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世纪的凯歌——谈《东方红》的音乐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10
第5版()
专栏:

世纪的凯歌
——谈《东方红》的音乐创作
马可
表现伟大的时代感情
看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万分激动。走出大会堂,站在广场上,看两旁巍峨的建筑、高耸入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天安门上辉煌的国徽和毛主席象,觉得演出还未结束,雄伟的合唱还在耳边震响,激动的心情有加无已。这是为什么呢?仅仅是由于这次演出的宏伟场面和斑斓的色彩?我想,最主要的,是由于这个作品深刻地表现出了我国人民最伟大的时代感情。
这是我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压迫、求解放的感情。伟大的中华民族,过去被头上的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在世纪的河流中,流淌着多少中国人民的眼泪和鲜血!多少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反压迫、求解放,这是过去我国人民心中最强烈、最深刻、最普遍的感情。因此,当艺术家们把我们带到过去的黄浦滩头,听到殖民者手中皮鞭的呼啸声,看到佝偻着身躯的码头工人和他们穷困流离的家庭,我们不能不激动。当我们看到人民求解放的力量从赤手空拳、棍棒梭标一直发展到有现代武器的正规军队,我们不能不激动。当我们看到反革命的旗帜从伪总统府上空落下,天安门广场上各族人民欢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这时候,谁的眼里没有闪着欢喜的泪花,谁的心中没有掀起对伟大祖国的骄傲感呢!
这伟大的时代感情,又是我国人民顽强、勇敢、不断革命精神的反映。在凶恶而又强大的敌人面前,人民的反抗斗争不绝如缕,革命的火种从未熄灭。因此,当四一二大屠杀中的烈士高唱“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时,我们不能不激动。当天将破晓,但仍彤云密布,井冈山上有人挥舞起一把火炬时,我们不能不激动。当我们看到宝塔山下的革命青年背起行装唱着“到敌人后方去”,手拿镢头唱起自力更生的歌曲时,我们不能不激动。当各种肤色的革命人民高唱“互相支援,奋勇前进……把帝国主义连根拔掉”,接受红领巾们献上的鲜花时,我们几乎坐不住了,真想跑到台上去和他们拥抱起来,告诉他们……还告诉什么呢,两小时许的演出中不是把我们心里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么!
这部音乐舞蹈史诗概括了中国人民半个世纪的斗争。艺术家们从过去曲折复杂的革命斗争和浩如烟海的生活素材中集中了最典型的事件,表现了最伟大的感情,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事。这部作品无愧为我们时代的艺术史诗,是音乐舞蹈工作者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面的一次成功的实践,一个大步的迈进。
革命歌曲的继承和发展
《东方红》的音乐结构,是建立在革命歌曲的基调上的。全部作品中引用了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歌曲三十多首,还有不少舞蹈音乐也是以革命歌曲为主题。这些歌曲本身凝聚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那个时代鲜明的特点。它使白发苍苍的老战士听了颔首凝思,似乎又回到当年的斗争场所。它使青年和红领巾们听了受到鼓舞,决心要将革命的事业继承下来。它使所有人听了都能联想起我们曾经走过的光荣道路,从而对今天的生活斗争增加更大的信心和干劲。
例如,第一场中表现罢工胜利时唱的歌曲,是这次作曲家根据当时流行的歌曲音调创作的,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使二十年代革命斗争的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二场中的《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歌,一听就使人联想起红军根据地的时代;其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已经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代表歌曲。其余诸场中的许多歌曲,如《松花江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等更是如此。这种时代特点并不仅指歌词内容,而是同时包括了音乐的音调和风格。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与红军根据地时不同,解放战争时又与抗日战争时不同。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从豪迈的《歌唱祖国》开始,我们又听到了一种新的时代音调。这种音调一方面继承了过去的斗争传统,一方面描绘出社会主义时代人民新的精神面貌,象《社会主义好》、《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用革命歌曲作基调,首先是为了内容表现的需要。因为这些歌曲深刻地概括了生活,正是伟大的时代感情的声音。如果离开了它们,这部音乐舞蹈史诗的创作将会碰到极大的困难,怎样也不会收到今天这样强烈和广泛的效果。其次,从艺术上来说,这些歌曲又都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结合得较好,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并且在群众中经受了长期考验的。因此,以它们为基调,也使艺术风格既有特色,又便于统一;使广大群众能够很好地接受,并受深深感动。
当然,仅仅有革命歌曲,还不能够构成这样一部大型作品。要把如此宏伟的题材和如此强烈、如此浓郁的斗争生活景象在观众面前展开,使他们喜闻乐见、受感动,这是没有什么现成的捷径可循的。欧洲传统的大合唱、清唱剧、芭蕾舞等自然无法胜任,民族传统中的古老形式也无法原封不动的套用。办法只有到群众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学习和创造。作者们在民间艺术和革命文艺工作传统中找到了革命歌曲、表演唱和歌舞表演这三种基本形式,把它们很好地交织起来,成为一部首尾贯串的大型节目。这决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而是革命艺术工作的新发展。事实上,早在红军根据地时的宣传工作中,就已经有这三种形式,并在革命群众中扎了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三种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秧歌舞、新歌剧等。建国之初,有些艺术团体曾在革命文艺工作的基础上创作过大型歌舞,取得一些可贵的经验。在这方面,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做得好,他们继承和发展着革命文艺工作的好传统。前几年空政文工团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就是一个例证。这个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年“上海之春”音乐周中演出的《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东方红》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也就是说,它继承了过去革命文艺工作的好传统,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新形式。这种宏伟的音乐舞蹈史诗,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我国人民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理想。
音乐“三化”的新收获
如果说,表现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革命历史与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革命精神,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那么还必须指出,重要的是这部作品表现得鲜明、准确和生动,使人看了后感到作者们是认真地贯彻了毛主席提出的“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指示。可以设想,如此重大的题材和如此丰富的内容,艺术家们所面临的任务并不轻松,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使观众觉得不真、不象、散漫和松懈;然而演出的效果并不如此,而是既丰富又单纯,既多样又统一,既激昂又和谐,既有雄伟的气魄,又有精细的描绘。应当说《东方红》在处理内容与形式问题上是一个新的范例。
假如我们进一步分析的话,可以看出这部作品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是音乐形象的塑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部作品中的歌曲或器乐,几乎每一段都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久已脍炙人口的那些历史革命歌曲自不必说,即以当代流行的和新创作的一些歌曲来说也是如此。《我们走在大路上》给我们以生在毛泽东时代的自豪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更是气壮山河,使人产生勇猛前进、粉碎旧世界的革命气势。更令人可喜的是,为这次演出新创作的十首歌曲,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各有不同的创造。《井冈山》、《长征》深沉、浑厚;《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气势雄伟,音乐语言新鲜而又亲切,富有表现力;《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热情蓬勃,语言朴素,手法简练。这些歌曲在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面都有新的成就。在器乐曲方面,如《秋收起义》、《长征路上》、《丰收歌》、《工人舞》以及《民族大团结》中的许多片断,它们在刻划环境和表达情绪方面,特别是在表达革命的英雄情感方面,都取得了动人的效果。
其次,在音调的选择与创造上,作曲家们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胜利。音调的创造必须从生活中来,必须反映生活,从这个作品来看,大都是遵循了这个原则的。因此给人以新颖、准确之感。有些旋律如果从调式或音的进行方面孤立地看来,仿佛是外来的,但是由于恰切地表达了内容,并没有给人以“洋化”之感。也有些旋律是来自民歌,但也由于和内容密切结合,也并没有“陈旧”之感。我特别欣赏作曲家们创造的一些既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战斗性的乐曲,例如第一场中表现黄浦江边中国劳苦人民受压迫和起来反抗的一段,第二场中表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民打土豪、庆胜利和送参军的一段,第六场中表现各民族在天安门前联欢的一段,第七场中表现炼钢工人和纺织工人劳动的一段……等等。这些地方的音乐写得很成功,不仅密切配合剧情和舞蹈节奏的需要,更难得的是,在这些场合作曲家们创造了一种群众化的音乐语言,这种音乐语言形象鲜明,即使离开了舞蹈也是很好的作品。又如第一场一开始表现码头工人和妻女生离死别的一段,音乐的表现完全摆脱西洋音乐风格中的老一套,而以一支管子独奏采自民间的曲调《江河水》开始,如泣如诉,情真意切,一下子就把观众的情绪引进来了。象这样的例子,无论从创作经验上或美学理论上,都值得我们好好地总结、探讨。
再其次,还可以谈到全部作品音乐设计的成功。全部作品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如合唱、齐唱、独唱、轮唱等),同时又有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情绪的乐曲,然而经过作曲家们的设计、布局,使得整个听来浑然一体,统一布局中又有对比、有层次,令人觉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是一个作曲家,创作一部全新的大型作品,要求风格和布局的统一,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由许多作曲家合作,同时又以几十首不同的歌曲为基调,而要做到布局的完整统一,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任务。但《东方红》的作曲家们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不能不令人敬佩。
关于民族化方面,这次的演出,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数百人的大乐队,有中有西,时分时合,千余人的合唱队,多半是业余歌手们组成,专业歌唱家中也有所谓洋嗓子、土嗓子之分。他们如何统一起来并形成民族风格?民族传统的音乐手段在表现现代革命题材时能够胜任么?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都得到了明确的回答。民族乐队奏出了雄壮的曲调,表现出了高度的技巧,它能够表现现代生活和革命题材,并且因而使得现代生活和革命题材在艺术上的反映更加绚丽多彩。当需要大合奏时,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合作得很好,不论是在合奏时或衔接时,并不觉得突然或格格不入。我们听了综合乐队的演奏,只觉得比单一的管弦乐队更为丰富,几乎忘记了这是过去被认为无法解决的难题。声乐上也有同样情况。在许多单项独唱或表演唱中,不同的声乐方法都得到了表现的机会。掌握西洋声乐方法的同志在民族化方面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努力,表达了革命情绪,得到观众的肯定。民族唱法方面,这次集中了一些优秀的歌手如郭兰英、王昆、才旦卓玛、胡松华等,效果更为突出。这显示了我国民族声乐学派发展的广阔前途。由大半是业余歌手组成的大合唱队,在唱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类的歌曲时,同样显得气势磅礴。这可以看成是在革命群众歌咏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民族新唱法。这个成功的尝试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这部作品从创作到演出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这说明了参加工作的艺术家们有着可贵的饱满的政治热情。也许同样由于时间不够充分的原故,使得这部作品仍留下若干有待改进之处。例如有些新创作的歌曲,虽然在重要的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如从内容的深刻性和表现形式的完整性来看,还可作进一步加工。如《井冈山》的曲作,在个别词句上应该得到更好的处理,这样就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精神。《长征》的曲作,后半部很好,前面似乎较弱些。此外,关于领袖的颂歌,虽然曲调中有不少新意,但如从歌曲内容的深度来要求,似乎还不能令人完全满足。其次,器乐曲的创作与配器,还有若干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事实证明,不论民族乐队或西洋管弦乐队都是音乐创作宽阔的园地,由于作曲家们坚决贯彻了“推陈出新”的原则,已经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如能进一步探索,使每一个节目的音乐都显露出自己的特色,个别明显的瑕疵也给予消除,就会使听者得到更大的满足。再次,在节目的音乐连接上,也还有个别不够协调或觉得有些脱节的地方,这些地方虽小,但也影响了演出的艺术效果,是可作进一步改进的。
这部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触及到多方面的问题,自然不是这篇草草的观后感所能论述周到的。总之,这是一个重大的收获,也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后在对问题的不断探讨和继续作新的创作实践中,定能将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新音乐的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