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一支冻土考察队活跃在青藏高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0-25
第3版()
专栏:

吃大苦耐大劳革命精神焕发
一支冻土考察队活跃在青藏高原
中国科学院和西藏有关部门组成的这支考察队,在过去三年里,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冻土地带,踏勘了三千平方公里地方,整理了二十多万字资料,为我国高原冻土科学研究和青藏高原的开发工作,作出了贡献
新华社拉萨二十二日电 中国科学院和西藏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一支冻土考察队,以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精神,常年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进行艰苦的考察工作。
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这支考察队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冻土地带,踏勘了三千平方公里的地方,整理了二十多万字的资料,为我国高原冻土科学研究和青藏高原的开发工作,作出了贡献。
青藏高原腹部地区,有着很厚的多年冻土层,一直是冻土科学研究上的空白地区。冻土考察队人员为揭开冻土的秘密,从一九六○年起,就在这里翻山越岭地进行考察工作。他们经常带着帐篷,出没在空气稀薄、冰雪覆盖的高山之巅,或罕见人烟的大草原上。几年来,他们攀登过许多冰峰雪岭,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在野外度过。
有一次,女共产党员、前任冻土考察队队长周幼吾,为了了解冰川发育情况,带领着队员们勇敢地攀登上一座拔海近六千米的雪峰。山高冰滑,空气稀薄,人们前进几步,便要喘气,攀登十分困难。他们手拉着手,坚持向前爬去,一直爬到冰川顶端,采集了资料才下山。在野外作地球物理勘探的人员,经常背着五六十斤重的器材,徒步登山涉水,两年内完成了五十多个点的测深工作,初步了解了冻土的厚度。冻土考察队植物组人员,经常冒着冰雹和风雪,到处采集标本。两年中,仅在土门格拉地区就采集了一百五十多种植物标本,并且仔细观察了当地各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初步从植物生长规律摸到了冻土季节融层的情况。
这支考察队的工作人员,大都是离开学校不久的年轻人,全队平均年龄是二十七岁。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祖国边疆。女考察队员王家澄自幼生长在上海,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党和国家派她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她来青藏高原的两年中,经常雪里滚、泥里爬,不辞劳苦,和大家一起出色地完成了考察工作。曾祥银等八个年轻人,为了了解冻土地面吸收和放射热量的规律,常常昼夜不离观测场,过着“天为罗帐地为幕”的野外生活。气象观测员谢应钦,从去年七月气象观测站建成到今年四月的二百九十多天中,即使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都一个人坚守在岗位上。他从来没有一天漏测过一个项目,积累了比较完整的冻土地区气象资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