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山区文化的播种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1-10
第2版()
专栏:

山区文化的播种人
本报记者 王孔诚
山西平定县有一位小学教师,十二年来,深入山区,在那山高石多、人烟稀少的太行山顶,办起了学校,使当地学龄儿童都能受到初小教育,而且帮助成百的农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深深受到劳动人民的爱戴。
这个教师就是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张瑾瑶。
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九五二年五月,张瑾瑶从人民解放军转业回到了故乡——平定县北庄村。他怀着满腔的热情,一心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出一把力。
他在家里等候安排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在田间劳动,碰到本地的小学校长张寿山,两人就拉起话来。张寿山说:“地主被打倒了,可是人民不光要经济翻身,也得文化翻身。现在就是山区教师太少,农民子女不识字的很多。不识字,搞什么都难呵!”
这些话引起了张瑾瑶的深思。
他想起了自己血泪斑斑的童年:三岁时,母亲就被饥饿和疾病夺去了生命,父亲整年在外面给人打短工。幼小的他,在饥寒交迫中,只上了三个冬天的学。由于没有文化,他在旧社会吃了多少苦头啊!地主的儿子写纸条骂他,他不知道;在天津,他给煤厂的资本家干了两个月的活,不但一文钱没挣,反而要倒贴不少钱。他和资本家吵,可是资本家指着账本上的字,振振有词地说:“我不和你闹,你看看这儿!”他看不懂账,只好吃了这哑吧亏。以后,张瑾瑶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他在部队里不但练武,而且认真学习文化。文化,帮助他开阔了眼界,帮助他提高了觉悟。张瑾瑶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深地领会了张寿山向他说的那几句话的分量。
一个月后,他到县民政科去联系分配工作的事。民政科的同志介绍他到一个工厂去做事务长。而他却申请去做一个小学教员。他详细地给民政科的同志讲述了自己要求改换工作的理由。当时,做事务长工资要比当小学教员多一倍,一些人都替他惋惜。张瑾瑶的想法不同,他说:“差这一半事小,教孩子们识字这事才大!”
张瑾瑶的申请被批准了。他来到了荒山秃岭的神峪口。
办起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小学
一条狭窄的道路在万山丛中蜿蜒。小道两旁分布着神峪口、神水泉、白石头三个小小的村庄。
神峪口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三个村共有一百六十六户人家,大多是解放前由外地逃荒来的。他们祖祖辈辈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根本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
张瑾瑶来到神峪口以后,就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劳动人民。人们也热烈欢迎张瑾瑶前来帮助创办神峪口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小学。在欢迎会上,党支部书记段全祥拉着张瑾瑶的手说:“党和毛主席把你派来为我们办学,算把事情办到我们的心坎坎里头了!我们盼着念书识字,可是盼了好多辈子了啊!”张瑾瑶听了这话,只觉得周身充满了力量,还有比人民的信任和爱戴更叫人鼓舞的事吗?他憋了一肚子话想跟支部书记说,可是只冒出这样一句:“请放心,我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神峪口的初级小学要诞生了。但是,学校却什么也没有,没有校舍、黑板、课桌、课本……面对着成堆的困难,张瑾瑶并不害怕,而是要“缴困难的枪”。他亲自动手,粉刷了神峪口的一眼旧窑洞,当作校舍,把土炕当成课桌,找来了一块木板,用锅底黑涂过当黑板;又从外面的小学借来一套课本,自己连夜给学生抄。
一向静静的神峪口开始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可是新的问题又摆在张瑾瑶的面前。学校办在神峪口,距离神水泉村五里路,距离白石头村九里路,那两个村子的适龄儿童还没有来上学,这使张瑾瑶很着急。
从一九五四年开始,张瑾瑶就根据上级的指示,在这三个村子进行巡回教学。一天来回跑二十多里。这样跑了两个月,他觉得跑路时间多,上课时间少,孩子们学不了多少东西,还得要想别的办法。
一天,他在一个三岔路口躲雨时,发现山坡上蒿草丛中有两眼残破的窑洞,这地方正好处在神峪口、神水泉和白石头三个村的中间,距离都差不多。回到村里以后,他便向支部书记请求,又向区、乡人民政府申请,反复向群众宣传把学校迁到那里的好处。领导上看到他这样坚决,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学校的学生有了增加,但是还有一些适龄儿童没有来,其中不少人都是贫农下中农的子女。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张瑾瑶焦急地想着,带着问题跑到村子里仔细调查去了。老贫农段起瑞没有叫儿子段雨生上学,当张瑾瑶到他的家里去访问的时候,他说:“识几个字又能作什么用?再说,家里活又忙,孩子们也顾不上!”还有些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小,咱放心不下啊!”
张瑾瑶觉得这中间既有思想问题,又有实际问题,必须一起解决。他就来找党支部书记,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在农民中间开展一个诉没有文化苦的活动,来启发大家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党支部书记立刻支持了他。
在诉苦中,大家谈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事:
贫农段起来,在敌伪统治时期,曾经被迫替伪村长给区公所送过一封信,他到了区公所,马上就被扣押起来。原来他送的这封信就是诬告他并且要求扣押他的。解放后,他当选为村治安委员,上级来的密件,他看不懂,常常要跑三十里路到乡政府去问。
贫农高步金担任互助组的会计,自己不识字,记工时只好画杠杠。到了秋季,该分粮了,可是他的账算不清,不能分,他急得没有办法,不得不背着账本子,跑七十里路到区政府去请人结算。
白石头村过去由于没有一个人识字,领来了化学肥料,看不懂使用方法的说明,施肥时没按规定,结果把苗都烧死了。
这些事给大家的教育非常深刻。有的人说:“原来没有文化,咱们就当不了权呀!”有的人说:“没有文化,征服不了自然,办不好集体经济!”有的人说:“党和毛主席叫咱学文化,是为了推翻旧社会留给咱们的压迫,求得真正的解放!”
张瑾瑶听着这些话,心里很激动。这是真正的要求文化革命的呼声!他觉得自己的心和群众的心在一起跳动。
这以后,没有上学的儿童陆续都来了。
可是,张瑾瑶并没有忘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有些孩子虽然上学了,但是因为要参加家务劳动,常常迟到早退,功课学得不好。张瑾瑶便同孩子们的家长商量,让他们早放两小时学,早回家帮助家里干活。这样,孩子们学习都比过去专心,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白石头村的学生去学校上课路远,家长们怕路上不安全,张瑾瑶就每天接送这部分孩子。
张瑾瑶还发现不少贫农下中农学生买不起课本和笔墨纸砚,便想办法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困难,在课余时间领着学生们去刨药材,把卖来的钱给这部分学生解决学费问题。以后,党提倡勤工俭学,他明确自己的路走的对,劲头更大了,又领着学生们去割草、种地,还开荒种植了五百多株花椒树、八十多株果树。一九五八年以后,花椒树长成了,每年能收二三百斤花椒,收入比较大,就全部免去了学生的学费。
光有文化还不行
张瑾瑶初来神峪口教书时,抱着一个愿望:把劳动人民的子女培养成有文化的人。所以,他很注意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可是不久之后,发生了一件事,使他的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
贫农的儿子、三年级学生单维成从入学以来,一直学习很好,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可是有一天,他的妈妈忽然生气地来找老师,说是单维成回到家里很懒,不想干活,而且好吃,要求老师管管他。
当晚,张瑾瑶在床上翻来复去,久久不能入睡,他想:如果一个学生好吃懒做,即使成绩很好,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想着想着,渐渐明白了:学生们固然要有文化,可是更重要的是要有政治觉悟。文化,只有掌握在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下一代手里,才能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一个人民的教师应当首先去注意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来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健康发展。
第二天,他上完了课,就去找单维成谈心。他给单维成讲劳动的伟大意义,说热爱劳动是劳动人民的美德,只有地主和资本家才是寄生虫,靠着剥削别人的劳动过活。单维成一边听老师讲,一边想着自己,有些惭愧了。以后,张瑾瑶又叫单维成和自己住在一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张瑾瑶每天放学后,做饭、扫地,有时还要上山打柴。单维成起先只是一个旁观者,后来,慢慢地也帮着干了起来。两个月以后,他变成了另外一个孩子,回家后,不是担水就是扫院,也不再买零食吃。孩子的妈妈看了又是高兴,又是感激。
张瑾瑶还时常教育孩子要学习贫农下中农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并组织学生们到村里去收集过去八路军的抗敌英雄故事,调查日本人、国民党过去在村里的暴行,写家史、村史等。由于不断地接受阶级教育,学生们的阶级觉悟都有了很大提高。
十二年来,张瑾瑶教过的学生,没有一个留级的,升学的学生也都顺利地考入高小。在参加农业生产的一百一十四名毕业生中,先后有十六人当了大队和小队的干部,有十七人被评为公社和县的模范。
张瑾瑶不仅在学校里教学生,而且一直参加山区的扫盲工作。从一九五四年以来,每到农闲,他就在晚上摸黑走山道,轮流到三个村去教成年人识字。到目前为止,他在这三个村一共扫除了一百一十六名文盲。
十二年来,神峪口等三个山村在文化面貌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员们兴高采烈地说:“咱们劳动人民没文化是不得了,有了文化是了不得呀!”
张瑾瑶,这个山区文化的播种人,看着这些变化,内心里充满了喜悦。他由这些变化中得到鼓励,受到教育。他为群众办学的干劲更大了,要和群众一起闹文化革命的信心更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