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阅读
  • 0回复

战后英国对外贸易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6-06-14
第1版()
专栏:

战后英国对外贸易问题
战争结束以来,英国和美国的许多报纸和杂志就嚷着英国战后的经济困难了。困难是很多的,英国驻美大使馆的一位经济顾问曾经说:“不输出,就是死亡”。这是英国战后经济问题的关键。为什么输出对于英国这样重要呢?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个得天不厚的国家,为了维持国民粮食需要,它每年要从国外输入粮食总需要量的百分之五十。战争期中,由于扩大了耕地面积,和采取了一些紧急办法,曾使得粮食自给百分之七十左右。但纵使如此,还得每年从美国运入价值八九百万镑的粮食。租借法案的突然制止,使粮食困难立刻加重起来。预料今后英国粮食生产不会有什么增加,相反还可能减少,因此仍得运入一部分粮食,以供消费。
除粮食外,英国工业原料也甚感不足。它除了煤铁以外,缺乏支持工业生产所必须的大部分原料。它必须输入全部石油、铜、棉、镍、锰、锌、炭酸钾及近乎全部的锡,而铁矿亦需输入其需要量的百分之二十五,以及羊毛、磷酸盐、硫磺的百分之七十五,仅仅煤炭与硝酸盐不用输入。不过煤炭近年生产已大大下降,不但不能输出,连自给也感觉不够了。
因此在战前,英国是一个入超的国家。在一九三六——三九年期间,英国每年平均入超三八八百万镑。这种出入不敷的差额虽巨,但在当时仍旧可以有办法来弥缝,还可以用商品输出,来抵消全部输入的百分之六十,而其余不足的百分之四十,则以下列收入来贴补:计海外投资收入二○二百万镑,航运收入一○五百万镑,银行与保险收入三六百万镑,以及其他十种经济收入等。
然而现在这些收入都大大减少了,因为在战争期中,英国为了从国外购买所需粮食及原料,曾卖出了一一、八亿镑股票,这就使得英国战后国外投资收入只有一七○百万镑(另一估计不及此数,仅有一三八百万镑)。不但如此,英国在战争末期,债台高筑,共欠外债三十三万磅。另外又因为德寇潜艇战争的结果,使英国商船损失颇大。战前英国有商船一七、五百万吨,现已减至一三、五百万吨,故今后船运收入亦将减少。至于银行保险及交易手续费等的收入,亦将因战后各国的竞争(主要是美国),及实行新的贸易方法之结果,预料不及战前数额。据英首相艾德礼说:在去年中,英国由于从外国购进粮食与工业原料,须付出二十亿镑,而英国仅能支付七、五二镑(包括全年输出三亿镑及其他经济收入四、五亿镑),不足达十三亿镑之巨。自然,这样巨额的入超,仅是战时的现象,但是它可以使人体会到战后英国的困难。
因此,在战后为着保证输入必需的粮食与原料,以保持相当于战前的出产和生活水平,为了弥补海外投资、航运等收入的锐减,以免巨额入超,战后英国必须大大增加输出。据英国官方估计,战后英国输出须为战前最有盛时期(一九三八年,出口总值为四七○百万镑)增加百分之七十五。而据一般其他专家(包括苏联经济学权威瓦尔加在内)估计,则须比战前增加百分之五十,否则就只能大大降低英国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这不啻是束手待毙。
“不输出就是死亡”——其真实意义就在这里。
为了增加输出,英国需要做什么呢?首先英国必须增加生产,只有生产更多的货物,才能使输出增加。在战前的英国输出,约为其总生产量的百分之十六,如果要增加输出百分之七十五,就要增加总生产量百分之十二。战前的英国输出商品中,最大部分是纺织品、金属品、机器及煤炭,在战后情况也不会有所改变。因此要增加输出,就是要这三大类生产的增加。
关于纺织品,它在战前英国输出总额中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纺织业在战争的头四年,生产量降落了百分之六十四,但其设备并没有因战争而受多大损失,只是闲置着或转而生产别的军需品。战后他恢复到战前的生产量,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如果要生产比战前更多的纺织品,那就困难了。因为英国纺织工业的生产技术,是世界三大纺织输出国(英、美、日)中最落后的,自动机器有百分之五(美国纺织工业中自动机占百分之九十五),而且就其原料(棉、麻、丝)来说,增加生产又必须增加原料进口,这与弥补进口发生矛盾,因此这一类生产势难有很大的增加。
至于金属品及机器,在战前占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这一类生产在战后有增加的可能,因为战时为了制造军火,其设备与技术有很大的改进,这可能是英国战后增加生产的最重要的部分。不过英国五金及机器工业,在战时的增产,多赖政府方面的通盘统制与筹划,以及大量的投资,否则这一工业部门由于具有与英国其他工业部门相同的弱点,即经营的分散与各不相谋,大量的增加生产是困难的。这一问题在战后仍然存在,日前英国国会通过钢铁工业国有化,其原因即在于此。
至于煤的输出,战前占英国输出的百分之六,但其总产量在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四年中,已由二三一百万吨减至一八四百万吨,这样一来,原可输出的煤炭,连自给也不够了。英国煤炭减产的原因,是由于机器陈旧,许多煤坑都是近于枯竭,生产效率减低,劳力缺乏所致。英工党政府有鉴于此,乃实行煤业国有,希望能对上述各种情况有所改良。但是据英共中委霍恩勒估计,抛弃旧坑开掘新矿,却不是几个月可以做到的,而是要几年才能做成的。因此英国要增加煤产到自给,和甚至有余以供输出,并非一蹴而成。
从上述的分析看来,战后英国要比战前增加百分之十二的生产量,大致是可以办得到的,不过它必须克服许多困难,它要求国内经济政策有所改良,而且要达到增产百分之十二,亦非一年半载可以做到的,而非三数年不可。在这期间,的确是英国的艰苦的过渡时期。
为了增加输出百分之五十至七十五,除了考虑增加生产外,便要看一看市场的情况了。即使英国能够比战前增加生产百分之十二,但是要把这些生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销售,却是很不容易的事。基本的原因,是美国资本向世界市场的扩展。
在战时,英国由于忙于应付战争的需要,商业输出大大减少,在最严重的时间。一九四三年冬,仅及战前百分之二十五,美国商品乘此机会取英国而代之,在许多国家内建立了稳固的贸易联系,这在拉丁美洲特别显著。战后美国为了逃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其出口必须较战前一九三一年——三九年的每年平均数(三十一亿美元)增加三倍至五倍。在战争刚刚结束后不久,美国便以清算租借物资及信用贷款为手段,在许多国家取得了贸易的特权,甚至连英国也不能例外。美国贷款三十七亿五千万美元予英国,以英国答应取消帝国优先权(即英国在其自治领与殖民地中享受的贸易特殊权),废除金镑集团及关税壁垒为条件。这样一来,美国就不仅在大英帝国以外排挤英国商品,而且在大英帝国内部造成了和英国竞争的有利条件。美国握有丰富的资源,雄厚的资本,庞大的生产力,以及优越的技术,英国实难与之匹敌,这是战后英国输出最严重的困难。
其次,英国战后输出的另一个困难,是它的自治领中,有几个在战争中生产力大大发展。加拿大在战争五年中,生产力的增加,超过战前二十五年的程度,已一跃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澳洲纽西兰的工业生产,亦大见增加。这样一来,这些在战前还是英国工业品市场的自治领,战后便不会买英国的商品了。
英国战后输出的第三个困难,是它反民主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实行的结果,使英国对许多国家的关系恶化,因而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陷于停顿。例如对苏联和东欧及东南欧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些国家本来可以买大量的外国货,由于英国的这种外交政策的失当而引起关系的恶化,这些国家是否会向英国买大量的货物,那要看英国对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是否改善而定,目前贸易是完全停顿的。
综上以观,战后英国向世界市场的输出,要恢复战前的水平,已是很吃力的了。如果要增加百分之五十至七十五,即增至每年六万三千五百万至七万五千万镑,那就极其困难了。英国为要解决这一困难,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美国进行日益剧烈的斗争,这种斗争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特点之一。(编者按:本文系新华社播发,因电文脱漏,删去一大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