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发人深思的小戏《就半天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1-11
第6版()
专栏:剧评

发人深思的小戏《就半天了》
于今
兰州部队某部业余演出队演出的独幕话剧《就半天了》,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艺术形式,博得了观众的喜爱。
戏仅仅演出二十分钟,可说是小巧。但是在这短短的二十分钟的演出中,却提出了一个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如何对待荣誉?如何正确对待“四好”?
戏中只有三个人物:副班长、新战士马小宝和老战士杨诚。戏剧情节也很简单:通过副班长教马小宝学习掌握报话机的过程,揭示了三个人物对待部队评选“四好班”活动的不同态度。创作者把戏剧情节规定为半天内发生的事件,所以戏名叫《就半天了》。这一情节的安排,也确定了戏的喜剧风格。为了保住“四好班”的荣誉,副班长缩手缩脚,唯恐出事故,丢掉了连续两年的“四好班”的称号。为此,他不准马小宝摸报话机,只准站在一旁背诵操作要领,以免弄坏机器;为此,他甚至不准马小宝因为高兴而欢跃,怕歪了腿脚出事故。当连部通知要检查新战士军事训练情况时,他也多心地把这与“四好”联系了起来。因而就在离评“四好”只有两个钟头的时间里,他要求马小宝立刻学会掌握报话机,认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急得马小宝慌乱之中,把报话机搞坏了,终于出了一个大事故。
在副班长的心目中,“四好”就是一切,就是为了“四好”而“四好”。老战士杨诚对待“四好”的态度,恰恰同副班长形成了鲜明对照。他反对副班长的做法,也诚恳地提出过批评。“创‘四好’不是光为了保住荣誉,是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这就是杨诚对待“四好”的正确态度。荣誉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思想基础上,是为了得到荣誉而工作,还是为了革命的目的而脚踏实地去行动。前者是应该反对的个人英雄主义,后者才是应该大加提倡的革命英雄主义。
正因为戏中提出了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这一生活中的典型思想问题,抓住了部队在“四好”运动中的活思想,配合了部队的政治任务,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的同时,也具有了强烈的战斗性。我们看一部文艺作品是否具有战斗性,首先看它的思想内容,还要看它是否紧密地配合了现实斗争和党的中心工作。
以前听有的同志讲,写人民内部矛盾的戏分寸不易掌握。尖锐了,容易敌我混淆;如果“和风细雨”,又冲突不起来。如果这些同志也看了兰州部队某部业余演出队的独幕话剧《就半天了》的话,我想他们不会不从中得到启发的。戏一开始,就把矛盾推了出来,而且通过情节的发展,矛盾也逐渐有所深化。特别是,矛盾是通过喜剧形式展示的,这就给创作和演出提出了难题。《就半天了》的剧作者、导演和演员,很好地掌握了分寸,恰如其分地解答了这个难题。如果没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的。正是通过现实生活中那些细小的、并不一定被人注意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由此产生的细致的动作,刻划了人物,揭示了矛盾。例如马小宝挂卫生红旗时的歌唱,为自己班“四好”初评选上时的欢跳,两次搬动报话机,参加业余文娱节目排练等细节的处理,都是围绕着评“四好”这一动作描写的,因而使人物的思想面貌得到了揭示,使戏剧冲突得到了发展。马小宝为自己班评上“四好”而高兴得跳了起来,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是副班长却怕跳坏了腿脚出了事故,影响评“四好”。从深刻的意义上来说,这对副班长的错误思想,的确是个很深刻的讽刺。就是在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中,批判了对“四好”运动的错误认识。但是,这些批判,并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既尖锐又恳切,是一种同志式的批评,也是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从观众中所发出的善意的嘲笑,也可以得到证明,他们相信,副班长一定会吸取教训,赶上前去的。
能不能写好人民内部矛盾,能不能写得恰如其分,合情合理,归根结柢还在于作者对生活熟悉的程度和理解的程度。这也就更加说明了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
深厚的生活根基,也使表演上具有了自然、淳朴的特点。在整个演出中,毫无造作和雕琢的流弊。由于演员动作的准确,很好地体现了规定情境,即使舞台置景再简单,也使观众感到似身处戏中,台上台下联成一气,使演出具有了生动、活泼的特色。特别是扮演副班长和马小宝的两位战士,演来十分自如,可以说完全“进戏”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