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红壤丘陵地幼年果园间作 覆盖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21
第5版()
专栏:

红壤丘陵地幼年果园间作
覆盖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李来荣 庄伊美
正确实行果园间作覆盖,有利于改良土壤和果树生育已得到了证明。然而如何充分利用土地,养用结合,主宾作物兼顾,已成为我国果园覆盖管理中的现实问题。现将我们对这个问题初步研究的结果作一简要介绍。
覆盖作物轮作改良了新垦
果园土壤
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一年在福州新垦红壤柑桔园进行豆科作物与甘薯轮作覆盖,轮作次序:一九五九年:甘薯→豌豆;一九六○年:印度豇豆→豌豆;一九六一年:甘薯→豌豆。轮作既注意提高红壤肥力水平,也考虑果园初期的经济收入。三年中平均每亩共收甘薯五千至六千斤,豌豆平均每亩一百三十五斤,印度豇豆平均每亩二十五斤。为了养好土地,在印度豇豆生长期中,每亩曾割青一千二百斤埋入土中,豌豆收后的茎蔓也还入土,每年每亩甘薯施人粪尿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斤,印度豇豆苗期每亩施人粪尿三百到四百斤,豌豆施少量垃圾土和草木灰作基肥。在上面的用地和养地结合措施之下,经过三年豆科作物与甘薯轮作的果园土壤与同区未垦地土壤进行分析比较,证明经三年轮作覆盖后,不但有经济收益,而且土壤性状逐渐趋向熟化。说明轮作覆盖三年的土壤有机成分、土壤酸度、代换性能和速效养分,均比未垦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有机质和全氮的提高很明显,C/N显著变狭;土壤盐基代换量,轮作覆盖后上升一倍;新垦果园的轮作覆盖提高了土壤pH值,对于增强红壤中养分有效性作用显著,特别是有效磷的增加。
土壤有机质明显增加,使得土壤结构趋向良好,使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所增加,并且降低了干土团聚体与水稳性团聚体比例。总孔隙、容重的变化虽然不大,但明显地提高了非毛管孔隙的数量,这对改善红壤的通气和渗透性很有作用。土壤水分渗吸速度的提高,对于丘陵山地果园的水土保持有良好的效果。
果园种植覆盖植物与土
中水、热状态的关系
为探讨果园覆盖作物与土壤水、热的周年动态的关系,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三年我们进行了不同覆盖作物对土壤温度、水分等影响的试验。试验设在红壤丘陵幼年龙眼园,覆盖作物处理有花生、印度豇豆、甘薯、爬地兰(多年生豆科绿肥),并以清耕区为对照,每处理均设三小区。周年每月定点观测土温、水分等;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一、覆盖作物调节果园土壤温度的作用。从两年观测结果的平均数据表明,覆盖作物对调节周年土温频变有显然的作用,尤其在南方高温季节降低土温效果显著,冬季(一至二月)也稍能提高土温,这对土壤微生物活动与果树根系生育和土壤保水势必有利。覆盖作物不仅可调节周年土温变幅,也可减少夏季和冬季日土温急剧变化。例如,一九六三年夏季(六至八月)测定,土壤表层五厘米处覆盖作物区土温日变幅在摄氏五度至八点一度,而清耕区高达十一点二度:覆盖作物区土壤下层土温日变幅也减小。
二、覆盖作物起保持水土的作用。种植覆盖作物可以增加透水速度和透水深度(如一九六三年六月测定,降雨量平均四十三点五毫米,豆科作物区比清耕区增加透水深度六点五一到十三点二六厘米),再加上覆盖层对土壤的被覆,覆盖作物区大大减轻了雨后水土流失。许多研究都得到类同结果。这在丘陵山地果园水土保持上有重大意义,特别在常有暴雨发生的地区。
三、覆盖作物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覆盖作物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随覆盖作物的生长情况(生长期、覆盖度等)、降雨量、日照、土壤性状等因素的差异而变化。从一九六二年六月至一九六四年二月,我们对不同覆盖作物区与清耕区(土层十厘米到三十厘米处)的土壤含水量测定,可归纳为两点:一、在雨量分布均匀情况下(四至九月)或在冬季(一至二月),覆盖作物区土壤含水量一般不低于清耕区或差异不大;南方雨量较多的期间(一九六二年六至九月,一九六三年五至七月),覆盖作物区的土壤含水量常比清耕区高。例如,一九六三年八月十三日测定,覆盖作物区比清耕区增加百分之三点八至二十一点一(十厘米土层)到百分之一点五至二十四(三十厘米土层)(豆科作物比甘薯区增加明显)。由此可见,间作物对地面的覆盖保护作用及对雨水的保蓄效果是大的。二、在较长期干旱的间作物生长旺盛期,土壤含水量明显地比清耕区低。这是覆盖作物大量需水所致。例如,一九六二年十月至十二月雨量少,甘薯区土壤水分恒低于清耕区,原因是甘薯生长后期植株仍需多量水分(十二月五日收获),而且这种差异一直延续到旱期停止为止。由于长期干旱,多年生豆科绿肥爬地兰春季开始生长时,也明显降低土壤水分(一九六三年二至四月)。在烈日、久旱之下,会发生土壤水分比清耕区少的现象(如一九六三年八至十月)。土壤上下层趋势一样。我们一九六一年六月在福建龙海丘陵地桔园观测,久旱(二十二天无雨)之后,覆盖作物区土壤水分比清耕区减少百分之二十三点七至四十五点八(土层十至十五厘米)。然而久旱之下降低土壤水分的矛盾,可通过适宜的土壤管理制度予以控制。如对绿肥作物,可在旱季定期割蔓翻埋、覆盖,就能减少绿肥消耗土壤水分,而且它还能供给土中有机质。
果园间作覆盖与果树生育的关系
以上所述,可以明了合理间作覆盖对果园土壤性状有积极的改进作用,加上我们采取养用园地相结合的措施,就必然对主作果树的生育有良好影响。从一九六三年幼年龙眼枝梢生长观测结果可以看出,在绿肥生长期割蔓翻埋、收获后残株翻埋及适当管理,对龙眼幼树枝梢生育有一定帮助。枝梢生长数量和平均长、粗度,覆盖区均比清耕区略有增加(甘薯区例外,可能与甘薯收获期迟,至十二月才将薯蔓埋入土中和本身茎蔓肥效差有关)。除了覆盖区调节水热状态外,与两年中在果树冠围比清耕区多埋入二至三次茎叶,而增加一定量的肥料有关。
我们以往所采用较适宜的果园覆盖作物大致有以下两类:一为豆科作物,如多年生的爬地兰、毛蔓豆、铁扫帚(野生),一年生的印度豇豆、乌绿豆、花生、大豆、猪屎豆、豌豆、蚕豆等;另一为萝卜青、甘薯以及禾本科的一些植物。以上两类从效用来分,又可区分为绿肥专用和食用、绿肥兼用二种。从目前情况来看,增加食用、绿肥兼用作物的比重,特别是豆科作物是值得重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