的原始出处抛弃了,这当然更是不应该的。“元”与“玄”两字有时虽可借用,但如用原来的“玄”字,它的唯心主义面目一下子就暴露了。用“元”字便于杨献珍同志作“合二而一”的解释。这样,杨献珍同志所提出的“‘合有无谓之元’,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元’即‘统一’的意思,而‘统一’则为‘不可分性’的意思”等等说法,就更易于顺理成章,也更易于迷惑人。杨献珍同志就这样偷偷地把“合有无谓之元(玄)”的唯心主义本质掩盖起来了。
杨献珍同志把“合有无谓之元”捧得很高,目的要使人相信这是他了不起的发现。但如果从原文“合有无谓之玄”看来,在《老子》书中一开首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字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见,《老子》书中早就有把“有”和“无”说成是“玄”的思想。对老子的思想历来就有唯心和唯物的两种解释,从吕大临的师承和从他本人的思想来看,他对老子的解释应是唯心主义的。晁公武对《老子注》的评价中有:“求之终篇,缪于圣人者盖寡。”这就说明吕大临对老子的解释仍然跳不出过去的唯心主义的窠臼。值得指出的是,杨献珍同志引文只引到“盖至于命矣”,这是出于无心的偶合,还是由于有意识地掩盖“合有无谓之元(玄)”的唯心主义真实面目,就不得而知了。尽管杨献珍同志做了许多遮掩工作,但吕大临的唯心主义思想毕竟还是暴露出来了,杨献珍同志说:“‘合有无谓之元’这句话与黑格尔的一些话差不多是一模一样的。(吕大临是十一世纪时的人)”的确,从黑格尔《逻辑学》中可以找到:“有与无的统一”,“纯有、纯无”,“无中包含有,有中包含无”等字眼,但谁都知道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从唯心主义来看,吕大临的“合有无谓之玄”倒确实“与黑格尔的一些话差不多是一模一样的。”
“合有无谓之玄”的命题不仅是唯心主义的,而且也是形而上学的。“合有无谓之玄”的“合”字也不是吕大临的创造,而是从他老师张载那里借来的,张载在《正蒙》一书中就曾说过:“感即合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⑤张载的“两端”说与我们所讨论的“合二而一”也是有联系的。例如他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⑥对张载这段话应怎样来理解呢?我国十七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自称生平受张载影响最深,但他对张载这一“合二而一”的形而上学思想却提出了批判。他指出:“两端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也。实不窒虚,知虚之皆实。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聚于此者散于彼,散于此者聚于彼。浊入清而体清,清入浊而妙浊,而后知其一也,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也。”⑦张载还说过:“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⑧他虽然看到对立面的排斥(有反斯有仇),但他要用和解来调和矛盾(仇必和而解)。这当然不是辩证法,而是形而上学。由张载的“合”可以看出吕大临的“合”,他们都只不过把两样东西形而上学地“合”在一起罢了。
总之,只要把“合有无谓之元”加以还原,暴露它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本来面目,那末,“合二而一”是什么东西也就很清楚了。杨献珍同志却把这样一个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命题称之为“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①七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王中、郭佩衡的文章
②《宋史》列传卷九十九吕大防传
③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三十一吕范诸儒学案。
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第二卷,《四部丛刊》三编。
⑤张载:《正蒙》
⑥同上书
⑦王夫之:《思问录》
⑧张载:《正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