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荒原农场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01
第10版()
专栏:

荒原农场群
记“九三垦区”职工艰苦创业十五年邢世良 李树章 王光文
八月,嫩江平原上的麦田一片金黄。在麦收季节里,我们访问了黑龙江省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群之一的九三垦区。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按各场实际收获产量计算,今年全垦区平均亩产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进入八月下旬,便有大量汽车忙着将上千吨上等小麦送往国家粮库。据麦收指挥部的同志说,今年全垦区向国家上交的小麦,几乎等于去年全部交售的粮食。
今天,九三垦区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农牧业基地之一。它拥有九个谷物农场和两个畜牧场,组成了大型机械化农场群。可是在十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渺无人烟、荆棘丛生的荒原。
一九四九年的秋天,不到三百名革命荣誉军人和部分青年、学生组成的垦荒队伍,来到这里建立农场。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以顽强的革命精神,向沉睡着的荒原进军!没有住处,他们就搭起临时窝棚;没有木材,他们就到森林中去采伐;没有农具,他们就修起烘炉自己造;国家调来拖拉机不会开,他们就边干边学……。过去在解放战争中流过血的革命军人,就这样战胜了重重困难,在满目荒凉的北大荒上,第一年就开垦了三万多亩荒地。如今这里完全变样了:拖拉机在田野里奔驰,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放牧……。然而,这里的人们却始终保持着当年艰苦奋斗的作风。今年春天,垦区党委派建场初期担任过荣军农场二分场场长的汪立国去建立铁锋农场,他同八年前一样,带领着职工在那里搭起几座地窝棚安下身,又开始了紧张的开荒劳动。到现在已开垦出四万多亩荒地,并超额完成了今年开荒任务。
在老一辈的熏陶下,年轻一代牢记着创业的艰难,继承着老一辈的良好作风。红五月农场第六生产队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杜明森,在一块传送布上补了八十多个补丁,坚持使用了七年,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省了八百多元。他驾驶的联合收割机,每年完成的收割任务都超过全垦区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去年麦收时,荣军农场有些联合收割机的摇动臂坏了,严重影响了麦收。年轻锻工张士英不声不响地承担了修理任务。他连夜找材料,用炉烧,用锤打,终于制成了四副摇动臂,停下来的联合收割机很快出动了。
“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已经成为九三垦区各级干部办好国营农场的指导思想。他们在基本建设的投资使用上,严格贯彻了先生产、后生活和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到去年末,累计投资总额中用于机械设备、道路、场房和畜舍等生产性建设占百分之八十三,而用于非生产性建设的只占百分之十七。在全垦区十一个农牧场中,就有八个是利用住宅做办公室的。现在农垦局党委书记和局长使用的办公桌、椅,还是建场初期省荣军学校拨给的。
今天这个大型机械化农场群,能够给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粮,也是这里人们艰苦奋斗的结果。这里适合种小麦,然而,当小麦扬花灌浆的时候,常常是几十天不开晴,挺好的小麦会感染锈病,好年景每亩打不上百斤粮。他们没有被这个困难吓倒,决定从种子上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们从各地串换来各种优良品种,在试验田和大田里进行多种试验,从中选优去劣。仅用三四年时间,就从一千二百多个优良品种中,选出了第一批抗灾力强的良种。
锈病的课题解决了,一个新的课题——小麦收割问题又被提出来。这里麦收时节正是雨季,机械在雨水多的时候根本进不了地,同时,阴雨天小麦较湿,不易脱粒,脱谷过程会造成很大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党委发动群众想办法。在十一年前,拖拉机手张玉昆(现任红五月农场副场长),用木头给联合收割机加上了很宽的大轮子和木爬犁等防陷设备,在土壤含水量达百分之七十的情况下,联合收割机可以照常工作。此后又采取早期分段收割的办法,减少了损失,争得了麦收主动。
九三垦区同新中国一起成长壮大,十五年间,垦区职工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建场以来,开垦了近一百一十多万亩良田,生产出九亿三千五百多万斤粮食,上交国家的商品粮达六亿斤,平均商品率为百分之六十三点五。去年全垦区每个农业工人平均生产粮食两万三千九百多斤。不仅粮食增产,林、牧、副、渔等也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建场初期只有一百五十匹马,现在已发展到马三千六百多匹、牛三千二百多头、羊六千二百多只、猪七千五百多口,并建立了专门经营牧业的高峰马场和绿野羊场。十五年造林两万七千多亩。自从一九五五年以来,他们还向省内外推广优良种子两千八百多万斤,并帮助附近公社开荒和耕地。十五年来,九三垦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三千多名干部和技术工人。
这一切,都显示了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强大威力和示范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