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万吨水压机诞生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1-11
第1版()
专栏:

万吨水压机诞生记
夏华乙
我国自己设计和制造的第一台一万二千吨压力的水压机,经使用单位两年多试生产检验,表明质量很好。消息传来,承制这台机器的上海江南造船厂职工欢欣鼓舞,同时也激动地回忆起两年多以前围绕着这台水压机展开的一系列的争论。
水压机的诞生过程,是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
是自力更生,
是依赖外援?
一九五八年,当党把制造万吨水压机的任务交给上海江南造船厂的时候,摆在全厂职工面前的,有两个突出的矛盾:
一是设备上的矛盾。按照世界上通常的方法,制造这种特重型的设备,必须要有几个“大件”:要有加工后净重一百吨以上的大铸件,要有钢锭重量在二百吨左右的大锻件。也就是说,要有浇铸能力在百吨以上的大铸钢设备,要有能锻造二百吨钢锭的大锻造设备,要有能起重三百吨以上的大起重设备,还要有加工这些大件的许多大机床,包括车床、搪床和刨床等等。而江南造船厂当时的设备条件却很差,没有所需要的这些大设备。
二是技术上的矛盾。通常制造这种特重型的设备,必须具有丰富的重型机械的制造经验,并拥有一批熟练的技术专家。但江南厂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这种专家。他们从各方面调集起来的一个十多人的设计班子,大部分成员都是刚从大学或者中等技术学校毕业不久的小伙子,只有三个是青年工程师。国家派来的总设计师沈鸿,是在延安山沟的工厂里锻炼出来的土专家,副总设计师也是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对制造万吨水压机,全都是外行。
这种状况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他们认为,一无重型设备,二无制造经验,三无技术专家,自己设计和制造是不可能的。有人主张:“还是先向外国去订购一台。要自己制造,也得先有这种机器,才好锻造同吨级水压机上的大锻件。”有的说:“如果真要自己设计制造,至少得从外国聘请一个高级专家顾问组,在这个专家顾问组的具体领导下进行工作。”一句话,不依靠外国提供设备和专家,是造不成功的。
但是,绝大多数职工却认为:万吨水压机是国家迫切需要的重要设备,党把这个光荣任务交给我们,就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我们虽然没有造过这样大的机器,但可以摸索经验,可以创造条件,毛泽东时代的工人应该有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志气。
党始终给予他们以各种支持和鼓励,使江南造船厂职工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决心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设计和制造这台重要设备。
破除迷信 尊重科学
怎样依靠这个班子来进行设计呢?办法是活学活用《实践论》,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大搞调查研究,深入现场实地考察,大抓第一性资料。
他们首先派了六七个人到全国各地装有中小型水压机的工厂去实地观察和了解这些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性能。每到一个地方,就把机器各部分的结构拍成照片,并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同这些工厂的水压机上的操作工人和检修工人一起开会,向他们请教……白天谈不完,晚上再到宿舍里去谈。将近两个月的参观考察,大家不仅对水压机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也了解到,这些中小型水压机的设计结构虽然有不少优点,但也有许多地方可以改进,迷信不得。
调查考察回来后,他们就将外地工厂供给的技术资料,连同从其他方面收集来的有关图纸、样本、照片、杂志和书本,综合起来对比分析,并且根据“好用、好做、好装、好修、好看”的标准,通过反复的讨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他们已经了解到的国内外现有水压机的一些精华部分认真提炼出来,集中运用到这台新设备上去,又在许多地方作了合理的修改。国外大型水压机的柱子,都是用整锻件做的,江南厂没有这样大的浇钢和锻打设备,决定采用焊接结构。这是一个大胆的创造。国外大型水压机的工作缸,一般都采用三个压力各为四千吨的大工作缸,由于缸太大,制造起来比较困难,设计人员就把三个缸改为六个缸,每个压力两千吨。
为了检验设计是否正确,他们先做机器和零件的模型,反复请工人提意见,一步步改进。设计刚开始,他们就糊了个水压机的模型,请电焊工来提意见;接着又利用废木料,做了一套木模型,再请工人来看;以后又用纸片、木板、竹竿、铁皮、胶泥、沙木等材料,做成各种各样零件和部件的模型,同工人商量,有意见就改,没有意见就定下来。做这些模型时,上自总设计师,下到设计员、描图员,人人动手。
检验设计的另一个办法是大搞试验。他们牢牢掌握一个原则:水压机的任何部分要采用新的结构,必须经过反复试验,证明确实可行,才能定案;不经试验,决不轻易下结论。当水压机的设计初步完成后,为了考验这个设计,先把机器缩成十分之一,造了一台一千二百吨的试验水压机,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每一个项目,至少要试验几十次、几百次,务求取得准确的科学依据;个别的项目,甚至试验成千上万次。
他们反复地调查研究、试验摸索,把破除迷信和尊重科学结合起来,克服了知识和经验不足的困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终于完成了万吨水压机繁复的设计工作。
人能创造奇迹
争论还没有结束。
当水压机由设计进入加工制造时,有些人看到设备这样简陋,又怀疑起来了:“靠这样一些破破烂烂的设备,怎么能够加工这样大的家伙呢?”
负责这项工程的同志回答说:能有大设备当然最好,没有大设备也不要紧。世界上是先有简单的工具,而后才逐步发展到有今天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在人和设备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设备。若要完全按照外国的条件,那在目前我国的条件下,就很难制造这种机器了。江南造船厂虽然设备差,但老工人多,他们觉悟高,经验丰富。过去他们敢于用这样的设备造出几千吨、上万吨的大船,说明老工人有很多土办法、穷办法和巧办法。只要把这些老工人的革命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一定可以创造出奇迹。
事实证明他们这条依靠老工人、实行土洋结合的道路走对了。当水压机的制造任务交到车间,工人了解了这台机器的重大政治和经济意义时,都豪迈地表示:“一定要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把水压机制造出来。”后来水压机上许多特重的零件,都是这些老工人利用土设备、小设备、土洋结合干出来的;加工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技术难题,也都是依靠工人用土办法、穷办法、巧办法一个一个地解决的。
至今,人们还对在制造过程中闯过各个技术关的故事津津乐道。他们把这称之为“过五关”:金关、木关、水关、火关、电关。
这里单举一个下横梁的例子:
下横梁是整台机器中最重的零件,它是用许多块厚钢板焊接起来的。在焊接之前,先要把这些钢板装配好。这种装配的技术要求很高,规定装配后经过焊接和热处理,横梁表面的变形不能超过一定的标准(钢材在焊接和热处理时受了热要变形)。这个技术在国际上也是一个硬课题。那时候,恰好有个外国专家来参观,问他们:“这么大,焊缝这么复杂,热处理的时候怎么能控制变形?你们有能掌握这样复杂技术的专家吗?”看来,控制变形的技术似乎很神秘,可是经过几个老师傅的努力,这个技术问题顺利地解决了。
焊接下横梁要采用一种电渣焊技术,焊缝很长。有人看到我们工作条件比较差,觉得要焊这样长的焊缝绝无可能。承担焊接任务的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唐应斌,成天成夜地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试焊,焊不好就集体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再改进操作方法。经过无数次试验,焊缝长度逐渐增加了。正当这紧要关头,他的腰病复发,领导劝他休息,把他送到职工医院,他又偷偷地跑回来,和大家一起钻在横梁闷热的空档子里,坚持了很长时间的焊接,终于焊出了很长的焊缝。
下横梁经过焊接以后,为了保证质量,必须进行热处理。一个既高又大、分量很重的大家伙要热处理,翻遍了可以找到的文献,都没见到有这样大的炉子。有些人觉得我们别的关过了,这一关难过。可是工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党动员了上海的许多砌炉工人来支援,共同设计出了一个里面可容两百人开会的特大型炉子。炉子的结构很简单,采用“单形拱顶”的炉顶。起初有人担心这样大的单形拱顶可能坍下来,可是由于细心掌握了炉子的砌造,炉顶很牢固。靠了这座土炉子,横梁终于通过了热处理关。
金属切削是最后一道加工关。巨大的横梁金加工的要求很高,这样精密的要求就是放在能加工这样零件的特大机床上也很难控制,何况他们根本没有这种特大机床。负责切削加工的袁章根和其他一些工人,在老工人沈信昌的指导和帮助下,顽强地钻研摸索,采用了许多土牛头铣,摆了个“蚂蚁阵”,用“小蚂蚁”来啃“大骨头”。加工出来的平面经过检验,质量完全符合要求。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但江南造船厂的职工一想到当时的情景,仍然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们都以万分激动的心情,欢呼党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方针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