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康庄大道——大庆油田自力更生赞歌创造奇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01
第9版()
专栏:

康庄大道
——大庆油田自力更生赞歌创造奇迹
本报记者 冯健 袁木
“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了!”全国亿万人民传诵着、欢呼着这件振奋人心的大喜事。
难道不值得欢呼吗?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处心积虑,想用石油卡住中国人民的脖子,扼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今,他们的幻梦彻底破灭了。他们的倒行逆施,没有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有一个西方记者说,“要实现赤色中国现在所声称的石油生产自给自足,没有奇迹是办不到的”。他惊呼:“没有别的事情比这一宣传更惊人的了”。
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奇迹。这奇迹,是我国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设计,自己的设备,自己的技术力量创造出来的。这奇迹,是大庆油田的几万名建设者参预创造出来的。
大庆人用了只不过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探明了一个油田的面积和储量;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油田勘探和开发的速度,比外国的一些第一流油田还快。他们建设的油井,合格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点六,这在外国也是少有的。大庆油田的输油管道,有千千万万个焊口,第一次试压,就实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焊口不漏油、不漏气、不漏水。到外国学过、考察过石油工业的专家,看到大庆油田的建设质量这样好,一致赞扬“了不起”。
大庆人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既虚心学习国外的一切先进经验,又不迷信外国,不迷信洋书本。
大庆人说:“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墨守陈规,只能跟着别人转;勇于革命,才能力争上游。”他们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和大庆油田的特点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认识油田的方法和采油技术,解决了一些重大的技术难题。
今天,人们站在大庆油田那红绿灯闪亮的地层模型面前,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把油田的地下隐秘了解得清清楚楚,宛如到地下作了一次有趣的旅行。但是,谁也难以设想,为了探明地下隐秘,多少人熬过通宵,多少人怀揣干粮,风雨无阻地在油田日夜奔波……探明地下奥秘
判明油田地下情况,是开发好油田的先决条件。一上手,建设者们刚落下脚,就碰上了第一个难题:怎样正确认识这块构造比较复杂的油田?
有两条不同的道路摆在他们面前:一条是,照别人走过的老路走,把地下不规则的油层,假设成规则的方形、圆形,用大平均的办法,算出油田的“储量”。玉门油矿曾经照着这条路走过,结果做出的油田开发方案,不符合地下实际情况,后来不得不一改再改,吃了苦头。——不能再走这条老路!
另一条是,冲破别人的框框,把工作深入到地层中去,把油层的本来面貌认识清楚。不仅认识油层的大小方圆,油田的层系,还要认识油田的每一个层段。这是一条至今还没有人走通的路。有一个美国地质学家,一九五八年著文论述过这种认识油田的方法,但是,他接着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相信它有实现的可能。
大庆人必须善于吸取前人一切有用的经验,又要敢于革命,勇于实践,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一步一步进行科学的探索,才能走这条路。
他们说:“人争一口气。别人讥笑我们‘贫油’,我们偏要用自己的双手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把它甩到太平洋里去!”
日日夜夜,油田上不断矗起一群一群的钻塔。勘探工人不分昼夜,准确齐全地从地下取出了四十万个数据资料:钻井工人从地下取出了总长几十里的岩心;电测工人在井筒测量的显示地层的曲线,总长两万多里。根据这些从地下取出的第一手资料,建设者们进行了五十多万次岩样分析,一百六十多万次分析化验,二千万次地层对比。
“地层对比”,是认识油田的一项关键工作。一群年轻的技术干部挑起了这副重担子。他们当中,资历最老的是一九五四年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没有经验,但他们怀里揣着同大自然斗争的锐利武器——《实践论》和《矛盾论》,他们有着革命的志气和一颗火热的心。
那时,雨季已经来临。一连几天暴风雨,油田处处泥水没脚,低矮的活动房里蛙声四起,积水能把人的鞋子漂走。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青年技术员们摊开浩如烟海的资料和参数,伏在用床板搭起的画图板上,彻夜地画呀、算呀。这里的黑斑蚊子特别凶狠,一叮住人,死也不松口。青年技术员们夜里只顾描图算数,蚊子赶不胜赶,只好任它咬。一个通宵过后,许多人被咬得满脸红包,脸肿得连人都变了样。
一年过去了。经过千百万次的计算、对比,青年技术员们终于认清了大庆油田的真正面貌。他们认识得那样细致,那样清楚,以至今天,他们想在哪里打井,想让地下哪一个油层出油,就象囊中取物一样,十拿十稳。
后来,在大庆油田一次检阅成绩的“庙会”上,这一群青年技术员在一张外国第一流油田的油层对比图旁边,并排挂出了自己画的大庆油田油层对比图,请专家们评一评。“庙会”以后,外国的那张油层对比图,就被人们卷起来了。青年技术人员们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套认识油田的新方法,比前人好得多。他们走到外国人的前头了。走多快好省的路
建设者们认识了油田以后,又面临着一个关系到油田命运的难题:开采出来的原油,能不能通过漫长的输油管从井口流到油库,然后装车外运?
如果让原油喷出地面,凝固在输油管中,那么,整个油田的输油管网就要陷于瘫痪。
建设者们面前又摆着两条不同的路:
他们查遍国外资料,发现了一些办法,看起来最便当的是:“热水伴送”。这就是在油田上并排铺两条大管道,一条是油管,一条是热水管。用热水管给油管加热,不使原油冻结。
照抄外国“热水伴送”的办法吗?那就要铺大量的巨大管道,安装大量的锅炉,多花成倍的建设资金。更重要的是,整个油田的建设速度,将因此而推迟两三年。
这是一条少慢差费的路。
“决不能走这条路!必须到实际中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路。”大庆人说。
全体建设者为寻找这条新路动员起来了。他们一面认真地分析研究一切可能搜集到的国外资料,一面深入实际,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活动。设计人员们卷起铺盖,以铺板作绘图桌,伏在昏黄的烛光下,一夜之间提出了十多个设计方案。工人们顶着星星顶着月亮,聚集在采油井旁,同时开始了几十种为原油加热保温的试验。局长、党委书记和总工程师们办公的“牛棚”里,挤满了油田上最优秀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他们日夜苦思,会审着一张张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的设计图纸……。
设想出一套新的原油集输流程,需要找出一个十分精确的叫做“传热系数”的重要参数。这是一个从来还没有人认真探索过的未知数。五个年轻的技术人员,勇敢地负起了探索这个未知数的任务。他们没有经验,但是他们说:调查研究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只要深入实际,就一定能登堂入室。
五个年轻人每天背着仪器,迎着朝霞出发,四处去测量气温、地温、油温和土壤含水率;傍晚归来,爬在铺板上整理资料,直到深夜。夏天,气候多变。刹那间,雷鸣电闪,铜钱大的雨点子打下来。他们沉住气,蹲在荒野里,用雨衣盖住仪器和记录纸,坚持每两分钟测定、记录一次数据,任凭自己被淋成落汤鸡。冬天,西北风裹着大雪,漫天盖地。棉衣被寒风吹透,浑身好似泡在冰盆里。五个年轻人,在雪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从春天到冬天,五个年轻人经历了十个月的寒暑,徒步跑了一万二千里,在一千六百多个测定点上取得了五万多个数据。这些数据经过综合分析,终于找到了大庆油田上最合理的“传热系数”,为整个油田输油管线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一位助理技术员和一位实习生,在另一个“战场”上展开了另一场战斗。他们为了找到大庆油田原油外运时究竟需要多高温度这么一个参数,在十冬腊月,跟着又冷又脏的油罐车跑了几个往返,行程上万里。运油列车没有餐车,没有卧铺,没有暖气,他们坐在挂满冰柱的守车上,每次都要熬过几天几夜。他们不分昼夜,每小时都要走出守车,迎着风雪测一次温度和风速;每到一个较大的车站,都要爬到油罐车顶上,打开罐盖,测量一次油温。就这样,他们测定了一千四百多个宝贵数据,为原油装车外运的合理设计奠定了基础。这些数据是坐在办公室里拉计算尺、摇计算机永远也算不出来的。
今天,大庆油田的输油管线,已经经历了几个严冬的考验。黑色的原油,正日夜不停潺潺流进一列列油罐车,运往祖国各地。
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经过调查研究,一切通过科学试验,这就是大庆油田建设者们能够在生产斗争中创造出惊人奇迹的诀窍所在。
大庆人在生产斗争中走过的道路,是一条自力更生的、多快好省的康庄大道。这条康庄大道,是全国每一个厂矿企业,每一个有志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都应该走和必须走的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