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孟泰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25
第6版()
专栏:

孟泰新事
徐光夫
平炉、转炉、电炉、焦炉、加热炉……鞍钢各式各样、许许多多炉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号称“百炉之首”的高炉。
我喜欢高炉的挺拔雄伟、风大音强;喜欢它铁水日夜奔流,闪耀着庄严的红色的火光。然而最使我仰慕的,还是那位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劳动模范、炼铁厂副厂长孟泰。
建国十五周年快到了,老孟泰又在忙什么呢?我特意去访问他。
那天,办公室里空荡荡的,孟泰的办公桌和椅子上铺着一层薄薄的灰尘。看样子主人有几天没来这里了。
一个人提着壶水进来了,问了问,他笑了,“你找他,到炉子上去。这里是‘聋子的耳朵’——空摆了张桌子。”
十座高炉,三四里路方圆,谁知道他在哪块呢?那人说:“这好办,哪里有问题,你就到哪里去找他。”
向调度室挂了个电话,说是三号高炉停风检修。他在三号高炉上吗?又一想,孟泰是管生活福利的副厂长,停风检修跟他又有啥关系呢?
我躲开冒着黑烟、哞哞叫的火车,绕过响着脆铃运送焦炭的电机车,走到高炉脚下。孟泰果然在三高炉呢。可是,天哪,他在距地六十几米的高处!喊,他听不着,招手,他看不到,怎么办?在下边等着他,谁知他什么时候下来呀。
我沿着陡直的梯子一步一步地攀登,快要爬到顶端,突然被一个嘴含银笛,手拿红、绿旗的大个子拦住了。我一看,上边有几个工人,正在焊什么,电火花象雨样簌簌的落下来。我选了个安全地方,停下了。
这里真开阔。仰望几缕白云在蓝天上轻轻地飘游着,俯视,铁道象蛛网,车来人往,热腾腾的,但却有节奏、有秩序。一片鼓风声,象万马奔腾,象激流穿涧,豪放而又刚强。
孟泰已经遥遥在望,我见他一边说着话、一边干着活,满面红光,汗涔涔的。
“老英雄这么大年岁了,还不忘劳动!”我不禁赞叹了一句。
“这是老英雄的阶级本色!”一个戴柳条盔、挂安全带的年青工人,瞅了我一眼,说,“你说他老,他不服气。你不让他干活,他可要生气。活,他一直没放下。如今,一提倡干部参加生产劳动,老头子,更来劲了。”
是呀,头几年,老孟泰在农场,和人们一起下田劳动。一天深夜,和他睡在一个屋的人,醒后不见孟泰,等啊,等啊,总不回来,到各处去找,找来找去,原来他在饲养棚给牲口拌草哩。又一次,大清早天还没亮,孟泰又“失踪”了,寻来寻去,他赶着乳牛在野外放青哩。
去年春天,冰雪还没化,老孟泰从医院出来不几天,就和配管工段的小伙子们拆洗、研磨、修整捡来的废管子、废三通、废阀门……不几天,他那个“孟泰仓库”又堆满了翻新复活的器材。有一次,我见他领着一群家属,沿着铁道捡焦炭、捡矿石,他满脸灰尘,弯着腰,从泥土里用手抠。我说:“星星点点的,费这个劲干啥?”“嗬,你倒大方!”他举着两块矿石凑到我鼻尖下,不高兴地说:“你看,这灰青色的,是从海南岛来的,采、选、运,爬山越岭、漂洋过海,多不容易呀。这是高炉的‘细粮’啊,象大米、白面一样。撒撒泼泼的,你不心疼吗?”
我还记得,就在这一天,我和孟泰在路上碰见一伙子工人,从坑里向外拽管子。人们象拔河样扯着绳索,一个工长模样的汉子,叉开腿站在坑沿上,晃着手?喝着,一次又一次,那管子硬是不动。
“孟厂长帮帮忙吧,把你们的绞盘借用用,有台汽吊就更好啦。”
听口气,这汉子不象炼铁厂的。老孟泰眯缝着眼打量了他一眼,腾腾腾跑到坑里,用脚踢了踢那根管子,想了想,对那汉子说:“用不着绞盘,也用不着汽吊;我借给你个人吧!”说着,把绳索搭在肩上,拉开了架势,一挥手,人们都学着他的样子,他喊了一声“用力——拉——呀!”大家随着他的号子,三下五去二,几下子,那根管子就拖出来了。那汉子吐了吐舌头,大拇指一竖说:“老英雄,真有劲!”孟泰敲了敲那汉子的肩膀说:“力气都在这儿哩,让谁看,你身强力壮的,比我强。可惜你叉着腰那么一站,不但你的力气使不上,连大伙,叫你那么一?喝,一比划,把劲也泄了。你是哪个厂子的?咱们干部领着工人干活,可不许那么叉着腰、空喊哪!”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是难以忘记的。
午后,我到配管工段看了看孟泰帮他们革新的那台套丝机。原来这台套丝机不好用,一直闲搁着。炼铁厂天天用管子、天天套丝,有时一天要套一二百根。两个人一盘“套丝”架,一根管子,少说也得套五分钟,不顺手就要十几分钟,现在用套丝机一二分钟就成了。
多少年没办法,一直扔在脑袋后的事,怎么今年一下子就解决了呢?原来在七月初,老孟泰陪着董存瑞生前亲密战友、特等战斗英雄郅顺义,到焊管制品厂参观,突然被一台套丝机吸住了,他象着了迷样左端详、右琢磨。回厂来马上领着人去学习,并请那个厂子的劳动模范王广发来帮忙。终于搞成了。孟泰,这个有心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都想着厂子里的事,而且见先进就学。
头几年,三高炉沟下矿石车上温度高,孟泰设法用冷却水管帮助那里降温;瓦斯灰装车灰尘飞扬,孟泰找人,反复几次地改进了瓦斯灰车;前些日子,高炉因试验一种新技术,发生了一次事故,孟泰一听说,随即顶着烟迎上前去……
二次登高炉,孟泰张着一双油污的手,向我走来。我们很快地谈到了即要到来的国庆节,他笑了笑:“看,十五年不都在眼前哩!”他指了指二号高炉说:“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就是从那里流出来的。”又指了指七号高炉:“这是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建的。”他转身对着十号高炉:“‘高炉王’是我们在一九五八年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用最快速度建成的最大、最好的一座高炉。我们的高炉,一座比一座大、一座比一座新,有的高炉的利用系数、焦比、质量……好多生产技术经济指标都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他越说越激动,手一挥,又说:“再向远处看看,新的矿山、新的选矿厂、新的平炉、新的轧钢机……你数数烟囱吧!你数得过来吗?这还不过只是鞍钢。最好坐着飞机,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看一看,这十五年的变化多大呀!多么叫人高兴啊!这都要感谢毛主席呀!”
我放目四望,一排排高大笔直的烟囱,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巍峨起伏的厂房,正沐浴在金黄色的阳光下。那烟,黑褐色的、银灰色的、橘红色的、杏黄色的、乳白色的,一团团、一片片、一柱柱,缓缓地在空中飘浮着、变幻着,这用火用光画成的钢铁的海洋,是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巨作。谁说中国人只能在高炉上种高粱?谁说中国自己不能搞建设?让他们来看看吧!
在回厂部的路上,迎面走来的一个年青工人拦住我们,亲热地问道:“老英雄,多?进北京见毛主席呀?”“那你哩?”孟泰站住笑呵呵地反问。“我?”那青年感到窘困:“我……怎么能行呢?”“你怎么不能行啊?我看你就行!好好劳动,好好学习主席著作,争取嘛!”小伙子满意地笑笑跑了。孟泰说:“这是个好小伙子,毛主席的书,读的不少,一铺心的干活,拿雷锋做榜样。十五年后,看吧,比我这老头子一定要进步得快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