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进一步发展半机械化农机具,更好地支援农业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18
第6版()
专栏:

进一步发展半机械化农机具,更好地支援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部副部长 李济寰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历来十分重视农具改革的问题。早在建国初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就领导了步犁、双轮双铧犁、解放式水车、耘锄等新式畜力农具的推广工作,揭开了农具改革的序幕。一九五八年开始的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广大农民群众从水利施工工具的改革开始,一直发展到田间耕作、运输、提水、治虫和农副产品加工工具的全面改革。
从那时以来,创造、发明和改革的、受到农民欢迎的农机具,一共有一百多种,其中经过中央和省市科学研究机关鉴定定型、大量推广的就有畜力胶轮车、手推胶轮车、解放式水车、三齿耘锄、新式步犁等六十多个品种。从一九六○年到现在,共生产了两千多万件。目前,全国半机械化农机具的保有量,包括耕作机具、提水机具、植物保护机具、收获脱粒机具、运输工具、畜牧机具和农副产品加工机具,约有三千多万件。它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缓和劳力不足的矛盾,减轻劳动强度,保证适时耕耘,促进农业增产,增加社员收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起了很大作用。例如河南省,手推胶轮车已发展到一百七十万辆,成为农村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担负全省农村总运输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农民赞扬说:“架子车真正好,不吃料,不吃草,农业副业都能搞,代替畜力效率高”。河北省平原旱作地区,步犁、双轮双铧犁已成为主要的耕地农具。湖北省枝江县新场区,也是推广使用半机械化农机具较好的地区。这个区目前拥有各种半机械化农机具十种,一万一千多件,平均三百八十亩地有一台播种机,四十亩地有一部三齿耘锄,二十二亩地有一部喷雾(粉)器,每三户人家有一辆手推胶轮车。单是使用三齿耘锄,就使棉花的中耕除草作业,从原来的三、四遍增加到七、八遍,完全消灭了草荒。这个区由于推广了半机械化农机具,节约了大批劳动力,做到了耕耘及时,播种及时,治虫及时,再加上其它措施,使棉花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五万亩增加到九万亩,亩产由原来的三四十斤增长到一百多斤。
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半机械化农机具受到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党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半机械化农机具比之旧式小农具能大大提高工效;比之大型农业机器,又具有地区适应性强,操作简便,制造和修理比较容易,花钱少、收效大,更加适合人民公社生产队现有购买力等优点。坐等机械化,看不到半机械化农机具在农业技术改革中的作用,认为这种产品简单、粗糙,不解决问题,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前途,因而放松领导、放任自流,是完全不正确的。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是我国人民的一项伟大任务。但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必须与农机工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农业机械的发展,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必然过程,而农民使用近代技术装备也还要有一个普及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实现农业机械化不可能一步登天。目前,我国机电排灌面积和机耕面积还只占很小的比例,我们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靠改良农具和旧式农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不能停留在旧式农具面前,也不能单纯等待机械化,而必须依靠群众,积极地开展农具改革运动,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并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半机械化为主的方针。
积极地开展农具改革工作,推广半机械化农机具,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长时期的重要任务。因为即使我们做到了“在一切可以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也还有不可以使用机器的地方需要使用半机械化农机具,甚至小农具。而且即使是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地方,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些作业项目上,也少不了半机械化农机具。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存在,有的几十年,有的几百年,有的是永远不可缺少的。毛泽东同志向我们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同时,又反复告诫我们“不要单纯等待农业机器而放松了新式畜力农具和改良农具的推广”。这就说明我们的国家在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前,必须经历一个以半机械化农机具为主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必须一手抓机械化,一手抓半机械化。半机械化农机具不是什么可抓可不抓的问题,而是必须抓,认真抓。抓与不抓,实际是用不用毛泽东思想挂帅,执行不执行多快好省的总路线的问题。
要使半机械化农机具在二十多亿亩的播种面积上(按复种指数计算),充分满足耕、耙、播、中耕、排灌、植保、收割、运输、脱粒、加工等不同作业的需要,而且要适应我国南、北、水、旱、平原、山地等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的耕作制度,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我国是个精耕细作的国家,需要农具的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可以说世界上还找不到第二个国家。因此,半机械化农机具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而且半机械化农机具和机械化农具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事实上许多机械化农具就是在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最近定型的适用于东北地区的机引垅作犁,就是在铲趟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用于平原旱作地区的轻型六铧犁,就是在双轮双铧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用于井灌区的动力水车,也是在解放式水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品种越多,工作越好,就越能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农民使用一种新农具,一要看对路不对路,需要不需要;二要看质量好不好,寿命长不长,效率高不高,用起来是不是方便,修起来是不是容易;三要看价钱便宜不便宜,用它来代替原有的生产工具,在经济上合算不合算。品种多、质量好、价格低、产品对路,这是农民衡量半机械化农机具的主要标准,也是农具改革工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增加新品种。这几年半机械化农机具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有成绩的。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经过试验鉴定、定型推广,普遍受到农民欢迎的产品才不过几十种。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品种还比较少,还未全面系列化。象垅作地区大豆的播种、收获和脱粒;黄淮平原地区小麦的收割和脱粒,玉米的点播,甘薯的收获、切片和磨粉,棉花的拔棉秆和剥棉秆皮;水稻的拔秧、洗秧、整秧、装秧、插秧、中耕、收割以及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加工等作业,大部分都还没有适当的新式机具。这说明半机械化农机具的科学研究工作还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远远落后于实际生活的要求。
从几年来的经验看,要加强半机械化农机具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健全各级农机科学研究单位,明确方向,改进工作方法。今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机科学研究单位,都必须把半机械化农机具的研究工作列为主要任务,合理分工、高度协作。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看不起半机械化农机具的思想,必须彻底纠正。农机科研工作的基础,应当是广大群众的农具改革运动,研究工作的阵地应当在农村和工厂。研究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反对和克服脱离实际的、学院式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半机械化农机具的研究工作,还必须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贯彻执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着重抓需要最普遍、要求最迫切、节约劳力最多、增产效果最大的半机械化农机具。农业生产哪种作业花费劳动力最多,研究工作就应当从哪个方面入手。当前从全国范围来说,应当着重抓排灌机具、植保机具、运输工具和农副产品加工机具,田间作业机具也要很好地抓起来。
其次,要大力加强生产制造工作。近几年,各级地方农机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些企业生产的品种在逐步增加,产品质量在逐步提高,某些产品的成本也有所降低。但是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同是一个企业,一个时期的产品质量好,一个时期的产品质量差;同是一种产品,有的厂质量好一些,寿命长一些,有的厂质量差一些,寿命短一些。成本价格,一般偏高,而且企业之间差距很大。这对发展农业生产是很不利的。因此,为了使半机械化农机具使用得更广泛,地方农机企业应当开展比学赶帮运动,认真执行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大练基本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力争做到品种多、质量好、成本低、产品对路。
现有的县管农机厂,是半机械化农机具的主要生产基地。要做好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制造和推广工作,首先要大力办好县厂。
做好推广、供应、使用和修理工作
要使半机械化农机具在农村中普遍推行,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搞好推广、供应、使用和修理工作。
推广工作必须坚持典型示范的办法,耐心地传授技术;必须因地制宜,使农具操作技术与农艺要求结合起来。对多年大量推广的老产品,应以农机经营部门为主,协同推广、生产部门,制订推广供应计划;对新产品,应以推广部门为主,协同农机经营、生产部门,做好示范推广计划。制订推广供应计划,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既要了解农业生产情况,摸清农村需要;又要了解工业生产情况,掌握各种机具的产量、质量、性能和地区适应性。半机械化农机具的推广工作,农业部门、农机管理部门、农机工业部门、手工业部门、经营部门都要做,但是应当由农业部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全国一万三千多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应当是推广半机械化农机具的主力军,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经常性的任务抓起来。本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半机械化农机具的供应工作,各省应力求统一在一个部门。各级供应部门必须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农村需要情况,在规格型号对路、质量好、价格合理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及时供应主机,也要及时供应配件;要管供应,也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管配套,管使用,管技术传授,管简单的安装修理。本着便于农民购买,符合经济核算的原则,半机械化农机具的供应,必须注意合理设置网点,减少流转环节。在供应方法上,应当以基层供销社经销和在重要市镇设置门市销售为主,同时也要采取送货下乡、设点摆摊等多种形式,让农民自由选购。
各级农业部门,要大力加强技术传授,帮助社、队建立和健全农机具管理制度,有计划地培养训练农具手,经常宣传农机具的维护保养知识,使农民学会使用,学会维护,学会管理,做到农机具不丢失、不损坏、不变形、不生锈,保证随时能用、好用。
必须加强修理力量,及时做好修理工作。机具坏了,如果修理工作跟不上,即使是出了一点小毛病,少了一个螺丝钉,也会影响机具的正常操作,对农机具的推广是十分不利的,对农业生产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要重视修理工作。手工业部门、农业部门、农机部门、供销部门,凡是有修理力量的都要抓修理工作,而应以手工业部门为主。县属农机企业必须坚持实行“一修二配三制造”的方针,积极开展修理业务,对本厂产品要严格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三包”制度。
各地手工业合作社点多面广,与农村联系密切,几年来在制造、修理和技术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今后各级农机部门、农业部门、制造企业都应当积极主动地与他们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在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共同搞好半机械化农机具的修理工作。广大农村的能工巧匠和日益增多的下乡知识青年,也是加强半机械化农机具修理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必须严格遵循的几个原则
农具改革得好坏,同农业产量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关于这一点,群众说得好:“大改大增产,小改小增产,不改不增产,乱改要减产”。如何做到既要进行大改,又要防止乱改,使农具改革工作真正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呢?根据几年来的经验,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地区特点,充分考虑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地区适应性。无论科学研究工作,生产制造工作,宣传推广工作,供应工作,都应当从各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农机具的研究、生产、推广和供应都必须做到产品对路,完全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农艺要求,符合农民的耕作习惯和丰产经验。只有这样,半机械化农机具的推广工作才能避免错误,少走弯路,真正受到农民的欢迎,真正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眼睛向下,上山下乡,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而不能主观主义、千篇一律。
第二,坚持群众路线。农具改革是千百万农民自己的事情,要搞好这一工作,要依靠广大群众的集体智慧和积极性。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坚定地依靠农民群众,向他们请教,拜他们为师。从科学研究工作来说,必须坚持科学技术人员的专业研究和广大能工巧匠的发明创造相结合的方针,充分总结他们的经验,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不能自以为是,脱离实际。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无论是生产新产品或改进老产品,也都要“询之老农,验之行事”,而不能背向农村,闭门造车。农民是实际生产者,是直接使用机具的人;他们最熟悉农业生产,也最懂得农具改革。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机具,什么好用,什么不好用,哪些效率高,哪些效率低;机具有什么毛病,怎样改进才合理,他们都了解得最清楚。“农村是最好的课堂,农民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企业都有这样的体会。辽宁阜新农业机械厂就是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一个典型。这个厂,几年来一直坚持串乡访队、调查研究,向农民请教,拜农民为师,根据农民的要求,试制、生产了很多好产品。这个厂生产的阜新改良犁,在试制过程中,就是经过五访农民,七次试验,试了又试,改了又改,最后才正式定型生产的。因而一开始推广,就得到农民很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农民出题目,工厂做文章;工厂造机器,农民来鉴定”,是地方农机企业发展生产的一条重要经验。推广供应工作,也必须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凡是农民群众一时不愿采用的农机具,即令确实能够增产,也只能示范说服,而不能强迫命令。这样做,看来慢,实则快;如果不这样做,违背了群众路线,结果一定是“欲速则不达”,事倍而功半。
第三,坚持科学实验,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半机械化农机具的推广,要完全符合客观要求,就必须经过多次的生产实践,多次的科学实验,多次的检验验证。无论是研究、制造、推广、供应工作,都必须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必须做到先研究后试制,先试验后定型,先示范后推广。凡是没有研究成功的机具就不能盲目试制,凡是没有经过试验鉴定的产品就不能成批生产,凡是没有经过示范,农民不认可的机具就不能勉强推广。推广半机械化农机具的方针,必须是积极的,不能保守。但推广的步骤,又必须是稳妥慎重的,不能冒进。比较有把握的,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重点试验,第二步逐年分批推广。把握少的,还应当分三步走,第一步重点试验,第二步多点试验,第三步逐年分批推广。
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要全面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前进的道路上,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用毛泽东思想挂帅,切实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