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江西六百多个厂矿实行亦工亦农制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22
第2版()
专栏:

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
江西六百多个厂矿实行亦工亦农制度
这些厂矿农闲时开工,农忙时停工或减少生产,产品共有数十种,年总产值四千多万元;在停工或减少生产时,利用设备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对繁荣经济,改变农村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报南昌二十一日电 江西省建在农村的实行亦工亦农的六百多个工矿企业,对充分利用农村人力和当地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全省实行亦工亦农的工矿企业,约有三万多人从事生产,农闲的时候增加到十多万人。这些企业的产品主要有钨、煤、瓷土、硫磺、陶瓷、糖、茶、烟、麻制品、竹木制品、棉丝制品、酒、干果、林产化工、粮油加工、木材加工、石灰、砖瓦、砂石、纸张等数十种。年产总值约四千多万元。这些企业的产品,有的用来做大工业原料,有的用于农业生产,有的供应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有的还供出口。
这些亦工亦农的企业和一般的工厂矿山不同。它们主要是依靠广大农村的丰富资源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农闲开工,农忙停工,或农忙减少生产,农闲增加生产。企业在停止或减少工业生产时,还利用自己的通用设备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如抽水灌田、修理农业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发电照明等。在这些企业做工的,大都是附近农村的农民。他们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既当工人,又当农民。这些亦工亦农的企业,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如婺源茶厂、下龙钨矿、波阳瓷土矿等,生产旺季可达千多人;小的只有十数人。
亦工亦农形式多样
江西亦工亦农的工厂和矿山,采取亦工亦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以农业产品为原材料,实行季节性生产。如生产名茶——婺绿的婺源茶厂,就是建立在原料产地婺源县,每年从采春茶开始生产,秋季结束制茶。这个茶厂的工人大部分是来自附近各产茶公社的社员。茶厂和各产茶公社订有协作合同,制茶季节,公社提供足够劳力,当茶厂合同工,由工厂付工资,给予福利照顾;制茶季节结束,回农村务农。茶厂在停工期间,利用自己的通用设备,在等价交换原则下为公社服务。采取类似形式的还有赣南、赣东北各糖厂和南昌、修水、高安等地的缫丝厂,均与当地公社协作,实行亦工亦农的季节性生产。二、为充分利用山区资源,由国营垦殖场兴办的亦工亦农工厂。目前全省一百八十三个垦殖场都有自己的这类工厂。它们有的开采煤、硫磺、瓷土等矿,有的从事林产化工,用林副产品提炼松香、酒、植物油,有的搞木材加工,烧石灰、砖瓦,制铁木农具,加工农副产品。总之,多方面利用山区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大量商品。这些厂矿的工人都是垦殖场的农业工人,他们由垦殖场统一调配,既是农业工人,又是工业工人,轮流参加农业劳动,大都成了亦工亦农的多面手。三、一些国营中小型工矿在矿区自办农场,矿工轮流参加农业劳动,既解决矿区所需的副食品,又使矿工通过在野外从事农业劳动,避免长期在矿井下工作容易感染的职业病,增进身体健康。如盘古山钨矿自办农场以后,蔬菜、猪肉等副食品大量增加,职工们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矿工中的职业病也相应减少。四、根据市场需求大小,由地方举办的县属小型煤矿、瓷土矿、农产品加工厂。这些厂利用当地资源,实行农闲开工,农忙停工,或农忙少办,农闲多办,亦工亦农。仅万载一县,今年即根据市场需要,从农村多余劳力中抽出二千多人从事工业生产,生产了三百三十吨土纸,四百六十匹夏布,六千二百四十箱花爆,既使市场货源充沛,又增加了社队集体和社员个人收入。
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江西的亦工亦农企业,从解放初期就有计划地兴办,一九五八年以后有了蓬勃的发展,近几年经过调整充实,企业的生产能力日益加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江西这六百多个亦工亦农工矿企业,大都国家投资小,或没有投资,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办起来的。但是,它对国家的贡献却很大。以年产千吨松香的赣南松香厂为例,国家投资机器设备只花一万余元,厂房建筑费三万多元,但一年建成后,年产值即达十万多元,各专县举办的小型工矿,大都没有国家投资,国家只供应了部分机器设备;但据统计,它们每年却可为国家生产出五十多万吨煤、上千吨纸张、一百多吨酒,以及大量的林产化工原料、林木加工产品等,年产值达二千万元。
江西这些亦工亦农企业充分地利用了地方资源。江西山区多,资源丰富,过去山区人口少,大都无人经营。随着山区建立垦殖场,发展了亦工亦农企业,过去山区无人问津的橡子、杨梅已被用来造酒,许多野生植物被利用提炼出化工原料,广袤的松林开始采松针,提炼松香、松节油,林木的枝杈也被用来制造胶合板;其它如纸浆、造纸等工业,都有蓬勃发展。过去荒凉贫瘠的山区变成了国家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
亦工亦农企业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众多的人力资源。以南昌县小兰公社为例,全社一千五百多名劳力,只有二万零四百八十亩土地,田少人多,加以近几年社里有了五部拖拉机,二十五部电动机,一部汽车,每年代替了二十万个劳动日,全社约有七百多名劳动力(约占全部劳动力的百分之四十)被节省出来。公社组织这些劳力参加附近的亦工亦农企业生产,不仅充分利用了剩余劳力,为国家生产了大量产品,也使公社收入大增加,全社去年这项收入即达五十万元。全省现有的亦工亦农企业,农闲时,最多可容纳十多万劳动力,这对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有着重大意义。
工农结合互相促进
江西亦工亦农企业的发展,收到了工农业相互促进的效果。这些亦工亦农的企业自己生产大量的产品,并为大工业提供原料、半成品,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同时,这些厂矿建在农村,使农村增加了机械设备、动力设备,又因为它主要吸收农村劳力参加生产,就增加了农村收入,增加了农业资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例如,全省亦工亦农企业,每年为大工业生产的重要工业原料就有松节油九百多吨,瓷土肤四万多吨,木材八十多万立方米……;它同时也生产了大量农业生产资料,如农具、农药、石灰等。再如,全省各垦殖场在山区办起亦工亦农企业后,动力设备增加了一千多台,二百多个山头有了电源,农忙用来抽水灌田,支援农业,农闲发展工业生产,为大工业提供原料,为国家生产商品。
江西亦工亦农企业的发展,还起了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的作用。一向偏僻的井冈山、大茅山,由于亦工亦农企业的发展,已培养出大批会新的工业生产技术的新式农民,仅大茅山一地,目前既能务农,又能务工的农民就达三千四百多人。
江西目前实行亦工亦农的企业,还只占全部工业企业的较小一部分。许多人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意义认识不够,发展得还不够广泛、普遍。许多可以办在农村实行亦工亦农的企业,还没有因势利导,加以提倡。目前,省有关部门正在总结各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加强领导,使亦工亦农工业企业这棵幼苗更加健壮地成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