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知心书记”刘述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26
第2版()
专栏:

“知心书记”刘述贤
本报记者
陕西省渭南县双王公社双王大队党支部书记刘述贤,十多年来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与贫下中农保持密切联系,在工作中认真贯彻阶级路线,贫下中农社员称他是“知心书记”。
始终同贫下中农并肩劳动
贫农出身的刘述贤,要过饭,给地主当过长工。解放后,他串连别的贫农下中农,团结中农,带头组织起村里的第一个互助组和全县的第一个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成立后,他曾任双王公社副社长,后来又回到双王大队担任了支部书记。十多年来,刘述贤一直和贫农下中农一起参加集体劳动,哪里的活重、活累,哪里就有他。初级社时,社里第一个挑起担子进城担粪的是他;高级社时期,带头冒严寒下水打井的是他;公社化以后,他上县开会、办事,多半是拉着架子车,开完会,办完事,就从城里捎回一车肥料。去年夏天,这一带遇旱,刘述贤连着半月不离田间,跟社员一道打机井;浇地的时候,他劝社员中午回家吃饭休息,自己却冒着烈日,啃着家里送来的干粮,坚持看水浇地。由于他自觉地坚持参加劳动,近几年来每年实做的劳动日,都在三百个上下,今年到八月底,已做了二百一十多个。
坚持不懈地参加集体劳动,使刘述贤和贫农下中农之间始终保持着深厚的阶级感情。许多贫农下中农社员说:象刘述贤这样干起活来连身躺的干部,咱们信得过。他们对刘述贤无话不谈。村里的富农暗地拉拢社员搞迷信活动,贫农女社员蔡春爱就及时向刘述贤反映。发展集体养猪缺饲料,贫农饲养员刘增升主动找刘述贤建议在玉米地里间作大豆,秋后做豆腐用豆渣喂猪。刘述贤生病住院,贫农下中农成群结队前去探望。贫农下中农平时家里有什么事,也愿意找他商量。
教育干部依靠贫下中农
刘述贤根据自己的体会,常对队干部说:干部不劳动,就一定要脱离贫农下中农;离开了贫农下中农,阶级观点就会模糊,做工作就会犯错误。前年春天,这个队的四百八十多亩小麦受了严重霜冻,绿油油的麦苗被打成了黑黑的一片。在和社员一起抢救麦苗时,刘述贤听到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刘居智、王承祥等贫农社员,建议拆换他们家的旧房,用墙土给麦田追肥;贫农梁忠明建议在九十亩旱地麦田里打井。也在这时,有的富裕中农却说麦子受了这么重的灾,再加工施肥都是白费劲,不如组织社员搞副业,抓点现钱。两种不同的意见反映到了队委会。在一次讨论中,刘述贤和大多数队干部,积极支持贫农下中农社员的建议,但有的干部则认为,搞副业也是弥补受灾损失的一种办法,同意组织一批社员出去搞副业。这时,刘述贤便帮助他们分析,搞副业、抓现钱,这是哪些人的意见,照这意见办了,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同时他举出了北白生产队的地主分子,趁队里受灾的机会,企图拉拢社员外出搞个人副业,破坏集体经济的事实,教育干部凡事必须作阶级分析,不然就会上当,就会犯错误。后来,队里根据贫农下中农社员的建议,加强了灾后的麦田管理,结果,这年的小麦平均亩产四百三十八斤,达到了合作化以后的最高水平。也在这一年,双王生产队有几户私心重的社员,私自开垦队里的棉花晒场。下中农社员王宏斌当场批评了这种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可是,被批评的人反而说:“干部还没说话,你多管什么闲事。”个别干部听到这话,想起王宏斌平时爱提意见,也不加分析地跟着说王宏斌就是爱管“闲事”。就在这时,刘述贤听到刘增寿、王天思等贫农社员满口称赞王宏斌做得对,称赞他热爱集体、铁面无私。当天,刘述贤在队委会上,启发大家讨论为什么有人嫌王宏斌多管“闲事”,而有些贫农下中农却称赞他铁面无私。这番讨论,使队干部又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进一步明确了阶级观点。第二天,生产队便召开社员大会,表扬王宏斌积极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号召社员们也来做象他一样的“管得宽”。
经常征求贫下中农意见
刘述贤在长期坚持和贫农下中农共同劳动中,深深体会到贫农下中农是集体经济的一根“顶梁柱”,因此他常常主动征求贫农下中农对生产和领导工作的意见,并且和一些贫农下中农积极分子保持着密切联系。大队党支部也根据刘述贤的建议,规定了每个党员固定联系两户贫农下中农的制度。去年夏收前,队里为了增积肥料和增加现金收入,在县城里揽了一些拆旧房、盖新房的活。这时,有几个会盖屋的富裕中农社员,提出在外边干活太辛苦,要求从现金收入里抽一部分归他们个人。这时,刘述贤便去找由他分工重点联系的王天思、刘增俊等贫农社员,商量这件事该怎么办。王天思等对他说:在家里干、在外边干,都是为了集体,要是在外边的收入按比例提成,那就对集体不利。在外边干活,是要辛苦些,但是可以由队里安排人烧点开水、热热干粮,让他们能喝上热水、吃上热饭。同时,他们还向刘述贤表示,愿意带头去干这样的活。在他们的积极带头下,本来计划用一百一十个劳动日的活,结果只用了六十九个劳动日就完成了。
热心帮助贫下中农解决困难
在和社员并肩劳动中,刘述贤也及时了解到贫农下中农在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并且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有一次刘述贤和社员一起锄棉花,发现贫农女社员李正月老是跟不上趟;休息的时候,看到她的锄头已经秃得很难再用了。这件事,使他想起可能还有些贫农下中农生产工具不足。收工后,他便告诉队里了解一下社员的小农具情况。一调查,果然有十四户贫农下中农缺小农具。不几天,队里就买了二十五张锄,帮助这些社员克服了工具不足的困难。贫农社员王志法,劳动一贯积极。可是有一次整地时,刘述贤看到他愁眉不展,就问他有什么事。王志法告诉他,前些时候患肠穿孔动手术时开的刀口,现在时好时痛,可是不出勤,一怕影响队里生产,二怕减少收入。刘述贤很快向生产队反映了这个情况,由队里分配他到城里去看厕所搜肥。王志法看到队里对他这样体贴,生产更积极了。除了管生产队在城里修的厕所外,又主动跟一些机关联系,定期去清扫厕所积肥;另外还养了一头猪,喂的饲料是从饭店里找来的菜根菜叶,残汤脏水。去年,他就给队里积肥四百多大车。平时,刘述贤也常到贫农下中农家去访寒问暖,老贫农刘俊汉,受了大半辈子穷,近五十岁才结婚,五十八岁得子。孩子出生后,母亲因病缺奶。刘述贤从访问中得知这个情况,就把自己仅有的一只奶羊送给这位老人,让他挤奶喂孩子。现在,孩子已经三岁了,老人常抱着白胖胖的儿子对人说:“要不是共产党领导,这孩子哪得活!”
“烂双王”变成了“富双王”
刘述贤在自己做出榜样的同时,还时常提醒队干部:咱们跟贫农下中农,是一根蔓上的瓜,一定要跟贫农下中农同呼吸、同劳动,不劳动,瓜儿就要离蔓。因此,这个大队的队干部,也多象刘述贤一样地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除了个别年老有病的以外,一般都能坚持参加集体劳动,并在工作中注意依靠贫农下中农。
干部坚持参加集体劳动,认真依靠贫农下中农,贫农下中农社员也更加热爱集体。因此在双王大队,形成了一支坚强的阶级队伍,依靠这支队伍,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发展。一九四九年解放前,这里被人称做“烂双王”,既怕旱,又怕涝,一年只收一季,亩产粮食不过二百斤,皮棉不过四十斤。现在,全队百分之九十五的农田,已经改造成为一年收两季、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去年,全大队平均亩产粮食七百零一斤,亩产皮棉八十八斤。这个大队连年超额完成向国家交售粮、棉的计划,连续被评为陕西省的农业先进集体,成了关中平原上稳产高产的一面旗帜。(附图片)
中共四川绵阳地委和遂宁县委干部种的水稻试验田,取得了好收成。干部们在收割前观看好稻种。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山东黄县北马公社南仲家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用脱谷机给小麦脱粒。
  新华社记者 李汉孝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