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厂长学技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18
第2版()
专栏:

厂长学技术
本报记者 郭洁
我来得碰巧,今早八点钟厂长马雷生要作一次操作十二台自动布机的技术表演。这是这个厂——山西省新绛纺织厂党委为了推动干部学会一门操作技术,破除干部对学习技术的迷信而决定的。
厂长表演操作技术,在这个厂还是头一遭呢!往常,多是工人表演给干部看的,因此这件事情一传开,立刻轰动了全厂。干部和工人纷纷议论:“这可是‘真刀真枪’地干哪,怎么也得瞧瞧去!”织布车间的工人,更象办喜事一样。曾经教过厂长学技术的织布挡车工人李双山,听说厂长要表演操作技术,马上用红纸写了张大海报,贴在车间惹人注目的地方。
八点的笛声刚刚响过,下了晚班的工人和科室干部,就已经把布机旁的马路塞得满满的了。布机是三、四成行的。只见厂长马雷生不慌不忙地在车弄里检查布面,接上断头,处理停台。参观的工人和干部时而投以敬慕的眼光,时而咬着耳朵,嘀咕几句。突然,一台布机停了下来,多少只眼睛一下都集中到这台车上,大家不禁替他捏着一把汗。可是,厂长走近机旁,只扫了一眼又若无其事地走开了。人们不解,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性急的人去找在场的布机挡车工人询问:“马厂长怎么不把车开动就走开了?”对方告诉他,按照巡回的正规路线,他应该在返回来时才处理。说话间,厂长二次来到机旁,一拨弄车子立刻又有节奏地转动起来了。
一个梳着两个小辫子的姑娘,调皮地把一根纱挑断了。她是想考考厂长,看看他的接头动作。等厂长过来熟练地接上被挑断的纱头后,她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表演持续两个小时,据技术人员当场测定,他的单项操作和工作法都很正确,巡回时间也掌握得好,只是运用目光还不够熟练。
尽快熟习新的工作
“马厂长什么时候学会看布机的?”
“他从前准是织过布的!”
不论是工人,还是干部,看过表演以后都这样议论着。其实,这位今年已经四十三岁的厂长,来厂以前就连这种布机都没有见过。他在抗日战争烽火燃烧的年代里,结束了给地主打短工的童年生活而成为八路军的游击队战士。他所熟习的,不是机器,而是雄伟的太行山,冲锋的号角和抚摸过多年的枪枝……一九五四年,他第一次走进这座现代化的工厂担任领导工作。那时,他重温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尽快熟习这个不曾熟习的工作。
他同工程师、技术员、生产工人,都订过师徒合同。平时,他同工人坐在一起学文化,或者同科室干部一道学业务。他买了不少纺织工业的知识丛书,勤苦地学习,恨不得一下子都吞进肚子。每天晚上,当人们已经酣睡的时候,惟独他办公室的电灯还亮着,他几年如一日,坚持了临睡前一两个小时的学习。
一九五七年,党中央发布了“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他和其他几位党委委员一道,首先带头下车间,扫地、擦机器、捡纱头。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许多工人对他们存在着误解,有的工人背后说:“人家是厂长,劳动不过是作作样子!”
有一次,他来到纺纱车间的梳棉工段参加劳动,工人分配他擦洗机器上卸下来的齿轮。原来,这梳棉机上的齿轮不同于一般的齿轮,每个齿缝里沾着的油污和棉花,又牢又硬,他挥着汗水,吃力地从齿缝里一点一点往下弄,这样,四个小时只擦出三个齿轮来。下午上班的时候,工人贴出一张大字报,说厂长的工作效率太低。
劳动中遇到的一件件事情,在马雷生的脑子里翻腾着,好几个晚上都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他想:来厂的这几年里,过去总以为自己是保持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作风:只要有空就跑到车间转转,看看;对工人,自己从来没有摆过架子;节日的时候,跟炊事员坐在一起给工人包饺子;职工病了,到家里帮助挑水,甚至外出开会,路上也常替工人扛行李……
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呢?
一定要闯过这一关
从工人的反应里,马雷生觉察到,工人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和他们一样的劳动者。而且,到车间来,工人给自己反应的问题都很具体,象谁的车好开啦,谁的断头少啦,谁出的“疵点”是怎么造成的啦,等等。但是由于自己不懂操作技术,听得吃力,工人说得也没兴趣。他想:过去下车间,转一转,看一看,劳动只能是扫扫地,实际上还是甩手掌柜的样子。他意识到,领导干部要取得工人的资格,让工人承认你是普通劳动者,必须学会操作技术,跟工人进行同样的劳动;干部跟工人有了共同的实践,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和情感。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在改进工作作风的同时,闯过操作技术这一关。
马雷生开始学操作技术了。他选择了劳动强度较大的织布这个工种来学习。因为他知道,这是从棉花进厂到成品出厂的最后一道生产工序,在这里劳动,能了解全厂其它工序的情况和问题。他来到车间,首先拜挡车工人焦泽辉、李双山为师,再三向他们表示决心,并根据干部每周劳动三天的规定,作了学技术的具体规划,利用每次参加劳动的机会,作了分段安排,先学接头,后学掏综筘和装纬,然后到整理布间学习认识棉布“疵点”,最后才到布机上来学看车。每次劳动,他跟工人一样准时来到车间,从不晚到一分钟,而且每学到一门操作技术后,就和工人一起练基本功,甚至饭前饭后,开会前和因公出差,都成了他练功和学技术的好机会。工人见他学得认真,练得勤苦,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他们说:“咱们的厂长可是真心向咱学技术哩!”大家都热情地告诉他在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帮助他尽快地掌握操作技术。但是,学技术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不是没有困难的。他初学开布机时,有一次,由于投梭动作不熟练,车子一开动,梭子被布机夹住,纱头一根根的蹦断了。这是织布工人最头疼的一种故障,他原来也最害怕这一下,却偏偏就脱不过。他难受极了,尽管车间的温度只有二十几度,但他却满头大汗地站在机旁,找不到出故障的根由。这时,他的师傅、挡车工人李双山跑过来,一边处理,一边安慰说:“不要紧,这是初开布机谁也免不了的!”并告诉他怎样投梭就可以防止出这种故障。厂长听了工人教给的方法,看了人家的实际操作,仍是似懂非懂,不过比没有夹梭前总是有了知识了。一会儿,又一次夹梭了。他就把学来的技术马上实践一番,布机驯服地开动了。从此,他再没有出过这种故障,车子看得很好。就这样,他终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掌握了织布的操作技术,成了一名真正能独立操作的挡车工人。
汗流在一起心连在一起
厂长和工人,干着同样的活儿,同样地淌着汗水,而且由于有了亲身操作实践,也和工人说一样的话了。如工人早就提出过,布机上用的木梭质量太次,不能用。但是过去坐在厂长办公室里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却觉得虽然木梭的质量不高,还勉强可以使用,就决定让车间计算成本的时候,以十顶一。他满以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即使再不好用吧,十只当它一只用,不过多换几次罢了。现在他自己当了挡车工人,亲自和这种木梭打交道,常常因梭子不好而挂断纱头,只得停下车来处理,既费时间,又影响棉布质量。这时候他发现过去自己的想法错了,这回他积极支持工人的意见,向供销部门建议:“以后这样的梭子,再便宜也不要它!”
象这样的事情,他在劳动中还遇到了好几件:
以前,厂长在跟科室人员研究质量指标的时候,曾规定凡是棉布上出现影响质量的毛病,都要算织布挡车工人的责任。当时他以为这个措施会促使织布工人注意提高棉布的质量。可事实却与他的想法相反,织布工人反倒不认真了,因为表现在布面上的毛病有十多种,造成的原因来自各个工序。有些毛病织布挡车工人可以防止,有些却没办法处理。他们说:“怎样努力也得出次布,如果碰上有毛病的纱,算咱运气不好。”现在厂长当了挡车工人,有了亲身体会,发现以前的规定确实不切合实际,就指定专人逐项查对和具体试验,最后合理地把质量指标落实到各工序的工人身上,各道工序都动起手来,注意质量,织布工人满意了,质量指标也都普遍完成得很好。
马雷生现在才真正认识到,一个领导者所作的决定,必须先到群众中考察,才能符合实际,避免主观主义。过去,常常由于对一件事情缺乏真正的了解,处理问题的时候,只得“研究、研究”。尽管工人很着急,可厂长并没有深切的感受和体会,甚至有些问题,在“研究、研究”的过程中不了了之。现在许多问题他在听汇报前就跟工人交换过意见,而且有亲身感受,等科室向他要主意的时候,他已经胸中有数了。今年以来,全厂解决了二十多个工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工人十分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