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树木引种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11-13
第5版()
专栏:

树木引种问题
黄铨
树木引种是指将外区的(或本地野生的)木本植物,通过一定措施,使其在保持原有优良特征与特性的前提下,适应于本地栽培需要的迁移种植行为。这是丰富本地树种资源,提高和发展林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手段。本文仅就树木引种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意见。
充分调查研究树种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从树木引种来看,凡是成功的引种,通常是基于下列两种情况:引进树种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与引进地区的现实条件接近;或者是掌握了树种对生活环境要求的特点,采取了有效的驯化措施。在这两种情况中,调查研究树种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乃是其共同的特点。所以,通常把了解欲引树种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视为引种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视为引种工作成败的首要关键。
调查研究树种对生活环境要求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在引种工作中,比较切实可行的是通过对树种分布区域的生态对比分析。
一个树种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在这个树种分布范围内的不同地区间,它的生长状况总会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树种分布区域的生态对比分析,便可以大体上了解一个树种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例如,杉木在我国的自然分布范围,总的来说,自北纬二十一度四十一分至三十三度四十分;自东经一百零二度至一百二十二度,东西约一千公里,南北跨八百公里。这个分布区域所具有的环境条件(日照、温度、湿度、降雨、风速、土壤、生物等条件),一般就是杉木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其中,在这个分布区内,福建南平、永安,湖南江华、会同等地生长最佳。这些地区所特有的条件以及分布范围内的某些共有条件,一般说就是杉木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的总体。
很多树种,除有自然分布区外,还有由于人为引种而形成的人为分布区。象杉木就早为印度尼西亚、日本、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许多国家所引入。我国不同地区间也早做过许多试种工作。结合引种地区的环境条件,对比分析它的生长发育状况,可以补充对自然分布区对比分析的不足,加深对树种所需生活条件的了解。
但是,通过对现实分布区生态对比分析所了解的树种习性,并不是很全面的。树种对生活环境要求的特点,不仅受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强烈地受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环境因素的制约。而树种生存区域及其环境条件,总是在变动着。目前它的生存区域和它所处的具体条件,只是变动着的生存区域及其环境条件的一个阶段的现象。因此,根据现实分布区所作的判断,仅仅是了解了树种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一般轮廓。要获得全面了解,还需熟知树种的历史发展过程,查明这个树种过去曾经经历过什么生态条件(与生物体生活发生联系的那些条件)的影响。如我国特产的水杉,从它自然分布区来看,它只生长在四川万县和湖北利川的狭窄范围之内,所以可能它仅适生于气候温和、湿润,土层深厚、偏酸性,纬度在北纬三十度至三十一度之间的地区。实际上,在水杉为我国科学家发现之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引入,一般都获得了良好的结果。银杏、桃、洋槐等树种也有类似的情况。近年来,我国造林学家在北京引种新疆地区(干旱地区)的隔年核桃,获得了良好的结果,也说明仅从自然分布状况分析,不能获得对树种“性格”的全面了解,不能预见其全部适应可能性。这些情况,通常是由这些树种或品种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与现实分布区条件不同的生态条件的影响所致。就现在所知,水杉属树木在一亿多年以前,曾广泛分布于亚、欧、美大陆,这在西伯利亚、格林兰、北美及我国东北等许多地区,都发现了水杉的化石,就是一个证明。银杏属树木,在中生代,它分布范围几乎遍于北半球,只是自白垩纪后期和新生代第三纪才逐渐衰亡。隔年核桃之原生类型,经受旱生条件的影响,也仅是近代的事情。可见,这些树种或品种的祖先,它的生活环境条件同现代分布区域和环境条件是有显著区别的。古代生活环境对树种或品种“性格”的强烈影响,不能不遗存于这类树木的后代当中。因此,了解欲引树种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除应着重对它现实分布区的生态条件作对比分析外,还应尽可能查寻它的古代生活环境的资料,对比它现代生态条件与历史生态条件,以便作出更确切更全面的判断。
引种地区与引种材料的选择
在引种工作中,调查研究了树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依据这些要求确定引种地区,适当选择引种材料,是树木引种的第二个关键性问题。
选择引种地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确定大的地理区域和既定地理区域内的栽种小区。
合理地选择引种地区,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在引种地区的环境条件中,应该具有引进树种所必需的那些条件,至少两者差异不能过大,以保证引进树种的正常生活。
我国是幅员广阔,气候、土壤、生物条件极为复杂的国家。在从国外引入某一树种时,首先应该考虑在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引进比较合理。如能选择适当,使引入树种的“性格”与引进地区条件间的差距尽可能的小,则给引种工作的多快好省奠定了前提。否则,不仅会耗费许多改造树种本性的劳动力,甚至会徒劳无功。
确定引种地理区域的方法,基本上就是对比分析。即以引入树种对环境条件的特定要求为前提,权衡有可能引入的各地理区域的环境因素,择其差异小者而定之。例如,在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坦噶尼喀、乌干达等国以及南美洲北部大部分地区原产或生长良好的树种,它们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与我国热带地区的环境因素相差最小,因此,在我国广东、台湾等地引种,就较其他地区有更为便利的条件。
在大的地理区域确定之后,为进一步逐渐改变引进地区条件与引入树种对环境要求的矛盾,通常还要进一步选定引种地区的栽种小区。大家知道,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局部地区条件间的差异仍然是很大的。例如同在北京,首先有平原与山区的不同,在山区又有高海拔与低海拔的不同,同一海拔高度,又有坡向与坡度的不同等等,这都是影响引进树种生存的因素。选择适当的地点作为首先栽种的小区,将能获得更好的结果。当经过若干世代栽种之后,适应性加强,栽植范围也就可以随之逐渐扩大。
选择栽种小区的方法与大的地理区域的选择相同,选择与树种“性格”差别最小的地区而定之。
在国内不同地理区域间引种时,由于引进的地理区域是固定的,所以引种地区的选择,主要是栽种小区的选择。
当确定引种地区之后,慎重选择引种材料在引种成败方面,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同一树种的不同个体,在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方面,虽然比较一致,但仍然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楝树,在不同地区间生长的,对寒凉的适应能力就有相当大的差别。当将海南岛的楝树种子引来北京试种时,经冬全部死亡。而从楝树分布北限的河北邯郸引种时,则有比较满意的结果。江西上饶等地引种大叶桉时,从赣州引来者,效果较好,而从广东引种时,经冬叶子变黄,枝条被冻伤。可见,从与引进地区条件差别较小的地区引进所需要的材料时,就有较大成功的可能。
事实上,同一种源的不同单株间,差别也是很大的。若能注意单株选择,则会有更好的结果。
驯化树木适应新区条件的方法和技术
引种工作中,引进树种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与引进地区条件间的差距是难免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引种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采取正确的措施,使它适应它原来所不习惯的生活环境。
从引种的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出,驯化树木适应新条件的工作成效,基本上决定于两个方面:驯化材料遗传可塑性的大小和驯化中是否采用了顺应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近百年来的科学实践表明,杂种起源与非杂种起源及其历史长短不同的植物,它的遗传可塑性的程度是不同的。同一植物,在个体生活的不同时期,其遗传可塑性程度也有不同。通常近代杂交种的遗传可塑性大,同一植物,则在其幼年阶段遗传可塑性大。如果选用最可塑的材料并在最可塑的时期驯化其适应新条件,就有巨大的成功可能性。
基于上述认识,从米丘林起,在驯化植物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地采用种子播种的方式,而避免采用嫁接或扦插,以便使树木在其最可塑的幼年阶段经受锻炼,形成新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为了使驯化材料具有更大的可塑性,米丘林还用人工有性杂交的方法,使预引树种与其他树种(特别是亲缘较远的树种)进行杂交,动摇它的遗传保守性,并进而播种杂种种子,培育新苗,进行驯化。实践证明,上述措施是正确的。它可以在不丧失原有优良特征与特性的前提下,使欲引树种较快的形成新的适应性。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地利用这些科学成果。
在驯化措施上,比较成功的经验是:把“顺应”与“改变”有机的结合起来。所谓“顺应”,是指在驯化措施中,植物所实际生活的环境不能与它所需要的环境相差过远。所谓“改变”,是指它的新的生活环境又必须与它所需要的环境有所差别。使其处于既能生存、但又困难的状态当中,迫其在不致死亡的情况下,改变其原有“性格”,逐渐适应新环境。
怎样在驯化措施当中,使“顺应”与“改变”有机的结合起来呢?通常采用的是逐步迁移与驯化栽培中的适当保护两种。
逐步迁移是米丘林所创造的。他在杏树北移工作中,采用了这一措施,获得了显著的成果。米丘林欲将南方的杏树引入北部地区的科兹洛夫(现在的米丘林斯克)栽培,他不直接从杏树分布的北界罗斯托夫直接采种在科兹洛夫栽培,而是首先将它引入位于罗斯托夫与科兹洛夫中间的沃龙涅什,待它开花结实后,再从沃龙涅什采集杏子,播种到科兹洛夫。米丘林成功的培育出了能耐摄氏负二十九度严寒的、在科兹洛夫能正常生存的北方杏。逐步迁移在树种“性格”与引进地区条件差异过大,人为创造限制它生存的环境因子又较困难时(如日照、温度与湿度等),是重要的驯化措施。原因是它巧妙地利用了自然条件,实现了驯化措施上的“顺应”与“改变”的结合。这是有其实在意义的。但是,逐步迁移措施并非在一切情况下都属必需,在限制引进树种生存的环境因子易为人工控制时(如土壤、一定幅度的温度和湿度,一定程度的风等),通常是不采用逐步迁移的措施的。因为中间站通常远离引种地区,平时研究与观察记载不够方便,而且时间耗费一般较长。驯化栽培中的适当保护,是在限制生存的环境因子容易通过栽培措施加以控制时所普遍采用的措施。其作法是将预引树种的种植材料,直接引种到引进地区栽培,在栽培中人为的创造一些条件,缩短树种“性格”与新区环境间的差距(如调整土壤的水分、养分、酸碱度和设置风障等),或者通过栽培中的其他手段(如摘心、整枝等),使树体暂时度过它所不习惯的环境,促使它在大体能够生存的条件下,逐渐形成新的适应性。连续若干世代,经过选留与淘汰,则可望获得适应新环境的栽植材料。
至于人为创造的环境条件的具体内容,通常决定于限制它在新区生存的因子。所创造的环境对引进材料的保护程度,则以它能在新区勉强生存为适度。
但是,应该说明,引进树种能否在生产中推广,是不能看它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的生长状况的。因为它并不能反映引进树种已经具备了对新区条件的良好适应。只有在处于生产措施的管理下,仍然保持原有优良性状,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时,才能算作引种的完全成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大量投入生产;否则将会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这在引种工作中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