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运用一分为二的武器,变低产为高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1-10
第5版()
专栏:

运用一分为二的武器,变低产为高产
鲍世平 邬民强
浙江省宁海县长亭公社连年低产的湖西大队,今年早稻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量比去年增加二成,总产量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六十六。原来的低产田,增产尤为显著。有的比去年全年亩产增加一倍多,一季超过了全年的产量。全大队的晚稻也比往年长得好。
湖西大队早稻的丰收,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一分为二”革命辩证法的理解,进一步看到了“一分为二”学说的巨大威力。
揭露矛盾 分析矛盾
湖西大队地处三门湾滨,大部分耕地由海涂围垦而成,耕性不良,境内河浅渠缺,易旱易涝。解放前常年亩产只有二百来斤。解放后产量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全大队还有十分之六以上的耕地是低产田,常年产量只有二百五十斤左右,其中有一百五十来亩田亩产只一百来斤。于是有的人散布了这样悲观的论调:“湖西烂塘田,年年老生晚(指种单季稻),要过四百难上难”。
真的是“要过四百难上难”吗?
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每个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所以我们观察事物,首先就是要如实地把它分解开来。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湖西大队的干部和社员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总结了从一九五七年高级社以来七年的生产发展历史。他们对四百斤上下的平均亩产量进行了具体分析。一方面,他们看到了占水田面积一半以上的低产田;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了自己大队里每年都有几十亩亩产在八百斤以上的高产田。这些高产田虽然是少量的,但是它说明了低产田有着巨大的增产潜力,低产变高产不是没有可能的。这个大队还发动群众,具体分析了低产的原因:在自然条件上,主要是土壤瘠薄、水利条件差、肥料不足;在耕作管理上,主要是复种指数低,耕作粗放,品种不良。这些都是实现大面积增产的困难。但是他们在分析困难的同时,也分析了有利条件:改造低产田是群众的迫切要求;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广大社员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集体生产的积极性有了进一步增长;本公社的良种场,已经有了改造低产田、实现大面积增产的先进经验;本大队也有了改造低产田的实际经验。这些都为在较大范围内克服困难,改造低产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湖西大队的干部和社员,正是由于尊重辩证法,他们认真地分析了生产中各种内在的矛盾,看到了低产、困难的一面,也看到高产、顺利的一面,从而找到了变低产为高产的可能性,彻底批判了“难过四百”的悲观论调,树立了改造低产田的雄心壮志。
创造事物转化的条件
发现了低产变高产的可能性,又如何来实现增产呢?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肯定事物矛盾的转化是普遍的、必然的,但是每一个现实事物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忽视现实的具体的事物转化条件,就会把矛盾的转化变成空谈。毛主席说:“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矛盾论》)他又说:“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湖西大队改造低产田取得早稻显著增产的过程,就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发动群众,一步一步地改变低产的条件,一个一个地克服低产的因素,采取增产措施,排除种种困难的结果。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一年来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抓政治思想工作,依靠贫农、下中农,因地制宜,采取了综合性改造低产田的措施,并且环环扣紧,一抓到底。第一步,狠抓水利建设。去冬今春,挖了大小沟渠十四条,使低洼烂塘田降低地下水位,种上了冬季作物;并使全部水田实现机械灌溉,抗旱能力提高到一倍以上。第二步,大力扩种绿肥,缩小冬闲田。全大队绿肥面积,比上年扩大百分之八十。第三步,大抓养猪积肥,冬春两季投肥数量,就相当上年的两倍。第四步,因地制宜改制改种。全大队种植早稻的面积比去年扩大百分之三十七,其中连作稻比去年扩大一倍半,并且全部选用优良品种。湖西大队的干部、社员正是通过上述工作,在肥料、水利和土壤等方面为今年丰收创造了条件,才使低产田的产量获得了大幅度上升。
湖西大队改造低产田的初步胜利,又一次生动地证明:矛盾的双方(例如低产与高产)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能够转化。不但在革命斗争中如此,在生产斗争中也同样如此。
通过斗争促进矛盾转化
低产与高产,困难与顺利,在一定条件下,由互相依存到互相转化,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达到。湖西大队争取今年早稻丰收,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通过了一系列的斗争的。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低产面貌,固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向不利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但是首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同一切错误思想作斗争。改造低产田虽然是湖西大队社员的迫切愿望,但是,在把愿望变成行动时,在群众中又有不同的态度和思想。当时,有一部分人积极投入改造低产田的斗争,另外也有不少人怕辛苦,怕不合算,因而怀疑观望。在改造低产田开始以后,正当挖掘排灌渠和翻耕播种的紧要关头,遇到了连续阴雨,渠道积水,绿肥也全部被淹,准备翻耕的塘田也因排不出水,而不能翻耕播种。在春播期间,又遇低温多雨,使早稻严重烂秧。在这个时候,湖西大队里又出现了新的斗争:有些人采取积极措施,跟不利的自然条件作斗争;而另有一些人在困难面前,对改造低产田产生了半途收兵思想;也有的富裕中农认为改造低产田是想吃“天鹅肉”,不如搞点家庭副业。一方要改变现状,争取高产;一方要维持现状,甘于落后。这就形成了尖锐的思想矛盾。
有矛盾就有斗争。革命者就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湖西大队针对上述思想上的分歧,开展了一场群众性大辩论:低产面貌要不要改?能不能改?怎样改?靠谁改?两种思想展开交锋。广大贫农、下中农对于改造低产田表示坚决拥护,他们说:“样样事情都要有决心,一点困难就难住了,低产田面貌怎能改变?”又说:“种田人就是靠双手。现在有了人民公社,人多力量大,办好集体经济,才能共同富裕。”他们并且以实际行动,带头抢干难活重活,站到生产斗争的最前线,从而使全体社员克服了种种消极情绪,树立了依靠集体经济,改变低产面貌的思想。在提高觉悟,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造低产田的斗争。
诚然,不经过与自然斗争,不大抓水利建设,不改造烂塘田,不扩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不扩种早稻,就不会有大幅度增产。但是,如果不首先通过思想斗争,解决人们思想上的矛盾,就不会有去冬今春轰轰烈烈的农业大生产运动。
总之,没有思想斗争(包括社会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的斗争,先进思想与保守思想的斗争),没有人与自然的斗争,要使低产变为高产,显然是不可能的。经过斗争促进矛盾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没有斗争就没有辩证法。毛主席说:“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论》)湖西大队的事实不正说明了这个真理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