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大寨——我们的旗帜——看纪录片《大寨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08
第6版()
专栏:影评

大寨——我们的旗帜
——看纪录片《大寨之路》
高汉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大无畏精神,至今还没有被人忘记。十九年前,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用它鼓舞全党,去为挖掉压在我们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两座大山而奋斗。从此,它有了新的意义,“愚公”也就成为激发革命斗志的一面旗帜。
故事所说的愚公移山,只是个神话。但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早如毛主席所预见的,被中国人民推翻了。当然,在革命的征途上,这样那样的“大山”是挖不完的。如今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道上不是又横亘着“一穷二白”两座大山吗?现在,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新时代的“愚公”正在率领着广大群众向它们展开猛烈的进攻。影片《大寨之路》所反映的,就是这无数猛攻中紧张雄壮的一幕。它所着重描写的,就是这成千上万新“愚公”中最杰出、最典型的一些代表。
例如,大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我们已经在报刊上读到过不少关于他的文章,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见过他的面,更没有见过他是怎样劳动,怎样工作,怎样学习和怎样为群众当家的。现在,影片把这一切展示在我们面前了。去年一连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冲垮了大寨一百八十多亩土地。从影片上看,小北峪沟的梯田就跟炸药炸了似的;窑洞也坍了一大半。要在旧社会,碰上这样的灾,准是赤地一片,饿莩遍野。可是,让我们听听新时代的“愚公”陈永贵的声音吧!“大寨人决不被困难压倒,只要有人在,什么都好办……。”果然,他自己带头,把岩石一块一块地从山上翻下来,重新垒坝,使泥土象流水似的从山上流下来,填平了洼地。经过了一场艰苦的恶战,梯田修复了,庄稼长起来了,这长势在大寨还是多年少见的。他们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一斤粮,就扫清了灾难的痕迹,满山满谷是一片丰收景象。只这一桩事,他那天不怕,地不怕,根本不把困难放在眼里,但又脚踏实地、一个心眼儿为国家为集体埋头苦干的精神,就跃然银幕之上了。
再看看大寨第一批入党的老共产党员贾进才同志吧。在银幕上,他一直在挥锤开岩打石头;只在介绍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他那双胼胝的、筋脉凸起、纹路深刻的大手。那是一双战斗的手、创造的手,最有力量和最美的手!今年他五十五岁了,就凭这两只手、一个锤、一把钻,一年多工夫从岩石上开出一万多块石头来,大寨的每一道坝上和每一眼窑洞,都有他的汗水。这不是奇迹吗?论力气,他不在青年不在壮年。可是在旧社会,他当过半辈子长工,所以他心里有党,有自力更生、勤俭建国这八个大字。他用双手使党的思想化为物质,他用行动动员了群众,这就造成了所向无敌、可以移山、可以填海的力量。
不论是陈永贵、贾进才,或者是影片所描写的其它大寨人,都平凡而又伟大。如同影片所概括的:“要说愚公能移山,愚公只是把山搬了个家,而大寨人移了山、造了田,还要它长庄稼。”这生活本身所包含的光辉思想,作者充分地吸取了,并使它渗入整个主题。于是,主题显出了强烈的战斗性、鼓动性,充满着一种不可名状的豪迈气概。
《大寨之路》的题材选得也极好。它所记述的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关系整个国家命运的农业,在这一方面,所取的又是典型中的典型。还有,纪录片一向很难写人,这部片子却着重写人。它不但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那些我们早就很想见面的英雄人物,还用解说词说出了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性格上的某种特点,令人感到加倍的亲切。解说词也写得好,通俗、生动、朴实,仿佛农民自己在解说,但在语言上又比他们通常所用的有了某种提高,清新可爱。
谁都知道,“大寨之路”是党的自力更生方针在农业方面的具体化,是高举三面红旗建设社会主义的好榜样。很自然的,这部纪录片就是这个榜样的传播者和讴歌者。在铲除“一穷二白”这两座大山的伟大战役中,它一定可以起到号角和战鼓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