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王海峰三下后进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01
第11版()
专栏:

王海峰三下后进队
刘英杰
河北省肃宁县韩村公社韩三分村大队第八生产队,是全大队有名的最后一个“老后进”队。周围生产队的人们,形容这个队是:“老牛破车疙瘩套,河洼碱地不长苗”。的确,那里的生产条件不好,生产发展比较慢,年年都要靠国家供应口粮。但是,在王海峰同志担任这个队的队长以后,只经过三年的时间,这个队的落后面貌就改变了。
王海峰在到第八生产队以前,担任过第五生产队和第七生产队的队长。这两个队原来也是后进队,在王海峰担任队长的期间,已先后改变了面貌。连同第八生产队在内,在七年的时间内,王海峰已先后改造了三个后进队,因而受到全大队干部和社员的好评,受到县级领导的表扬。
一九六○年,当大队党支部根据八队社员的要求,说服了七队社员,调王海峰去改造这个“老后进”队时,王海峰的爱人思想有点不通。她对王海峰说:“七队生产刚搞好,牲口养壮了,个人分红也多了,又要到八队跟你受罪。”但是,王海峰却笑着指指墙上的毛主席象,对他爱人解释说:“咱们跟着毛主席闹革命,心里得有个改造世界的大志,不能只看到咱们自己小家庭的生活好一些,就忘了八队的穷哥们。八队的生产搞不好,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也是拖累呀!”
王海峰到八队以后,坚决执行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紧紧依靠贫农和下中农,一面发动社员精耕细作,搞好农业生产;一面白手起家,组织社员开展多种经营。他处处以身作则,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开始,集体的家底很薄,又没有副业门路。有一次,他看见古洋河里有鱼,就串连了十几个贫农和下中农,带头跳到冰冷的河里掏鱼,苦干了二十天,把二里长的一段废河淘干,收入了一百二十元。他们用这点本钱,买了一台织布机,给国家加工皮棉,织再生土布。在这以后,这个队先后组织起来的副业生产,有织席、打竹帘、编竹筐等二十多种。虽然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了,但是王海峰同志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而且最苦最重的活,常常是由他带头去干。例如,去年冬天大雪封路,副业缺了原料。他踏着半尺深的雪,往返四十里,把原料挑了回来。三年来,他一直坚持凭劳动挣工分,从来没有要过补贴工。他对自己的家属要求也很严格。有一次,他女儿因为一连几天浇园磨肿了手,向他请假一天。他对女儿说:“创业就得苦干啊,我是队长,你更得干在前头,咱应该给大伙做出样子来。”他外出开会,都是自己带干粮,从不乱花公家的一文钱、一斤粮。
王海峰同志对自己的阶级兄弟却关怀备至。队里有五户失去劳动力的贫苦孤老户,他不光惦记着他们的吃、穿、住,有人有个头疼脑热,他还亲自给煎汤熬药。
正是由于王海峰同志的阶级立场鲜明,热爱集体,总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社员,因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三年来,这个队不但改变了缺粮的面貌,而且为国家提供了十八万斤商品粮和大量副食品,社员的收入也显著增加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