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进一步实行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 各地轧花厂普遍使用合同工 工厂非生产性开支减少,成本降低;公社生产队增加收入,有利集体经济发展 福建浦城综合化工厂大部固定工人转为合同工,深受群众欢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21
第2版()
专栏:

进一步实行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
各地轧花厂普遍使用合同工
工厂非生产性开支减少,成本降低;公社生产队增加收入,有利集体经济发展
福建浦城综合化工厂大部固定工人转为合同工,深受群众欢迎
新华社二十日讯 江苏、湖北、浙江三省轧花厂今年招收的两万多名合同工已经进入工厂,开始了一年一度紧张的轧花和剥绒劳动。他们将在工厂里连续劳动五六个月,然后再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除开南方的这三个产棉省之外,全国其他各个产棉省轧花厂今年招收的九万名合同工,也在陆续进厂。
我国各地轧花厂的这种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早已开始实行,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发展,合同工的比重比几年前大大增加。据一些棉花加工厂的典型调查资料,一九六一年加工旺季,合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二三十,而今年一般都占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目前,各地棉花加工厂除了动力、保全、修配和挡车等技术性较强的工种,以及管理人员之外,其他如搬运、喂花、打包和勤杂等一般工种,基本上都由合同工担任。各地轧花厂在招收合同工的时候,都同当地人民公社协商过,并且由工厂、生产队跟合同工本人三方面签订了合同,因而既保证了合同工的质量,满足了工厂的要求,又照顾到了公社生产队的具体情况,便于公社统一安排农业方面的劳动力。
各地轧花厂三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劳动制度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经济方面,它能合理使用社会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在政治方面,有利于密切城乡关系,巩固工农联盟,缩小工农之间的差别。
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九六三年全国各地轧花厂由于实行了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仅工资开支一项就比全部使用固定工节省了八百多万元。同时,随着固定工人减少,工厂的非生产人员和非生产支出也大大减少了。这一年,全国轧花厂的成本比一九六二年降低了百分之十八。成本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扩大了合同工的比重。
全国轧花厂实行的亦工亦农制度,对于支援农业生产和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也有很大意义。从去年九月到今年三月,各地生产队就因为给轧花厂派出合同工,增加了几百万元的现金收入。由于合同工多是来自困难队,贫下中农社员占多数,因而对扶持困难队发展生产和缩小贫富队之间的差别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各地轧花厂劳动的几万名合同工,经过几年来在工厂的锻炼,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都有提高。江苏省生产队的社员们反映,很多合同工从工厂带回了遵守纪律、重视工作质量等好思想、好作风。
为了使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很多轧花厂目前正在总结几年来的经验,研究改进劳动组织,加强对合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训练。
据新华社福州十八日电 福建省浦城综合化工厂根据本厂生产特点已经把半数以上的固定工人转为合同工人。这些合同工人每年在生产旺季的六个多月进厂生产,其余时间回农村参加集体劳动。
实行新的劳动制度之后,工厂节省了开支,农村增加了劳动力,工厂同公社和生产大队更好地增强了团结,一举数得。
这个工厂的主要产品是松香、松节油和松焦油等,生产有季节性。过去全厂有五百三十四名固定工人,生产旺季过后,多数工人只做一些副产品,产值小,开销大。浦城地处闽北山区,农业和林业生产的劳动力一向很紧张,公社、生产队对工厂这种浪费劳动力的现象曾提出批评。许多工人也觉得有劲使不上,要求改革劳动制度。一九六三年上半年,工厂领导经过认真研究,并且通过群众讨论,改进了劳动组织,留下二百四十一名固定工人,其余二百九十三名工人转为合同工人。
实行这一新制度,得到了公社、生产队的热烈欢迎。合同工人每年在工厂里完成了生产任务之后,即回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他们的家属也跟随回农村参加集体劳动。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还有采割松脂的技术。今年,他们组织起来为工厂生产了松脂二百五十吨,扣除本人工资外,其余部分缴给生产队,为生产队增加了一笔集体副业收入。工厂也大大节约了开支。今年合同工人四月份才进厂,一至三月份的工资就节省了二万六千多元,其他管理费也相应减少,松香、松节油、松焦油等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比原来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工厂还将腾出来的家属宿舍改建成松焦油生产车间,适应了扩大生产的需要,又为国家节约了基建投资两万多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